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世界最大的古建筑是哪一个 世界古代著名建筑

火烧 2022-05-21 16:16:41 1044
世界古代著名建筑 阿尔忒弥斯神庙这座神殿的遗址位于今天土耳其的爱奥尼亚海滨,《圣经》里把这个地方称为以弗所(E he o ),而现在它被称为或者翻译为艾菲索斯。以弗所城像许多古老而神奇的城市一样在岁月

世界古代著名建筑  

阿尔忒弥斯神庙

这座神殿的遗址位于今天土耳其的爱奥尼亚海滨,《圣经》里把这个地方称为以弗所(Ephesos),而现在它被称为或者翻译为艾菲索斯。

以弗所城像许多古老而神奇的城市一样在岁月里沧桑。

19世纪后半叶人们的一次偶然的发掘才使它重新为世人所知晓。

考古学家们用刷子而不是铁铲在这里工作了多年,才终于确认这就是《圣经》里曾经提到过的那座著名城市以弗所的遗址。

传说圣母玛丽亚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由圣保罗及耶稣的门徒带领来到以弗所附近的山上安度晚年。

时间大约是在公元34~45年间。

以弗所,这座小亚细亚西岸的滨海城市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由来自古希腊的爱奥尼亚人所建,是一座典型的古希腊殖民城市,后来它在众多的殖民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古希腊工业和文化中心之一。

到公元前6世纪时成为雄霸小亚细亚西部大片土地的吕底亚王国(Lydia)境内的工商业中心。

此后饱经战火蹂躏,先后被波斯、马其顿、帕加马和罗马所占领,到中世纪渐趋衰落,成为一片废墟。

现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除了残垣断壁什么也没有,那个在古希腊时期盛极一时的城市早已被时间蚕食,它的肢体像一具远古生物残缺不全的骨骼化石,散落一地。

而当年,这座临海依山的港口城市曾是多么的美丽和富庶,那旖旎的风光使它成为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无数的观光客慕名从各地赶来一睹它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朝觐和贸易,给它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也逐年增加,最强盛的时期,居住在以弗所城里的人口达到了30万之多。

想想当年,这里该是何等的繁华,海面帆影点点,港口万船待发,大街小巷车如流水,马似游龙。

总的说来,以弗所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宗教兴盛。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不管富裕还是贫穷,都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那就是对神的信仰与敬畏。

因此修建一座大型的神殿用以祭祀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神灵便成为这座城市的人们急切的渴望。

阿耳忒弥斯神殿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了。

当各地前来朝觐的人们络绎不绝、与日俱增的时候,以弗所人终于发现他们原先建造的那座圣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祭祀的需求了。

因为虔诚,因为争先恐后,香客之间还会不时发生一些摩擦,因此修建一座大型神殿成为当务之急。

很快,修建神殿的计划就得到了吕底亚王国克罗伊斯国王的支持,这位财富如山的君王远近闻名,他一向热心宗教事业,为此他慷慨解囊。

希腊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也因此获得了一个一展身手的大好机会,于是,一座希腊艺术与亚洲财富相结合而孕育的建筑杰作诞生了。

那是大约公元前550年的事情,以弗所人在他们原先建造的那个简陋的圣坛的位置上开始了这座被称为阿耳忒弥斯神殿的大型工程的建设。

神殿由希腊建筑师车西夫若恩设计,当时希腊著名的雕刻家菲迪亚斯、坡留克来妥斯和克列休拉斯等也参与到了这一宏大的工程当中,神殿中的许多技艺精湛的青铜雕像和阿耳忒弥斯神像也出自这几位艺术家之手。

有关这座神殿名称的由来,我想有必要在这里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阿耳忒弥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主掌狩猎与野兽的女神,后来被视为月神,在罗马神话中她又被称为戴安娜,她是宙斯和利托的女儿。

除了掌管狩猎,她还照顾女人分娩,保护少男少女,更是一位贞洁的处女,人们对她崇拜有加。

但阿耳忒弥斯神殿并非用以祭祀这位女神,而是以弗所人为祭祀一位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古老的女神而修建的,而安那托利亚的女神被以弗所人比作心目中的阿耳忒弥斯,因此神殿以阿耳忒弥斯的名字命名。

·神殿的兴旺

阿耳忒弥斯神殿是古希腊最大的神殿之一,其规模超过了雅典卫城的帕台农神庙,也是最早的完全用大理石兴建的建筑之一。

它以建筑风格的壮丽辉煌和规模巨大而跻身于“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列。

它还一度享有对逃亡者的“庇护权”,其地位之显赫,由此可见一斑。

在建成后的近200年时间里,它巍然屹立在以弗所东北郊的一座高山之上,迎接着摩肩接踵前来朝觐的人们,它很快成为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希腊移民城邦的香客们向往的圣殿。

