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历史书 亚洲历史书
亚洲历史书
1.了解亚洲史,可以读什么史书
《亚洲史》是一部材料充实有新理、观点材料纵横贯通的著作。它聚焦于伊朗以西、俄罗斯以南的“季风亚洲”地区,即东亚、南亚、东南亚,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讲述。从而,此书不致成为国别史的堆砌,而全面详细地展示季风从亚洲古代至今数千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历程。其中,尤以中国、印度、日本、朝鲜、越南为重点,是一本了解亚洲历史的很好的入门书。
罗兹·墨菲是著名的美国中国史学家,曾师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其理论框架和治史风格也继承了费正清的治史传统,对亚洲饱含热情和赞扬。他直言不讳的宣称:“亚洲人及其文化因为代表着全人类历史中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篇章。对世界历史的任何探讨必须给予亚洲以显著地位,当然亚洲史本身也自有其重要的价值。”书中不但高度评价了亚洲各主要文明的传统成就,对于它们的现代化历程和未来的发展也持肯定和赞许态度。
2.我想知道日本人的历史书是怎么样的
将历次战争责任全推给中方 《新历史教科书》中把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历次战争都归咎于中国。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右翼新教科书称:“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
关于“九·一八”事变,右翼新教科书变成:“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
主语变成了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而不是老版说的日本的步步进逼,表明是关东军精心策划的句子也被删除了。 在《日中战争》一章中,《新历史教科书》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变”一节,着重指出:“共产党获得了喘息,共产党员潜入国民党内部,大肆推进将日本引入战争的破坏和挑衅活动。”
关于卢沟桥事变,新版教科书称:“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
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也就是说,旧版本尚承认日本大规模派兵在先,新版本则将卢沟桥事变完全算成中国的责任,是中国方面扩大了事态。
侵略变借道屠杀未提及 《新历史教科书》对日本自古至今的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从来不用侵略二字,对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也称为出兵,右翼学者可笑地辩解说,为何不用侵略,是因为丰臣秀吉根本没把朝鲜看在眼里,不过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国明朝。 对于殖民统治朝鲜,新旧版本都强调朝鲜像一只手一样伸向日本,如果被其他国家控制,日本将受到威胁,并且将沙俄在朝鲜北部建立的伐木场称为军事基地,为自己吞并朝鲜正当化制造借口。
唯独对于苏联在二战后期出兵中国东北,教科书毫不吝啬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样。 对于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新历史教科书》仅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
对日本军队所犯罪行提也不提。 关于南京大屠杀,2001年版的教科书在《日中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
但是,在《新历史教科书》中,括号中的那句话也被删除了,只是在一张名为因巷战而遭到破坏的上海市区的照片上面用小字注解重复了上面的那句话。也就是说,教科书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杀这个问题。
《新历史教科书》还提到,苏联撕毁日苏中立条约,侵入满洲,不断发生掠夺、杀害日本平民的暴行,包括日军俘虏在内的约60万日本人被强制带到西伯利亚,被迫从事严酷的劳动,约有10%的人死亡。 同时,《新历史教科书》继续把盟军对日本的统治称为占领统治,而且用与正文等大的字体介绍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非法性,为战犯鸣冤叫屈,同时指出直到今天,评价也未确定,显然是企图否认东京审判的合法性。
《新历史教科书》还大力宣传日本造福了亚洲,是亚洲的恩人。如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增加介绍了八田与一在台湾南部兴修水利的内容。
在赞颂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的同时,2001年版教科书和此次送审本都企图否认中国自古以来对台湾的主权。 把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历次战争都归咎于中国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2001年版教科书不提日军首先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而用暧昧的“日清两军发生冲突,日清战争开始了”。
这次送审本则更进一步:“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
关于“二十一条”,这次送审本宣称:“中国方面期待列强的介入,向国内外泄露了极为机密的谈判内容,而且在5大条款中,将并非正式要求的事项也列入,制造了‘二十一条要求’的名称,中国国内的反日舆论开始高涨。”也就是说,新送审本称当时的反日运动完全是中国政府制造谎言引起的。
关于“九一八”事变,送审本称:“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
主语变成了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而不是日本的步步进逼。 在《日中战争》一章中,新送审本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变”一节,着重指出:“共产党获得了喘息,共产党员潜入国民党内部,大肆推进将日本引入战争的破坏和挑衅活动。”
也就是说,新送审本称中日战争是共产党阴谋挑唆起来的。 关于卢沟桥事变,送审本指出:“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
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也就是说,卢沟桥事变完全算成中国的责任,是中国方面扩大了事态。 此外,新送审本继。
3.世界各国历史课本如何论述中国历史
