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武术是花架子?清末枪神李书文:不存在的我们练的是杀人技

火烧 2022-02-03 09:00:42 1070
中国武术是花架子?清末枪神李书文:不存在的我们练的是杀人技 武术一直是中国的标签之一,中国功夫也一度成为了中国人的标志。但是随着现代技击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中国武术的实用性。而一些所谓的“

中国武术是花架子?清末枪神李书文:不存在的我们练的是杀人技  

武术一直是中国的标签之一,中国功夫也一度成为了中国人的标志。但是随着现代技击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中国武术的实用性。而一些所谓的“武学大师”在现代媒体的验证之下纷纷显出原形,更加剧了现在大家对于中国武术的质疑。那么,古人创造的到底是一个花架子还是真正的杀人技呢?

古代武举考试

首先要说清楚一件事,那就是现在大家所知所见的所谓的武术的确是花架子。

很多人都曾经看过功夫巨星李连杰的采访,当记者问他功夫是真的不是的时候,李连杰斩钉截铁的回答:“不是。”随后李连杰又对这一回答做了解释:“所谓武术其实都是为了表演而重新设计的套路,和广播体操没有区别。”

作为明星,影响力是巨大的,李连杰的话无疑给那些认为中国武术就是花架子的人提供了一部分理论依据。当然,我们不能说错,毕竟李连杰是从自身的角度来解读。不过是不是就可以证明中国古代的武术就真的和现代武术表演一样就是花架子呢?

恐怕并不能这样说。

《说文解字》对于武术的解释是这样的:武,止戈为武;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

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说:“大人长物,继天接圣;时屯必亨,运蒙则正;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也就是说,武术就是军事技术,也就是古代战争技术。所以兵器被称为武器,军事被称为武事,军备也被称为武备。所以,武,本意就是拿起武器奔跑,去战争,去杀伐。所以武术即为杀伐之术。也为战争之术。有人认为武通舞,其实牛头不对马嘴。武不通舞。舞是娱乐,是非必要的娱乐活动。而武是古代的生存技术之一。是必要的军事技能。如果非要说通“舞”的话,那也只能是一种,就是李连杰口中说的武术表演。

《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中说过:国之大事,在戎在祀。说的就是武术的重要性。如果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只是一种舞蹈表演一样的东西,那也用不着大书特书了。而提出这种理论的人,只能说他们对于历史事实视而不见,又或者他们认为古代是不存在真实的战争,两军交战就如同一群街头舞者斗舞一样?

宋代武将练功用的石锁,每个重45斤

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火器的出现,使得个人勇武不再是决定战争胜负走向的因素。而武术传承的神秘性更是使得我们普通大众难以窥视其内部的神秘面纱。随着一些传承的逐渐消亡,我们已经很难在找到最原始的武术的面目,不过,幸好在距离现代不算太远的清末,还保留有部分古代武术的传人,而一些人更是名动江湖的武林高手。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位—在清末有着神枪之称的李书文。

李书文照片

相信很多朋友都曾经听说过一句话叫做“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句话说的便是我国古代武术的两个流派:太极拳和八极拳。而李书文正是八极拳的中的宗师级人物。(不被武术界承认。)

李书文,字同臣,河北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李书文的师傅是八极拳的第四世传人张景星,后来他又跟随自己的师伯黄士海学习枪法。

中国武术是花架子?清末枪神李书文:不存在的我们练的是杀人技

不过,李书文这个人由于先天不足,长得瘦小枯干,据说身高不足1.60m,但是他天生力大,再加上为人倔强,爱武成痴,虽然先天不足,但是被他硬生生的练出了名堂。据民国时期《沧县志》记载:李书文长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穿纸震荡有声;用大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铁锥入壁(土墙壁),力拔甚难,他以大枪搅之,锥即出。他帮助乡亲收粮时,背对装运粮的大马车,用脚勾起80斤重的粮袋,挑过头顶,甩到大车上。他帮助乡亲们盖房上大梁时,可以用大枪将一棵棵檩条挑到房山上。

李书文的徒孙,清末宣统皇帝御前侍卫霍庆云曾经回忆说:“神枪李师爷的功夫,咱们练不了。他用大枪挑起八十斤左右的大车轱辘摇风车似的呼呼转。他经常这么练,毫不费劲。”

当然,以上可以当做是他身边人对他的美化和吹嘘,但是李书文曾经短暂担任山东省督军,而根据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内部资料记载,李书文当时在部队每天打沙袋两个小时,而他使用的沙袋重达300公斤。

按照现在的说法,要评判一个练武之人的功夫,一定得看实战,那么李书文的实际战绩如何呢?

