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木闸中心校 木闸乡历史

火烧 2021-07-31 05:41:48 1071
木闸乡历史 1.淅川县大石桥乡的历史商圣范蠡是淅川县大石桥乡的人 淅川县城中心有一座小山,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0.7公里,西高东低,宛如一条牛尾,故曰牛尾山。商圣范蠡曾携美女西施在此望月思乡,淅川人据

木闸乡历史  

1.淅川县大石桥乡的历史

商圣范蠡是淅川县大石桥乡的人 淅川县城中心有一座小山,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0.7公里,西高东低,宛如一条牛尾,故曰牛尾山。

商圣范蠡曾携美女西施在此望月思乡,淅川人据此建范蠡公园。公园依山而建,有东西南北四座大门,均有小路直达山顶。

范蠡公园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为纪念商圣范蠡而建的城中山景公园。 商圣祠前风景秀 范蠡南望忆旧主 商圣祠位于牛尾山顶峰,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式建筑,两山出檐,四角挑檐突出丈余,飞脊挑梁,四周环廓排列有十二根红色大柱,柱高7米,整个建筑座落于汉白玉构建的台阶之上,四周有栏杆相依。

远观,雄伟壮丽。近看雍容典雅,古朴美观。

祠内,高约丈余的商圣范蠡端坐在中央,昂首挺胸,极目南望。脚下,是奔腾不息的淅水和新兴的工业园区。

远方,是他曾经为之战斗过的吴越之地! “范蠡,楚三户人,字少伯”(出自东汉高诱《吕氏春秋》),而楚三户在淅川县大石桥乡柳家泉附近。按旧时水路计算,距此约30公里左右。

据范氏家谱记载,范氏为尧的儿子丹朱的后裔。随着封地或官位的变化,先后姓祁、韦、杜、士。

战国时,士会任晋中军主帅,执掌国政,得范邑封地。后世分士氏、范氏、随氏。

晋静公2年,范氏迁入南阳顺阳川(在现淅川县境内),开辟了顺阳范氏旺族。范蠡就是其中的娇娇者之一。

范蠡精通韬略,足智多谋。入越国,拜为大夫。

公元前494年,吴灭越,范蠡随勾践夫妇入关为奴。后用美人计打败吴国,杀了吴王夫差。

灭吴后,范蠡牢记吴王夫差“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之言,急忙功成名退,携西施逃离越国。对此,史书多有异议。

一称,西施被勾践夫人用石磨沉于江中。一称,西施随范蠡“却笑轻生泛五湖”去了。

其实,大智大勇的范蠡,在功成名退之际,顺手捞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又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又有“载去西施本无意,恐留倾国误君王”(出自《东周列国志》)之理由。范蠡弃官后,定居陶城,改名陶朱公。

他经商有道,19年间治资巨万。他的经商专著《致富奇书》被后人举为“经商法宝”。

范氏宗祠有一对联:“沼吴归隐,达汉成书”。上联说的就是范蠡灭吴归隐之事。

2001年7月,日本青森中央学院副院长、经济哲学博士酒井甫先生,亲自到淅川参观范蠡故里。2002年8月,淅川范蠡研究协会会长王耀杰先生,作为范蠡家乡的代表,应邀出席了上海举办的中日国际学交流会,就范蠡的经营管理观念进行研讨。

望月台上姑苏风 西施范蠡共婵娟 从商圣祠往东,有一山峰,比主峰稍低。山峰顶端有一广场,地势平坦,青石铺地,四周用汉白玉栏围成。

广场中央,有一高约10米的西施雕像。此雕像用汉白玉雕成,西施身着越裙,身材窈窕,面南背北,端坐一巨石上,极目远眺。

夏风阵阵,美女西施是在望月思乡,还是偎依在情郎怀里,越语侬侬,缠缠绵绵? 西施,施姓,名夷光。出生春秋末年越国诸暨萱萝浣纱村西,故名西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邻居美女郑旦一起,献给吴王夫差。夫差得西施后,迷恋其美貌,整日与西施在姑苏台寻欢作乐,无心国事。

