特殊符号 求福求如何有求必?

求福求如何有求必?
目:>>1、菩不予生富的故>2、世的原因>3、人有五事在不能增命――持戒的比重要>4、有三因果成熟最快,基本上都是世成熟世>5、《瑜伽地》《成》中示哪些世就成熟果>6、如何造作善能所修福成定>7、於求世福如何去做才能有求必呢>>1、菩不予生富的故>>摘自:《大乘》卷八/性菩造/三藏法玄奘奉 诏>>曰。若菩成就如是。增上。增上多。增上般若。功德。於位得大自在。何故有有情匮乏位。彼有情於位有重障故。彼有情若施位障生善法故。彼有情若乏位前故。彼有情若施位。即集不善法因故。彼有情若施位。即便作余量有情因故。是故有有情匮乏位。此中有:>>障前 集故>有有情 不感菩施>>曰。今。由是因菩有位自在而不施他。>>“彼有情於位有重障故”者。菩彼有情於其位。有重障故不施。勿令惠施空有果。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如有言。>>如母乳 一月倦>喉若 乳母欲何>>“彼有情若施位障生善法故”者。菩彼有情於位重障。而彼若得位便多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彼法少。勿彼生多。故不施彼所有位。>>“彼有情若乏位前故”者。菩彼有情若乏位生死心便在前。求欲出。若得富即生逸。故不施彼所有位。作是思惟。彼生死心常前。勿彼富受放逸。不生死不起善法。>>“彼有情若施位即集不善法因故”者。菩彼有情若施彼足位。即便放逸集不善。故不施彼所有位。如有言。>>使乏於位 趣行>勿彼富根 令感苦器>>“彼有情若施位即便作余量有情因故”者。菩彼有情若得富。即便量有情故。不施彼所有位。作是念言。彼一身受苦。勿令余多有情。>>以伽他如是故障前等。其文易了重。」>>摘自:《大乘》卷九/世菩造/三藏法玄奘奉 诏>>曰:若菩成就如是,增上、增上多、增上般若、功德,於位得大自在,何故有有情匮乏位?彼有情於位有重障故;彼有情若施位障生善法故;彼有情若乏位前故;彼有情若施位即集不善法因故;彼有情若施位即便作余量有情因故;是故有有情匮乏位,此中有:>>障前 集故>有有情 不感菩施>>曰。此中示。由是因。菩得位自在具足大悲。而不施有情位。>>“彼有情於位有重障故”者。有情有障菩神力。由彼障菩障智。由此故。有堪能彼匮乏而便。此中引鬼江喻。如江有水。障者。然鬼由自不能得。此亦如是。江喻菩。位喻水。鬼喻有情。如彼鬼不合用江中水。如是有情不合受用菩位。>>“彼有情若施位障生善法故”者。有余特伽障。菩彼於相中生善法。若施位。受富故障彼生善。作是思惟。彼生善法。勿彼富障善法生。由此道理。得自在不施位。>>“彼有情若乏位前故”者。有余特伽。菩彼由故前。作是思惟。彼前善法。勿彼富不生。由此道理。得自在不施位。>>“彼有情若施位即集不善法因故”者。有余特伽。菩彼乃至常不集不善法。作是思惟。彼不造。勿彼富集不善。由此道理。得自在不施位。>>“彼有情若施位即便作余量有情因故”者。有余特伽。菩彼得大位即便苦量有情。作是思惟。彼一身受。勿彼富其余量有情。由此道理。得自在不施位。>>此伽他。有情有障故。障生善故。前故。集故。他故。不感菩施彼位。是故有匮乏有情。此略。余易了。」>>2、世的原因>>摘自:《解深密》>>自在菩白佛言。世尊。若菩具足一切成就大悲。何世有生可得?>>佛告自在菩曰:善男子。是生自失。若不者。菩常益他心。又常具足。若生自能障。何有世可得?>>譬如鬼大渴逼迫其身。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是鬼自耳。>>如是菩所施。如大海有失。是生自耳。如鬼自力令有果!>>3、人有五事在不能增命――持戒的比重要>>自:《婆塞戒》受戒品第十四>>…………>>人有五事在不能增命。何等五。一者。二者。三者邪淫。四者妄。五者酒。>>一切生因生故。在得色力名短命。物眷分。呵人不信用。他人作罪其殃。是名在之果。此身已地多受苦渴。命色力名等事。是名後世之果。若得人身受色短命。是一人因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悉皆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若人偷。是人亦得色力名短命。物眷分。他人失物於己生疑。附人人不信。常之所呵。是名在之果。此身已於地。受得色力名渴苦命。是名後世之果。若得人身於物得失。不父母兄弟妻子之所念。身常受苦心愁。