美国 《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这么一描述我国古代发明的历史: 唐宋的机械钟表与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钠和木炭混合制成火药至今被用于制造武器和烟花;天花疫苗引发免疫学的产生,活版印刷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印刷。

这本书还注重国家间的横向对比,通过一些表格和图形,让学生对同一时期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先进、落后一目了然。 书中提到中国的孔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代的。
通过这一横向对比,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当时的世界思想家辈出,在不同文明中闪光。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或许是不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对于中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教科书也大书特书。从“丝绸之路”的产生到葡萄、无花果、黄瓜、核桃从西亚传入中国,从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271年来到中国再到郑和下西洋从非洲带回长颈鹿,书中颇下笔墨。
书中摘录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忽必烈皇宫的描写:“宫殿屋顶很高,大厅都由金银镶嵌,墙壁上雕刻着龙、鸟、牧马人和各种野兽以及战斗的场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满眼都是黄金和图画。
厅很宽很长,可以容纳6000人的宴席。” 书中还格外重视妇女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地位,几乎各个章节都有特别提到。
其中说,考古发现证明商朝时期的贵族妇女社会地位很高,有土地,还领导自己的军队;汉代贵族妇女穿着漂亮的丝绸长袍;唐代,中国出现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她召贤纳才,对诗人骆宾王不计前嫌;在唐宋初期,妇女地位较高,她们主持家务,负责理财和管理佣人;在“五四运动”中,妇女参加了示威游行,她们反对包办婚姻、裹脚,呼吁提高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过,书中也有中国女婴被遗弃的描述。
与此同时,美国历史教科书还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它称公元前500年左右。
编辑成册的《诗经》是当时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上翻译了《诗经》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乡)。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代,书中翻译了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一段。 课本还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评论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开元盛世”为参照,让学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时世”,还是“时世造英雄”的辩证问题。再比如说,书中讲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教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又向学生提问 “你认为今天的老师应不应该教这些,为什么?” 俄罗斯 俄罗斯的普及读本这么介绍中国历史: 商代的青铜器等出土文物,工艺精巧,形神兼备,这些数千年前的物件已经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任何事物的材料、造型与内涵都必须和谐一致。”
和谐一致性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的基础。在中国人看来,生活中的一切看似混乱驳杂的现象,实际上都只是事物多样性的表现,实际上它们都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书中还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学者康拉德的一段话:“中国很少发生极端的现象,中国社会在多元对立的历史文化形态中保持着平衡。”教材中写道:“难怪古代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这一节中,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沿革进行了概括。对诸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官僚体制特征等内容作了介绍。
书中对科举制度着墨颇多,认为这一应试制度是一种以能力为标尺的公平竞争机制,为国家举贤荐能,“穷人们也可以通过努力晋升为官”。 中国古代的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誉,这一观念在书中得到充分验证。
俄罗斯的教材编纂者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倾注了不少笔墨,其文采也如描写对象一般熠熠生辉。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一节开篇写道,欧洲和中东国家的古代文明都曾因为宗教、社会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而发生大的断裂,但是中华文明是一个例外: “在最为艰难的历史时期,‘天下’总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价值体系中寻找出路——她从不从旁模仿,也不盲目吸收外来经验” 书中介绍,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华文明对待“异己”总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文化。
有别于欧洲人对理性和行动的重视,中国人更看重情感、直觉、沉思与无为;欧洲人经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关联,但是中国人却能洞察事物内里蕴含的秩序与规律。 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哲学进行了介绍,不但用俄文拼写出这两个字的中文读音,并且作了相关解释。
书中这样阐释——“‘阴’‘阳’概念涵盖了世界中存在的一切矛盾与对立关系,这两种元素的有机结合构筑了世界的动态平衡,也给生命赋予了独特魅力”。 书中介绍,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华文明对待“异己”总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文化。