后令王孙雄在灵岩山建馆娃宫。夫差常与西施鸣琴于山颠,泛舟于山下护城河,采莲于片片荷叶间。

吴国亡,西施随范蠡入陶,常与范蠡一起回三户故里。他们顺丹江,转灌河,泛舟而上,至牛尾山。

牛尾山好似天然的灵岩山馆娃宫,佳人才子蹬山望月,岂不乐哉? 西施之美,举世无双。当年范蠡觅得西施、郑旦,各以百金聘之。

国人慕美人之名,争欲识认,道路为之雍塞。范蠡在别馆设朱楼,欲见美人者,先交金钱一文。

设柜收钱,顷刻而满。悉辇于府库,以充国用。

夫差见西施,以为神仙下凡,魂魄俱醉。“馆娃宫中百花开,西施晓上姑苏台。

霞裙翠袂当空举,身轻似展凌风羽。”“隔岸行人莫倚盼,干将莫邪光粲粲。”

(出自张羽《苏台歌》)。夫差自得西施,以姑苏台为家,四时随意出游,弦管相逐,流连忘返。

西施先在国家危难当头,以身许国;后忠于爱情,随情郎范蠡“轻泛五湖”,确为有胆有识有情有意之美人,故被后人推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作为美女和美丽的化身。 大石桥乡全境处于南北气候交接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物产丰富。

小麦、玉米、红薯、水稻豆类、花生、芝麻、辣椒等农作物种类齐全。林果产品名目繁多,柑桔、柿子、大枣、苹果、油桐、葡萄花椒、柏籽等每到金秋季节,似百宝下山,琳琅满目。

矿藏有大理石、重晶石、石英石、耐火土、绿松石石灰石、长石、石膏、石煤等种类多、分布面广、品位高、储量大,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莲藕是大石桥特产,自明初就有种藕记载,盛于明末清初,这里产的藕因受山泉滋养色白如玉。

味道甘甜,质地脆嫩。藕其横断面的藕眼比其它产区的藕多一圆孔,成梅花状排列,得到历任皇帝青睐,圣名为“梅花莲藕”,列为上等贡品。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大石桥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智慧 的大石桥人民在历届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拼搏,负重开拓,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乡镇企业。

2.西递镇的历史文化

西递村落占地16公顷,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至今尚保存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砖、木、石雕等艺术佳作点缀其间。整理开放有凌云阁、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 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

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保留有数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筑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铺砌,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使游客如置身迷宫。 青石牌坊 西递镇牌坊始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是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村落街巷 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秋浦河的历史

秋浦河发源于李吴山(古属秋浦县,今归安徽省石台县珂田乡),至贵池杏花村杜坞入长江,全长180公里,从南向北穿镇而过。

沿岸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有古石城遗址、昭明钓台、仰天堂等名胜古迹,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秋浦仙境”主要组成部分。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八载至上元二年(749-761)间曾“五到秋浦”,留下了45首瑰丽的诗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优美的《秋浦歌十七首》已成为秋浦仙境之魂。其十诗云:“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历史名人骚客纷纷踏踪而来,寻幽访胜,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文佳作,因而美丽的秋浦河被誉为“流淌着诗的河”。秋浦河亦名云溪河,跨祁门、石台、贵池三县(市)。

东邻白洋河流域,西界黄湓河流域,南依祁门山脉,北滨长江。源流为公信河,源出石台、祁门、东至三县交界的祁门山脉仙寓山北麓。

东北向流,经石台县的珂田、占大(叶村)、大演,至香口村,右纳梅溪河(一称红凌河)来水,汇合口以下始称秋浦河。折西北流,经石台(七里)、杨坑口,又折北流,经矶滩(汪村)、桥湾,进入贵池县境;至高坦折西北流,经灌口至朝阳街,右纳龙舒河;至殷家汇进入畈圩区,至肖家滩蜿蜒曲折东北流,经木闸、毛家渡,至池口向北注入长江。

流域面积223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80%。河道全长149公里,河床质为岩砾和淤砂,河面宽150~250米,底宽60~100米,洪水深度7.0米,枯水深度0.7米,比降约1/3700,泄洪能力1000立方米每秒。

高坦站历史最大流量为2710立方米每秒(1957年7月4日),最高水位为26.87米(1970年7月13日),最低水位为19.58米(1966年9月28日);殷家汇站历史最高水位为18.11米(1970年7月3日),最低水位为10.0米(1966年10月)。

