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塘镇长塘村 蓝塘镇的历史
蓝塘镇的历史
蓝塘始建于明朝末年,有300多年历史。

蓝塘原名兰塘,相传因东市场池塘边有一棵兰树而得名。
后人将“兰”字读写成“蓝”字相沿至今。
明代分属古名都上石、下石社。
清代分属古名都凤凰岗约、上石社、龙头约、下石社。
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一区,民国34年属龙凤镇。
建国后初属第二区、第六区,1957年12月分属蓝塘、石城乡,1958年10月成立蓝塘公社,1961年4月分设凤安、石城、蓝塘3个公社,1963年3月石城公社并入蓝塘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蓝塘镇。
明代,紫金县共有二十多个墟市,其中比较兴旺的有县城、安良墟、蓝塘墟、古竹墟、龙窝墟等。
民国时期,所有的集市地点称为墟镇。
旧时规定每三日为一墟期,并依照传统习惯采用农历的日期。
墟期为三种,即每月逢一、四、七日,二、五、八日和三、六、九日为墟期。
蓝塘墟是紫金县下半区的重要集市,每逢三、六、九为墟期。
附近的九和、青溪,凤安、瓦溪、好义、上义、义容等地农民都会来蓝塘墟赶集、采购。
每逢墟期,农民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如鸡、鸭、鹅、蔬菜、果品、柴草以及各种手工业产品,运到市场出售,并在市场购回所需的布匹、海味、咸鱼、煤油、糖、盐以及各种日用工业品。
有的商人从蓝塘墟买回小猪苗,雇人担到惠阳梁化墟饲养一段时问再出售。
有的购买竹箩、米筛、棕箩等竹产品,挑到古竹、义容以及博罗观音阁等墟市销售。
蓝塘有“老虎墟”之称,意为吞吐量大,各种货物均可在蓝塘畅销。
民国时期,蓝塘墟镇主要政治经济活动由杜、邓、甘三大宗族控制。
杜姓主要聚居在墟镇东部的耀祖阁,他们拥有的族田分布在该镇的告坑、河塘、元吉、双兴等村落。
邓姓主要居住在墟镇的老围,族田遍及加元、自然、百罗、茜坑、坣雅等乡村。
甘姓以墟镇附近的罗塘村为聚居点,同样拥有秋香江北岸的大量族田。
杜、邓、甘是当时蓝塘墟镇的三大宗族,不仅拥有族田、族产,而且是当地政治文化活动的控制者。
它们索有利用宗族的族田、族产,资助本宗族子弟上学,目的在于扬宗耀祖之举。
明清两代,蓝塘墟所中两位举人均为邓氏宗族,一位是邓谦芳,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另一位是邓谦利,清乾隆三十六年举人。
民国时代,蓝塘墟的大学毕业生分别有:甘伯动、甘慕高、邓伟垂,邓辅垂、邓羽林、杜同动、梁荫源、梁荫彬、梁荫涛等9位,其中有6位是来自杜、邓、甘三大宗族。
1987年编写的《紫金县蓝塘区志》第六编第一章人物传略一章所列人物11位,来自杜、邓、甘三大宗族的共有7位,其中包括杜林芳、邓缵先、邓谦芳、甘少仪、甘仿渔、邓谦利、甘澍濡。
杜、邓、甘三大宗族还联合创办学校。
以供族内子弟读书。
民国14年(1925年),蓝塘墟镇知名人士杜林芳、甘仿渔、邓纪瑞倡仪,创建“紫金县立第二高等小学”。
校址选在蓝塘墟河唇(今育新中学所在地),各姓祖宗认捐集资,建有一座土木结构的三层楼房,面积约300平方米。
学校经费除县拨给外,由风凰庵、土古庵的庵产和税捐附加收入供给。
招生3班,120多人,首任校长为杜林芳。
学校的校歌和门联皆为杜林芳所撰,歌词是:“溶江水绿,凤岭花红,夕阳返照画图中。
”校门的对联是:“学而知之,知古知今,贯彻东西中外史;校者教也,教忠教孝,养成国家治平才”。
杜林芳(1853-1933年),号翰生,清末廪贡生。
1911年起任紫金县劝学所所长,1916年和1921年曾先后两任紫金县长。
1925年,他与邓纪瑞、甘仿渔创办紫金县第二(蓝塘)高等小学,并出任校长。
一生人部分时间致力教育事来,兴学育才,门生遍县。
他于本县教育界知名人士蓝湘眉交谊很深,常磋商教书育人方法。
他多才多艺,诗书画甚精妙,尤攻画梅花,为全县士林所景仰。
三大宗族深知兴学育才是社会化的重要过程。
杜、邓、甘三大宗族为了宗族的兴旺。
培养了大批士宦人才,从而通过这些士绅将儒家的文化传统渗透到地方。
并依靠这些文化手段统治当地的人民。
杜林芳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但这个例子也能反映当时蓝塘镇及大多数地方社会的运作过程。
戏剧是地方社会的重要仪式活动,同时也是支配下层农民的文化工具。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和二十一年,粤剧(即“广班”)“昆山玉”剧社和“福禄寿”剧社流进了紫金城乡,这对紫金的戏剧活动影响很大。
光绪年间,蓝塘的粤剧团的“人寿年”、“攀丹桂”等戏班,常到紫金县城演出,有时菩萨大庆演神戏,有由赌博的“宝官”(老板)捐钱演出。
叫做赌博戏,都是在一个广场演出,不收观众的钱。
内容全是穗、港粤剧班的传统剧目。
蓝塘还有木偶剧团在当地颇有名声。
木偶戏即用一个手放入木偶的戏服内,托木偶的头,另一个手执着连在木偶两手的竹杆,使之活动,又称为手托戏或竹擎戏。
内容多选自《三国演义》、《西游记》、《说唐》等小说中的故事。
蓝塘墟镇的戏剧活动同宗族仪式活动联系在一起,一般演出多在祭祀、庆典、庙会时演出。
这类仪式活动一方面反映了蓝塘地方文化小传统同大传统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杜、邓、甘三大宗族对这种仪式活动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