是一人因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果殃流姓。>>善男子。若有人於妄。是人得口色。所言人不信受。皆憎不喜之。是名世之。此身已入於地。受大苦楚渴。是名後世之。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人不信受。者不。正法人不。是一人因力故。外物一切少。>>善男子。若有人酒者。是人世喜失物。身心多病常斗诤。名失智慧。心愧得色力。常一切之所呵。人不不能修善。是名酒在。此身已在地。受渴等量苦。是名後世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人因力故。一切外物臭。>>善男子。若有人邪淫。是人不能自他身。一切生皆生疑。所作之事妄在先。於一切常受苦心常散。不能修善喜失物。所有妻子心不慕命短促。是名邪淫在果。此身已在地。受色力渴命量苦。是名後世果。若得人身色口人不喜。不能守妻妾男女。是一人因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4、真堪布示:有三因果成熟最快,基本上都是世成熟世>>大恩上真堪布示:>>果的成熟有三情:世、世再、生生世世以後再。好比我稼一,有些稼一月左右就可以收,有些稼月後才可以收,有些稼甚至要一年後才能收。>>在哪些田“稼”收快呢?佛,在福田、恩田、悲田播收快。>>福田是佛、菩、上。他是福最好的良田,故福田。以他境,是修善,是造,果成熟得都非常快,基本上都是世。若是恭敬他,供他,果非常殊;若是他,害他,非常重。>>恩田是世的父母。父母我恩重如山,以他境做善事或造,基本上也是世。有其他如父母般的恩人也於恩田。不能恩仇,要知恩、念恩、恩,否罪也非常重。>>悲田是可的生。比如病情重的人,在困苦中的生,在哀愁、望境地的生等,做善事了,果非常殊、不可思。若是不他,一同情心都有,甚至他行或害,也非常重,基本上都是世。>>南瞻部洲也叫“地”,就是善或的果成熟非常快的地方。相,南瞻部洲的生有一特,世多一些。>>世再是人死了以後的。比如罪就是世再的,死了以後不王的判,直接入地。又如往生西方世界也是世再,若是具足了往生的四因素,佛菩直接他接引到西方世界,不用王的判。有的了三世、四世、五世……甚至十世、百世再的也有,都是很多生生世世以後再的。如果下有什,不能有。“百千劫,所作不亡,因遇,果自受。”是不消亡的,有一天成熟,而且必定成熟在自己的身心上。>>如果既修善,又造了,是善先成熟,是先成熟呢?要看善和哪一果重,相重的那先成熟。此,我可以通修有漏的善,阻止的果成熟。善的力量超越了的力量,先善,不。如果善和重程度一,哪靠近哪先成熟。如果善和距的是相等的,往昔哪重、串力大,哪先成熟。如果串力是一模一的,就要按照造的序,哪一造在先,哪一先成熟。先造的是,就先成熟的果;先修的是善,就先成熟善的果。所以大家要利用生命的每一刻行持善法。>>5、附:《瑜伽地》《成》中示哪些世就成熟果呢?>>《瑜伽地•本地分》中抉造有八情,在世受。即>>(一)如果由增上意,身、物等,此而造作不善之法;>(二)或由增上不意,不身、物等而作善法;>(三)或有情生,增上;>(四)或有情生,增上慈悲;>(五)或三境,增上憎害;>(六)或三增上信,解意;>(七)或父母尊重等有恩的境,由增上品,以酷暴背恩等所有意,造作不善;>(八)或父母等,由恩的意所作之善法。>>以下就法受的八情列公案:>>隋朝南山普安,乃一僧。凡他所到之,信集,人相供。一日至大村,村人田生,家徒四壁,十分寒,家中四女均衣不蔽。女,年已二十,自毫他物,只有粗布尺,欲供之。痛念此生赤不能作福,仰屋悲,忽梁上孔隙之中有禾一,於是取下察,得粟十粒。谷磨去秕糠,想以此粗布供僧,但自衣,不能出。乃於黑夜匍匐前往,以布僧房又十粒粟米手置於桶中,心中默默祈:我以前世的悭,在受此苦,今於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薄之物供僧。如我,今已,甑①中所炊之皆色。祝掩而返。明晨甑中所炊五石米,其色,皆。後人得知此事由,都十分。於是好者,各以物之,後女出家道。>>田氏女罄其所有,以其殷重、虔之心,供僧。境重心殷,善力,故而感得以立即前,而宿悭之也之竭。>>道,不修戒行,田,累布绫绮,以,悭吝啬,不拔一毛。後忽得重病,合,便利不通。命,寺中有一法他法,令他稍得悟,遂三分之一,之後,他的病立愈,不久病好。日之,道查上,空物,便又起帛,心中狂,口中喊,:“寺僧我物。”同伴谏,醒悟,法只得遍告寺,取物。之後,道叫方止。