4.高唐赵寨子乡历史

赵寨子乡因乡政府驻地在赵寨子村而得名,居民多为明清移 民。

西部的西韩庄、东小官屯、丁岗、毛庄、炉头及张庙原属清平县,清平县撤销改旧城镇 属高唐县,后设赵寨子乡,上述六村划归该乡所辖。东部葛屯、三寨、(丁寨、周寨、许寨)以及赵寨子、高寨子、解庄、东西赵户、宋楼等多个村庄是从姜店乡划归过来的。

北部的窦官屯原属高唐镇,西北部的蒋官屯、姜家铺、东西侯长屯等村原属三十里铺乡。1997年在该乡东小村发现的元代古墓群,填补了研究鲁西元代史的一项空白。

赵寨子乡有悠久的革命传统,中共革命将领肖华、民族英雄范筑先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该乡驻村工作一年。

5.羊角镇的历史

乾隆五十年(1785),李家湾山崩,乱石泥流在江边堆积成碛,形式羊角,得名羊角碛。

由于“五里滩”(千里乌江第一长滩)滩险水急,上下货船在此卸货,服务业逐步兴起而形成集镇。光绪三十四年(1908)于此设置耀德乡。

民国19年(1930)改为羊角镇,37年辖13个保。1951年3月以第一、二保续置羊角镇;1958年6月撤重云乡入羊角镇并改镇为乡。

1992年9月将羊角、长坡、艳山红三乡合并建羊角镇,镇人民政府驻地羊角碛,辖羊角居委会四个居民组和朝阳、青春、鹿池、田坪、重岩、田湾、石床、庙岭、仓坝、大树、院子、梨花、艳山红、茶岭、罗家、山垭16个村,80个村民组。1996年起,羊角镇针对山垭村自解放以来一直未修通公路、未照上电灯,农民居住及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对山垭村所辖5个作业组实施了整体异地移民,羊角镇管辖15个村、75个作业组。

2003年12月武隆县进行乡镇建制调整,碑垭乡并入羊角镇。至此, 羊角镇辖10村:朝阳村,青春村,田湾村、石床村,庙岭村,茶岭村,艳山红村,碑垭村,鹅岭村。

6.贵池在那里啊

贵池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与铜陵接壤,南连九华山、黄山,北与安庆隔江相望,是池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区总面积2516平方公里,人口62万,辖8个乡、13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贵池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地区和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所在地。

区情简介 贵池环境优美。境内森林覆盖率达38.4%,生态资源保护良好,有老山、十八索等省级自然保护区。

齐山--秋浦仙境(齐山、万罗山、大王洞、四岭水库、秋浦河)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杏花村因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中外,成为全国唯一以村建志的村;有妙姻塔、百牙塔、文选楼、昭明太子钓台等名胜古迹。 贵池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素有"千载诗人地"美誉。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五游秋浦,历史上诸多名人如韩当、黄盖、杜牧、包拯都曾任过池州地方官。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姚依林同志就是贵池区刘街乡刘街村人。

贵池还是中国古傩戏的发源地之一。傩戏以其丰富的内涵、古朴的表演,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贵池物产富饶。盛产粮、棉、油、茶、蚕茧等,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大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淡水有核珍珠和无核珍珠养殖基地。

水产品有鳜鱼、青虾、螃蟹、甲鱼、珍珠等,尤以鳜鱼名扬大江内外,"秋浦花鳜"获2001年度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农林名特产品有高坦翠微、肖坑绿茶、贵池红茶、梅村板栗、西山焦枣、秋浦花鳜,其中不少为古时贡品。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金、铜、煤、银、铅锌、花岗石、白云石等30多个品种,是全省煤炭、黄金生产重点县之一。 贵池交通便捷。

长江黄金水道流经我区76公里,318国道横贯东西,贵铜沿江公路缩短了贵池与铜陵的距离,铜九铁路、沿江高速公路贵池段即将动工兴建。全区已基本形成以乡镇干线为骨架、干支相接、城乡贯通的公路网。

城区已拥有4万门程控电话,25个乡镇处全部开通程控电话。 贵池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13亿元,财政收入1.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亿元,外贸自营出口401万美元。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92亿元。农业总产值达6.52亿元(90年不变价),列入考核的2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5亿元(90年不变价)。