有别于欧洲人对理性和行动的重视,中国人更看重情感、直觉、沉思与无为;欧洲人经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
4.日本历史教科书篡改哪些历史
日本历史教科书篡改了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扭曲中日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并将从军慰安妇正当化,诸如此类等等。
比如,日本把现行版本中的日军“杀害了众多俘虏和居民”修改为“波及俘虏和居民,出现了众多死伤者”歪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还说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
扩展资料: 日本教科书的描述: 从甲午战争开始,他们就这样描述,中国(清政府)不想失去朝鲜的朝贡,所以把日本当做敌人,日本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 在《日中战争》中他们这样写道,“西安事变”使得共产党潜入了国民党内部,大肆推进了将日本引入战争的破坏和挑衅中来,日本被迫加快了战争准备。
关于卢沟桥事变,他们这样解释道,中国军人向日本军队开枪,并且到了白天还故意挑衅,枪声不停。日本本来希望和平解决,但是随着冲突加剧,两国之间的战争全面爆发了。
这一点在日本的旧版本历史教科书里面写的还比较公正,旧版本承认了日本大规模派兵在前,中日战争爆发在后。 更加可恨的是,对于他们犯下的错误“南京大屠杀”,在教科书里面仅仅一句话:“日本军队导致南京居民也出现了很多的死伤者”然后没了,这就没了,导致日本年轻人都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更可恨的是,八年的侵华战争在日本的教科书里面成了“目的不明的泥沼战争”,完全没有提及日本曾经企图灭亡中国的阴谋。 除此之外,日本还无耻的宣扬自己是亚洲的恩人,之所以进军台湾是为了帮助台湾民众兴修水利,并且多次企图否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让人很气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教科书事件。
5.世界历史书推荐 带简介带目录带推荐理由
看完你的介绍,怀疑你是不是照着《全球通史》说的 《全球通史》 相当好的一部书(我读的所有书里最好的),全面记述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分为1500年前和1500年后两部分,不过他只记叙了人类文明的几大洲,澳洲什么的非主流都没怎么讲,不过我个人认为也没必要。
全文内容有些还很激进(关于十月革命,作者认为不应该发生),一定会让你耳目一新。 注意,不便宜。
(最值得一看的史书) 1500年前的世界 第一编 文明之前的人类 第一章 引言:世界史的性质 第二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1000年) 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 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结束 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第七章 最初的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公元500年) 第八章 希腊和罗马的文明 第九章 印度文明 第十章 中国文明 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第四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 第十二章 欧亚大陆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1500年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十四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第十五章 传统的拜占庭第十六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第十七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第五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十八章 非洲 第十九章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 第二十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后记 1500年以后的世界 中文版前言 序言 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一章 导言:从地区史到全球史 第二章 西欧扩张的根源 第三章 西欧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 第四章 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 第五章 西方扩张时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六章 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1763年 第七章 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八章 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九章 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第十章 科学革命-1914年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 第十三 俄国 第十四章 中东 第十五章 印度 第十六章 中国和日本 第十七章 非洲 第十八章 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 第十九章 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第四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第二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二十二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二十三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二十四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 第二十六章 从大同盟到冷战 第二十七章 诸帝国的终止 第二十八章 两极分化的结束 第二十九章 西方的衰落与成功 后记:我们的黄金时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