不一日,病仍,痛苦前更。又法,重求改悔。法呵,他放下,重前物。後病又愈,病好之後,追起物,心又恨,日即死,死目如大,通赤。>>是由增上意,的。>>昔年乾陀有位屠夫,欲五百小牛悉屠宰,有位官(太),以金牛出放生,牛因而免於死。以此因,官生就恢了男根。>>有情生,增上慈悲,救幼牛,生感得的花就已如此殊,其後世的善更是法估量了!>>昔年有群牛,牛路,途中,渴交迫,人共:牛非己物,不如割取牛舌以充。即於牛口,牛味,伸舌便舐,牛速以利刃截取牛舌,牛舌放於火上烤,些被活活割下的牛舌成了牛渴望已久的中美餐。一餐之後,牛相到水澡漱,他口嚼枝,以枝揩之後,擘以刮舌,突然大,人的舌根有如果,一都落了。是有情生增上害,由重的力於身立即的苦。>>法,少喜,而乏音。於是食忏悔,以七日期,拜音,以求。同苦谏,法不。到第七日,感喉豁然,索水之,自此嘹亮,可一之。>是三增上信,依信力拜而得的世感。>>太平侍者,是洞宗明安禅的高足。一日琅琊昭禅,明安:“振洞上一宗之人,非即也。”昭:“有平侍者在。”安:“平深厚。”以手指胸:“此更不佳。”又捏拇叉中表示:“平以後死於此。”等明安寂,平居於大,想取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的白物,不惜塔。然山中耆宿也曾切阻,平不。等到塔之,镢面貌如生,薪俨然。人都不已,而平又更镢破,添加油薪,刻成灰。人事於官府,告平取塔中之物,官判不孝,令其俗。方因其人品格不端,都之不。平流浪所依,後於三叉路口被大所食,竟然未免明安禅的。>>平侍者昧天良,利心,忘恩,竟然焚身,罪重,所以於世即前。>>太和黼,,入蜀大士。途中遇一老僧。僧黼到何去,黼答:欲大士。僧不如去佛。:“佛在何?”僧:“你管回去,如倒穿鞋、披某色衣的那便是。”黼信,遂返回家。到家天色已晚,黼敲,母到,急披衣、倒穿走出。黼一,正好和老僧的一。黼下悟,自此之後,心竭力孝敬母,注《孝》近言,一日滴干之,池水忽然盈,人都是至孝的感。>>生身父母,恩重量,是我必尊重的境。《友》:“若人孝父母,其家有梵王,召善名,世生天堂。”所以父母只要略作益,感有如桴鼓,至迅速。>>六朝代,高人名士都崇信《孝》,那的人常以《孝》殉葬或追亡;病《孝》,可得痊愈;斗《孝》,可得和解;著火《孝》,可得熄等等,有不可思的感。>>宋孝,丈夫早亡,子。孝承事婆婆至孝。婆婆年老,眼睛有病,念及媳孤,想召一。孝哭告婆婆:烈女不事二夫,我竭力奉侍婆婆。,孝麻,所得的全部用奉婆婆。有得了美食,就悄藏於,婆婆享用。一次未熟,因母召呼而出,婆婆怕熟,欲盛於盆中,因眼病看不清,倒入桶。孝回後,一言未,急往家借婆婆吃。自己悄悄以水洗污再蒸著吃。一天孝忽青衣童子而,引其入朝谒天帝,帝:“你一村,能奉事婆婆,勤苦心,在可可重,你一千文,可拿去供膳,今以後不人作。”孝醒,床果然有千文,千文用生,。>>程子,得一子其,但父母凶暴。母年老,常被打。一天,母抱其子,不小心孩子落地,受。子,母故意害其子,色甚。母害怕,就去女家避了天。但子仍然怒未消,藏刀於身前去接母,子母:“孩子已痊愈,可速回家。”母便依他,等到中途偏僻之地,子取刀刺母,不料刀刃反向而,朝其肋下插入,子透出。後其埋,最後犬食才算了。>>以上分是有恩境恩行善、背恩作所感的世。>>《俱》:“由田意殊,及定召熟,得永地,定召法果。”>>中出定召世果的三情:>>(一)於殊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二)造心非常猛;>(三)指相似的法受,修道步步升,欲得果之,往昔的於此前果,比如修行人快要得不果而超出欲界,宿世、今生所造的欲界之成熟,就後先受、重受。就如同一人即永曾久住之地,前往他安居,地的所有主都前索。>>於功德田,《俱》了七情:“於佛上首僧,及定诤,慈修道生,益即受。”>>①佛。②比丘僧。(以下五是特伽而言。)>③定:不是世或出世的定,安住定之,寂,相中非常清,出定,特伽就好似涅中一。>④诤:入诤定,量生都不生。>⑤慈:入慈定,量生都生起不共殊的益心,相中量生而不。修诤定慈定,相中量生,明累了不共殊的功德,所以出定之後即成殊的功德田。⑥:即道者,因其已道的一切。>⑦修道生:即通修道,一切修道之惑而成就的道者。以上七功德田作益之,就在生前果。>>昔日,不佛出世之,一修道人在佛前出家,後成三藏法。一日僧之中出吵,而此三藏法幸,由他鼓,诤愈演愈烈。另一持藏的比丘出使诤平息,三藏法此,嗔心生起,道:“哪位女人息此诤。”因在僧之中造了口之,位三藏法生就女人,而且後五百世都女身。