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区别 从《深虑论》看方孝孺的辩证唯物主义
从《深虑论》看方孝孺的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次听说方孝孺,是因为他是史上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人。当时觉得他迂腐,后来读了《深虑论》,才知道方孝孺不仅不迂腐,而且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那就不是迂腐,而是坚持原则了。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因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什么意思呢?

就是考虑天下大事的人,比方说像我大汉高祖这样的,在考虑天下大事的时候,常常仔细考虑最困难、最危险的事情,而忽视最简单、最安全的地方。然后事情就会出在简单安全的地方。俗话说,聪明莫过帝王家,像我大汉高祖这样的人都不笨,而是绝顶聪明。既雄才大略,又绝顶聪明,还有考虑不到的地方,那就是天道,非人力所能及了。
当初秦始皇扫平六和一统天下,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长久统治,他及时的想到:周王朝是怎么灭亡的呢?是因为周王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最后诸侯们架空了王室;周王室大权旁落,所以灭亡。于是秦始皇决定不分封诸侯,而是用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来统治天下,以为这样就可以传之万世,不会被某个或某几个强力诸侯灭掉王室。没想到我大汉高祖起布衣而有天下,灭掉暴秦,建立大汉天朝。我大汉高祖眼看到秦王朝完蛋的时候没有一个同姓诸侯来起兵帮助王室,以至王室迅速灭亡,所以分封了一大堆同姓诸侯,希望这些同姓诸侯能够作为皇室的屏障;没想到这些同姓诸侯王不仅不保护皇室,而且个个都觊觎皇位,时刻想起兵夺取皇权,终于酿成七国之乱,差一点导致我大汉天朝完蛋。等到汉武帝、汉宣帝大力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彻底解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总算可以皇权稳固、天下太平了,然后就被外戚篡夺了皇位。接下来的曹魏防备汉朝的弊端,打击外戚与宦官的权势,然后就被司马氏篡夺了皇位,于是完蛋;司马氏防备权臣,大封同姓诸侯王,就接连遭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然后也完蛋。秦汉魏晋,都在防备前朝的缺陷,又都在不防备的地方松懈,所以完蛋。
唐太宗听说将来会有个姓武的人要夺取皇位,屠杀自己的子孙,于是杀了好几个姓武的大臣,却忘记了每天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的那个美女。宋太祖看到五代十国大量的军阀篡夺皇位的故事,为了打压军阀,采用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大力打压武将和军队;宋王室倒是不用担心军阀篡位了,没想到宋军因此战斗力下降,PK不过辽军、金军最后连皇帝都做了俘虏。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是笨蛋,都是经天纬地的盖世之才,他们考虑问题不能说不周详,而是非常周详,之所以还有考虑不到的地方,那是天道,非人力所能及。
大家知道,虽然我们经常说辩证唯物主义,其实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唯物主义可以和辩证法相结合,也可以和形而上学相结合;唯心主义可以和辩证法相结合,也可以和形而上学相结合。也就是说,世界上是存在辩证唯心主义这种思想的,只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朝廷不宣传,所以我们不容易看到而已。而方孝孺显然就是辩证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深虑论》就是辩证唯心主义的代表作。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道理:每个王朝都在防备前朝弊端,然后在不防备的地方翻船;这是因为时代不同,具体情况不同,采取的措施当然也不能相同。至于究竟会在那个地方出问题,那就是天道。
方孝孺是明代大学者,儒学大师,他的老师宋濂称其为“百鸟中之孤凤”。看了《深虑论》,以及方孝孺另一篇代表作《豫让论》,我觉得方孝孺的文章里充满了睿智的辩证法,完全当得起他老师的评价。也难怪方孝孺在当时的名气会这么大;也难怪朱棣非要他方孝孺来起草即位诏书;而方孝孺不肯从命,也难怪朱棣会勃然大怒了。
至于那个天道,我们完全可以用今天的眼光去解释它。在我看来,对于统治者来说,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就是最大的天道。
关于方孝孺是不是应该用生命来维护皇权的正统性?显然,这在当时是有正面意义的。皇权争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我大汉天朝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明朝自己有靖难之役。一场战争下来,数以万计的人在战争中死去;西晋更因此导致了五胡乱华,国家灭亡。所以封建统治者才不遗余力的维护皇权的正统性,这对皇权和最底层的老百姓,都有好处,是古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之一。方孝孺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学说号称“正学”,他的行为,也算是用生命捍卫理想吧。
3xm中文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