·神殿的覆灭与传说

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的深夜,这座壮丽的神殿在一场大火中变成了废墟。

据说这场火灾是一个名叫希罗斯特图斯的纵火狂所为,这个家伙长期以来寂寂无为,急于想通过实施一项能引起轰动效应的举动使自己万古留名。

他非常清楚,能够让人青史留名的好事不是谁都能做,那就干点坏事也成。

于是,火光中,神殿坍塌了。

这里说句题外话,传说就在那天晚上,一个不平凡的生命降生了,这个人后来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了惊天动地的霸业,他就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

后来,一位名叫普卢塔克的历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女神“太忙于照料亚历山大的出生了,以至于无法营救自己受到威胁的神殿”。

·神殿再造

这座神殿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没有了它,人们的灵魂也仿佛无所归属。

后来,人们又在神殿的原址上按原样重新建起了一座神殿,比原来的神殿更加富丽堂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大理石建筑,其占地面积达到了6050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

神殿内外都用铜、银、黄金和象牙制成的精美浮雕加以装饰,而神殿中央则设有一个呈“U”字形的祭坛,供奉着阿耳忒弥斯女神的雕像。

这座重建的神殿在此后连绵不断的战火中傲然挺立,直到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时遭逢了厄运,那帮强盗将神殿内的财宝悉数劫走,神殿也在这次劫掠中惨遭破坏。

重建之前的阿耳忒弥斯神殿其规模已是相当宏大,底部最上层台阶长约l00米,宽约55米,神殿三面环绕着两排共计127根巨大的圆柱,每根高达18米,它们支撑着上面巨大的屋顶。

神殿重建的时候,其高度还略有增加,同时在底座平台的四周还增建了数级阶梯。

神殿中心的神龛上部没有加盖屋顶,这样人们在神殿内也可以仰望蓝天,他们的心愿和灵魂也可以从这里直达天堂,与神同在。

神殿正门入口处立着36根刻有装饰性浮雕的柱子,这些柱子上刻有40~48道浅凹槽。

神殿四周的柱子上也环绕着一条装饰雕刻的中楣,同时还有狮头形状的喷水器。

屋顶的三角楣饰也相当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两根柱子之间的跨距通常超过了6.5米,而神殿中长于8米的石块也随处可见。

所有这些,无论从建筑的设计还是工程技术上讲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座神殿称得上是当时最高水准的建筑精品。

从风格上看,阿耳忒弥斯神殿属于柱式建筑,柱式建筑发源于古希腊,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代表着古希腊建筑最成熟的风格。

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谈到希腊艺术杰作的普遍优点时曾经说,它“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而柱式建筑确实最能体现这一优点。

阿耳忒弥斯神殿也属此类建筑,具有柱式建筑的基本特性。

说到这里我似乎需要自说自话地来一个设问,以便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神殿建造者是如何将那些巨大的石块抬起并放置到预定位置上的?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515年,希腊建筑师就已经在建筑工程中大量使用起重设备了,但在阿耳忒弥斯神殿的建造过程中这些起重设备却毫无用处,因为这座建筑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它所使用的石块体积和重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座大型建筑,这使建筑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里有一则记载中的故事可为佐证。

神殿最早的建筑师伽尔瑟夫农(Chersiphron)在接手这项工作后一直是信心十足,他夸口说他要建造一座流芳千古的伟大建筑,但当工程进展到要将入口处的大门楣抬起到设计高度的时候,他才发现他所有的经验和设备都不足以完成这项工作。

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否则工程无法推进。

据说,伽尔瑟夫农为此数日寝食难安,彻夜不眠,却依然一筹莫展,精神几近崩溃,甚至到了想要自杀的地步。

但不久之后,一个灵感在他就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从他脑海中一闪而过,救了他一命。

聪明的伽尔瑟夫农尝试着用沙袋垒起一道斜坡,使其达到比石块将要安放的预定位置略高的地方,然后将巨大的石块顺斜坡向上拉牵,当石块被拉上坡道,到达适当位置之后,就将底层的沙袋逐渐掏空,这样,斜坡将作为一个整体缓慢下降,放置在斜坡之上的石块也同时随着斜坡的下降而下降,直到石块准确地安放到需要安放的位置上。

这和埃及人筑造金字塔时使用的起重方法十分相似。

伽尔瑟夫农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还是一位天才的发明家。

他灵机一动,又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工程所需石材需要从11公里外的采石场搬运过来,而那些石材一般重量都在40吨左右,如此长距离的运输,光靠人力和通常使用的运货马车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这还不光是马车运载能力有限的问题,事实上,普通的马车根本就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重量,那些巨石刚一放上去马车就立即散了架。

这时,伽尔瑟夫农的新办法显示了他超凡的智能,他将开采出来的圆形石柱固定在两个近似于轮子的圆形木架的中轴上,在畜力或人力的牵引之下两个圆形木架会像两个超大的滚轮一样地转动,这样就可以很轻易地将那些巨大的石块搬运到施工现场了。