>>後受的例子:有一屠夫七生以常操屠,不落三而生於人天,是由於七生之前曾供辟支佛一食,以此福力七生不道,但七生之後,七生所造必次第成熟而感。>>或有人疑:既然因果之理真不,何有人一生行善,反遭坎坷;有人一生造,安享福。>>答:因我流生死,不只今生一世,去已量世。今生行善遭,是前世之,非今生行善感得,今生所行之善,必於生安;今生造享福,福是前世善之,非今生造感得,今生所造之,必於感受痛苦。所以因果通於三世,如局於一生,似有不足信之,但放眼三世,善必。>>又修行人入佛,以修行可使人生幸福。但不可一概而,修行人亦有多:一然表面信佛修行,但未遵循因果之道如理取、修善,反於佛之中用僧物、侵常住、大妄、破僧和合、辱慢、追求世法……因其所行佛法背道而,以造只能感受苦,焉得三加持?可反因果不、佛法不?>>又有一,然身入佛,但泛泛悠悠、懈怠散慢,心能安住於佛法上,此微弱善力,以抵始,既然阿耶上的子未曾伏得半分,又欲得福,以一杯水救一燃火之薪,有可能?最後一,法融於心,勇猛精,因佛法已得相,所以宿世提前受,使本召感道、受重苦的猛,由於修行的力量,重受,以微的病苦等即得消。如人欲出重兵的困,必一番苦的厮,一旦突出重,自然永得太平。所以修行愈增上,反而苦愈快前。>>《金》:“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若人,是人先世罪,道,以今世人故,先世罪消。”修道之人,免障、身心疾苦,但遭遇逆境之,作消想,生喜心,因借此身心小苦消得多劫重罪,故喜。如此心不退、管直行去,自有障永、得享大的一日。>>6、如何造作善能所修福成定?――造道理亦相同>>摘於《婆塞戒》卷七品第二十四之余>>……>>何因故名果定:常作悔故、心作故、喜作故、立誓故、作已喜故,是故是得果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7、於求世福如何去做才能有求必呢?>>摘自:《瑜伽地》>>何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菩若有情求食等十身具。>即便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及沙婆等。如前。乃至若能受持戒。如是我汝所欲施食等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施汝。>>如是菩若有情求田事宅事。事。王事域事。事谷事。或有求工及明。或有求共朋友。或有求共婚媾。或有求共作邑。或有求助事。>菩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如前。如是我施汝田宅乃至助事。>>又菩若有情有愆犯或被。或作不益事他所拘。欲刑截。打辱。迫流移。或他所欲捶。>菩能力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如前。如是我方便救汝令斯。>>又菩若有情遭遇王水火人。及非人不活名怖畏等。>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如前。如是我方便救汝令免斯畏。>>又菩若有情欲所求非。>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如前。如是我遂汝所。令所及非。>>又菩若有情疾所苦。>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如前。如是我救汝病苦令得安。>>彼有情既菩如是立要。於善品速疾受。於品速疾除。菩皆能遂其所。>知是名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按:>>段文字非常重要,於向佛菩求的人,玩味,自然有不可思的收!>>白了,向菩求,最好和菩之建立一契,定自己必一切,修行一切善,乃至孝父母持三,等等。然後菩予某足!>文中及求婚、求等等,位想想,凡夫得之後用富造作,得到婚姻之後欲,一切都和修行善法相背!非菩予望的初衷!>所以,菩予生望,希望生先有一承,一契,一切合同!菩足你的,你就你的承,你要是不,中途望破不如意!>最好自己和菩所求的,和自己的具承,成文字性的西,佛菩禀告之後,文字性的西要密保存,不可失!遇到自己放逸的候,看看自己的承,按照承去做,不然的,很多已足的望,失去!有足的,也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