李书文第一次被世人所知的出手,在1895年,也就是光绪21年。当时袁世凯刚开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而洋务运动刚刚失败之后的光绪帝正准备放手一搏,武力夺权。受命为光绪帝寻找保镖同时也为了帮自己的队伍聘请教练的袁世重金聘用日本空手道高手和德国军事教官来训练他的精锐部队。李书文的师伯黄士海也在那个时候被听说过大名的袁世凯送来了聘书。

不过由于那个时候黄士海已经年纪大了,再加上他并不愿意为满清政府效力,但是又不敢得罪当时炙手可热的袁世凯,于是派出了自己的徒弟兼师侄李书文。

初见李书文的袁世凯以及他手下的那些教官们对于面前的这个瘦小干枯的李书文根本瞧不起,甚至袁世凯的卫队武道教官伊藤太郎,蔑视地对李书文说:“大大的东亚病夫。”并用小手指向下连续指点。令众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李书文面对日本人的侮辱直接出手,李书文以闪电般的速度直接一枪刺向伊藤太郎的咽喉,直接划破伊藤太郎的喉颈以示惩戒。伊藤太郎大怒,拔刀朝李书文头顶猛力劈下。李书文大枪一抖,将刀崩飞,再顺势一枪“泥鳅翻花”,刺穿伊藤的咽喉,又大枪一挑,将死尸甩出演武大厅外。一切发生的电光火石,众人都没来的及反应。

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见同伴被李书文刺死,齐挥刀恶狠狠地朝李书文扑来。想要杀了李书文为自己同伴报仇,却没想到李书文以一敌三还游刃有余,只交手五六个回合,三个人全部被李书文一枪捅死,和伊藤太郎一样,尸体被甩出门外。据史料记载:李书文连杀四人之后,众人惊愕之时,李书文大枪一摆,刺向厅柱之蝇,蝇落而厅柱无痕。厅内立刻爆出雷鸣般的掌声。袁世凯连呼:“神枪!神枪!真乃神枪也!”从此,“神枪李书文”名冠天下。

近代著名武术名家霍殿阁便是李书文的弟子

第二次出手则是在清末宣统二年俄国著名拳王马洛托夫来华,在北京设擂台,张贴海报,夸下海口,侮辱中华儿女,在家侍奉师傅黄士海病情的李书文在二师傅张景量的要求下,前去教训马洛托夫,李书文仅用两拳便将马洛托夫打落擂台,打断全部肋骨。宣统皇帝,想要封李书文为五品顶戴、近侍卫队武术总教习。结果李书文以师傅黄士海需他尽孝道为由谢辞。宣统皇帝及众朝臣无奈,赐金佛座像一尊以示嘉奖。

第三次则是在1908年,已经50岁的李书文应奉系将领许兰州之邀请赴奉天作客,被张作霖敬聘为奉军三军武术总教师,结果日本武术教官冈本、村野不服,坚持要和李书文一较高下,结果冈本刚一上擂台,就被李书文一掌打碎了肩胛骨,如果不是张作霖及时喝止,冈本就会被李书文当场击毙。

而后的李书文虽然表面上没说什么,但是后面随即去挑翻了所有在东北的日本武馆,打死打伤日本武者数十人,最终被头大不已的张作霖请回了老家才了事。

除了上述记载之外,在《八极拳要略》中还记载了李书文的其他一些出手记录,最血腥的一次当属李书文在李景林手下担任教习的时候,根据李书文的弟子刘云樵回忆::“李景林将军督直隶省的时候,礼聘先师到津教军中的将领,当时在燕京的技击家、名手甚多,知道这消息以後,就选派了两位功夫很出色的名手向先师挑战,俗语说:“强龙不斗地头蛇!”先师初来乍到,不便得罪人,所以一方面辞谢不受,一方面设酒席款待他们两位;但酒席吃完以後,他们仍然坚持比试功夫,先师只好撤席比赛,刚一交手,先师一个箭步冲上去,当头来个“泰山压顶”一掌把第一个人的头打入项内,两颗眼珠暴出而亡。第二个人仍然要比,先师依样画葫芦,还是那一招,对方连忙一偏头,头是闪过了,可是整个肩膀带肋骨都打断了。”

也许,正是由于李书文出手暴烈无情,每次出手必要人命,所以,在当时的武术界尤其是八极拳的一些传人出于自身门派的名声考虑,也拒不承认李书文的宗师身份。

根据当地县志记载,李书文当时有多残暴呢,县志中说:有一次有两个人因为口角在李书文门前大打出手,别人苦劝不听,结果出来劝架的李书文再说了两次之后见两人仍不停手,便生气的说:“这么喜欢打那就和我打。”结果一人一拳把两个人全打的筋骨断裂,回家不久便不治身亡了。

而李书文也深知自己出手伤人太多,据他的弟子回忆,李书文出门从来不走正门,而是先从门口扔一把椅子出去,人却从窗户里跳出去。

除了上述的记载之外,李书文的武艺高强还有一个旁证。李书文本人曾担任光绪皇帝的护卫,而他教出的弟子霍殿阁为清末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护卫队武术总教习,其侄霍庆云为御前侍卫。弟子刘云樵任蒋介石及其子蒋经国侍卫队武术教官。弟子李建吾,抗战时加入地下党,曾担任md主席的贴身警卫,只不过可惜的是菏泽战役中不幸身亡。

李书文及弟子合影第一排右二为李书文

至于说,李书文的功夫到底是花架子还是真正的杀人技呢?我想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至于,为什么现代再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武功高手,我想不外乎在现在这个和平的新中国,人们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时需要靠搏命来保证自己的生活,这就使得现代人的意志力和精神层面上不像古代人那么紧绷,武术已经不再作为一种生存技艺而是变成了个人强身健体的爱好,这种情况之下,原本讲究一击必杀的武术就转变为了更加美观好看的“艺术体操”。再者说,就像李书文自己曾经说过得:“武术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战场,武术再高也挡不住洋枪的子弹,学武杀人还有什么意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