后来,伽尔瑟夫农的儿子梅塔杰尼斯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使父亲的这个聪明的办法更加完善。

梅塔杰尼斯将一根开采出来的长条石块的两端装进巨大的木轮中央,使长条石块直接充当两个木轮之间的中轴,这样,不仅圆形石柱,就是方形横梁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搬运了。

重建这座巨大神殿所耗用的时间现在我们已经无可稽考,但它遭逢厄运的时间我们却大抵清楚。

公元262年,哥特人的悍然入侵使神殿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后来,以弗所人曾试图再次重建神殿,但由于耗资巨大而难以实施,重建计划无奈搁浅。

但这个愿望一直深埋在一代又一代以弗所人的心中,从未改变。

·神殿的再度毁灭

然而,公元4世纪,基督教在小亚细亚的落地生根使这一愿望最终化为了泡影。

基督教强大的势力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信仰,后来以弗所人也大多改信基督教了,神庙的重建自然变得不合时宜。

公元5世纪初叶,以弗所为东罗马帝国所占领,奥德修斯二世将神殿视为异教徒的聚集场所,下令彻底拆毁。

从此,这座伟大的建筑奇迹便从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

今天,我们只能从作为文物的以弗所人的钱币上看到这座神殿大致的模样。

阿耳忒弥斯神庙位于土耳其以弗所,濒临爱琴海,是土耳其著名古代建筑遗迹,堪称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神庙大约在公元前652 年初建,当时是木结构。

第二次修建时,采用石料建筑。

第三次重建于公元前570 年,共花了10 年时间。

当时以弗所是个庞大富有之邦,聘请了著名的古希腊建筑师, 造成了古代亚洲的第一个爱奥尼亚式石柱庙宇。

公元前550 年,吕底亚国王克勒索斯再次进行修建, 断断续续地进行了100 多年才告完成。

第三、第四次修建奠定了神庙的规模,从此闻名遐迩。

阿耳忒弥斯神庙是一座长方形白色大理石建筑,长125 米,宽60 米,高25 米,占地面积6300 多平方米。

庙宇的回廊有137 根圆柱, 全用大理石雕成,每根圆柱高约20 米,底部直径为1.59 米,柱石千姿百态, 整个建筑看上去俨然是一个廊柱之林,给人一种庄严、恬静、和谐的感觉。

大理石圆柱的柱身下部均有形态各异的人物浮雕,造型优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柱顶盘由一个带有3 个盘座面的框缘组成,盘座面上装饰着一排花边似的齿饰,在框缘上面是刻有四轮战车的浮雕, 细致精巧,精美异常。

神庙于公元前356 年被焚毁。

后在亚历山大王的帮助下,按原建筑式样重建, 更加富丽堂皇。

在漫长的岁月中,阿耳忒弥斯神庙屡遭洗劫,变得满目疮痍。

然而人们从现在残存的建筑物地基和石柱遗迹中,依然可以想见它当年的雄姿。

神庙1869 年被发现,1982 年土耳其考古学者在遗址3 米深处发掘到上百件重要文物,其中有纯金妇女塑像、金、象牙制作的项链、耳环、手镯等饰物。

陈列在以弗所博物馆内的阿耳忒弥斯神塑像,是一件价值无比的艺术瑰宝,神像比真人还高,面容慈祥,神情生动,形态逼真,雕刻艺术细腻传神,是世界上所发现的阿耳忒弥斯雕像中最古老、最完整的一个。

空中花园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一提到巴比伦文明,令人津津乐道、浮想联翩的首先是“空中花园”。

它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

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 II, 在位605 BC - 562 BC)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为王后。

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

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

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

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

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原来公主得了思乡病。

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

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

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

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

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所以,到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雕塑品时,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从此以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

我们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

不过也有些记载,虽然提到了“空中花园”,但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并不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叙利亚国王为取悦他的一个爱妃而特意修筑的。

有些记载甚至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实际上指的是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筑的皇家园林。

直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巴比伦城的遗址。

他们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出一个不寻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1260平方米。

这个建筑物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

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对称布局,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

西边那排的一间小屋中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一个是正方形的,两个是椭圆形的。

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这些小屋可能是原来的水房,那些水槽则是用来安装压水机的。

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遗址。

当年巴比伦人用土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上,层层加高,栽种花木。

至于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

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链泵基本一致。

它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

这种压水机现在仍在两河流域广泛使用。

而且,考古学家也的确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种植花木痕迹。

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所发现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

因此,考古学家的解释是否正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它的真实面目依旧隐身于历史的迷雾之中。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如图所示的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紧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

世界最大的古建筑是哪一个 世界古代著名建筑

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nplain)没有太多石块,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是与别不同,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更有文献指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