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介绍文学家 这位家喻户晓的文学家曾戏弄主考,说出的三个字竟广为流传

火烧 2022-12-01 05:30:22 1067
这位家喻户晓的文学家曾戏弄主考,说出的三个字竟广为流传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平民晋升的重要通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几乎成为所有平民百姓的梦想。咱们现在也会说“科举”,但认为“科举”就是现在的高考

这位家喻户晓的文学家曾戏弄主考,说出的三个字竟广为流传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平民晋升的重要通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几乎成为所有平民百姓的梦想。咱们现在也会说“科举”,但认为“科举”就是现在的高考,但鸮胖觉得并不是。您想,科举为了干啥,直接目的是当官,说的好听一些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但高考的目的是啥,是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学习知识。二者的目的确实不同,所以“科举”更类似为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当然,咱们也没必要用古代的概念去套现在的事物了,毕竟时过境迁嘛。

高考,和科举不一样

今天鸮胖要给您讲一个“胆大包天”的考生,为啥说他“胆大包天”?因为他干戏弄主考官!在当时您别说戏弄主考官,就是戏弄个监考老师,前途都堪忧。但这位考生不仅戏弄了考官,而且还戏弄出了名头,甚至名垂千古,称为咱们家喻户晓的人物。至于是谁,您听鸮胖我慢慢道来。

这件事发生在北宋宋仁宗在位时期。嘉佑二年,主考官出了一道题目,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让考生们论述一下刑罚赏赐宽严的问题。这位考生读完题目,文不加点,写成一篇文章,论点为“立法贵严, 而责人贵宽”。副考官独霸此文,觉得文采斐然,评价颇高。咋评价的?

颇有“孟轲之风”

简直就是孟子在世!

孟子:亚圣

为啥会有这样的评价,如果您要是熟悉《孟子》就会知道,这本书中说理性极强,逻辑论证十分严密。这篇文章,就有孟子文章的风采。

副主考讲此文呈递给主考官,这位主考官也是名扬后世的文学家,看完之后也是赞不绝口。但他不敢给这篇文章第一,为啥?因为担心这篇是自己的老乡写的。如果被人发现,好说不好听的。

为了避嫌,这篇文章中了第二名。

文章虽好,但这其中引用的典故却难为住了主考官。为啥?因为他不知道。

当时的文人,以不知道典故为耻,不像现在的一些人,拿无知当炫耀的资本。

这个典故是这么写的:

“当尧之时, 皋陶为理, 将杀人。 皋陶曰 `杀之' 三。 尧曰 `宥之' 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 而乐尧用刑之宽。”

就是说尧的时候,皋陶负责法律。有一个人犯罪当杀,皋陶三次要杀他,但尧却三次宽恕他。所以天下对皋陶是认真执法的敬畏,对尧用刑宽宥的赞叹。

皋陶:中国司法始祖

主考和副考都不知道典出何处,心中满是疑惑。

发榜之后,有拜师宴。一般中举的考生都会认当时的主考官为老师。在拜师宴上,主考官将心中疑问出,考生回答:“语出《三国志》。”

主考官也不含糊,接连几天就翻看《三国志》,但没有发现这则典故。主考心中大石没有放下,单独约见考试,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只听考生这样说:

“昔日曹操打败袁绍,将袁绍儿媳嫁甄氏嫁给儿子曹丕。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后, 将妲己赐给周公。’。曹操虚心请教典故出处,孔融说:`我以今日之事来推测古代的情况, 想当然耳!' 而学生用帝尧、皋陶之事也与孔融一样 , 想当然耳!”

曹操:实为卑鄙的圣人

一个想当然,让主考官“提心吊胆”了半天。但主考听完之后,哈哈大笑,说道:

“此子可谓善读书, 善用书, 它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非但不生气,还赞叹不绝。

这位戏弄主考的考生,就是后来名震文坛的苏轼苏东坡;而这位气度不凡的主考,就是家喻户晓的欧阳修。那位副考官也很有名,叫梅尧臣,而欧阳修口中的同乡,也有名气,叫曾巩。

苏轼:一生豁达

唐宋八大家,以罗列三位。

但欧阳修与苏轼这一师一徒,却谱写了一段文坛佳话。

但是!苏轼引用的尧“三杀三宥”的典故,真的是“想当然”吗?

《礼记.文王世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谳于公,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

介绍文学家 这位家喻户晓的文学家曾戏弄主考,说出的三个字竟广为流传

所谓“公族”,就是掌管贵族内部事务的臣子。这里的“公”,指的不是别人,正是曹操诗中所写的吐哺的周公。

也就是说,苏东坡的“三杀三宥”是有历史依据的,只不过,主人公“张冠李戴”而已。

所以有人夸赞苏东坡不拘于史书,勇于杜撰的精神,可能是个美丽的误会吧。

孟子(12)主考官(1)主考(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