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对联俗语中的历史文化 中国对联文化的历史源流问题

火烧 2021-07-14 04:31:28 1091
中国对联文化的历史源流问题 从秦汉时起便有悬挂桃符的习惯,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以后对联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三千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

中国对联文化的历史源流问题  

从秦汉时起便有悬挂桃符的习惯,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

以后对联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千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

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

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

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

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俗语中的历史文化 中国对联文化的历史源流问题

民国时,刘师亮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华民国’四个字是“对不齐(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