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68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3.7%。 行政区划 贵池区辖8个街道、9个镇:池阳街道、秋浦街道、里山街道、江口街道、梅龙街道、马衙街道、墩上街道、秋江街道、殷汇镇、牛头山镇、涓桥镇、梅街镇、梅村镇、唐田镇、牌楼镇、乌沙镇、棠溪镇。

历史沿革 五代置贵池县。贵池水在县西而得名。

1988年设立县级贵池市。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

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贵池区。(2)池州市设立贵池区,以原县级池州市的行政区域为贵池区的行政区域。

区人民政府驻长江南路。(3)池州市辖原池州地区的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新设立的贵池区。

1988年,原县级贵池市辖5区,2镇,26乡:城关区、乌沙区、殷汇区、梅街区、观前区,池州镇、殷汇镇,乌沙乡、马衙乡、双桥乡、梅龙乡、牌楼乡、观前乡、梅村乡、墩上乡、里山乡、江口乡、塘田乡、晏塘乡、铜山乡、木闸乡、棠溪乡、茅坦乡、解放乡、高脊岭乡、阮桥乡、刘街乡、桃坡乡、高坦乡、清溪乡、灌口乡、桐梓山乡、驻驾乡。 1991年,撤销乌沙乡,设立乌沙镇。

1992年,撤销池州镇,设立池阳街道办事处(管理原池州镇所辖主城区大部分居民委员会)、秋浦街道办事处(管理原池州镇所辖村民委员会和部分居民委员会,以及里山乡的齐山村);撤销马衙乡,设立马衙镇;撤销涓桥乡,设立涓桥镇;撤销梅龙乡,设立梅龙镇;撤销桃坡乡,与刘街乡的梅街村合并设立梅街镇;撤销牌楼乡,设立牌楼镇;撤销观前乡,设立观前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辖2个街道、8个镇、19个乡:池阳街道、秋浦街道、殷汇镇、乌沙镇、马衙镇、涓桥镇、梅龙镇、梅街镇、牌楼镇、观前镇、梅村乡、墩上乡、里山乡、江口乡、塘田乡、晏塘乡、铜山乡、木闸乡、棠溪乡、茅坦乡、解放乡、高脊岭乡、阮桥乡、刘街乡、高坦乡、清溪乡、灌口乡、桐梓山乡、驻驾乡。

木闸中心校 木闸乡历史

1999年,撤销里山乡,设立里山街道办事处 ;撤销江口乡,设立江口街道办事处。 2000年,贵池区辖4个街道、8个镇、1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555489人,其中:池阳街道 87380人、秋浦街道 24364人、江口街道 12027人、里山街道 20036人、乌沙镇 15790人、殷汇镇 27954人、牌楼镇 21473人、梅街镇 11799人、马衙镇 24754人、观前镇 12743人、梅龙镇 13772人、涓桥镇 26326人、清溪乡 8421人、驻驾乡 17359人、高脊岭乡 20105人、阮桥乡 16259人、木闸乡 18509人、晏塘乡 20750人、灌口乡 16696人、高坦乡 14774人、唐田乡 20379人、铜山乡 17062人、棠溪乡 11782人、刘街乡 10151人、梅村乡 9350人、解放乡 10026人、墩上乡 20879人、茅坦乡 13345人、桐梓山乡 11224人。 2001年,撤销清溪乡,将4个村并入里山街。

7.详细的吉林省临江市蚂蚁河乡的历史文化和历史名人

蚂蚁河因早先这里河两岸杨柳成荫,蚁穴遍布河的两岸而得名;据满语解释为胳膊肘子的意思。贾家营因最早此处住着一户姓贾的人家,以挖人参为生,建有一处人参营子,当地人称棒槌营子而得名。1902年为临江县荣生保,1912年归临江县第三区,1930年改名为义和村,1939年为蚂蚁河村。1946年为临江县第十二区,1956年设蚂蚁河乡、贾家营乡。

1959年设蚂蚁河公社,1960年设贾家营公社,1983年分别改蚂蚁河乡、贾家营乡。1996年,蚂蚁河乡面积193.8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乡政府驻蚂蚁河,辖西北岔、邱家岗、小湖、蚂蚁河4个行政村和以序数命名的4个居委会;贾家营乡面积306.9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乡政府驻贾家营,辖贾家营、大顶子、三棚湖、兴旺4个行政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