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七星岩文昌庙在哪 文昌庙历史

火烧 2023-01-30 13:47:00 1131
文昌庙历史 1.文昌帝君是历史那位人物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

文昌庙历史  

1.文昌帝君是历史那位人物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

《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

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2.文昌阁的文昌阁历史

关于文昌阁的历史: 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于学庙中兴建文昌阁,建造在跨越汶河的文津桥上,取名“文昌”,有昌明儒学之意。

斯阁后遭火焚毁,火后次年,江都知事张宁复建,即为今日所见之文昌阁,但焚毁及复建之年不详,有待考证。张宁复建之文昌阁悬“邗上文枢”匾额,因扬州的历史渊源来自邗国和邗城。

扩展资料 唐代时,这条河穿城横贯而过,连接南北两个水关,是城区漕运的主通道,坊间称官河。“扬州郭里暮潮生”,江潮之水能够经城内官河进入扬州城内。

南宋时,这条十里官河逐渐狭窄起来,最终演变为城内的一条小河。到明朝,官河恢复了生机,河两岸建有扬州府学、甘泉县学和江都县学,故被定名为“汶河”,取“文”之谐音而寓意焉。

明代以后,汶河附近就是宋朝以来形成的扬州古城,是鱼骨式的周正街道。1900多米的汶河上,自南而北,建有星桥、太平桥、通泗桥、文津桥(文昌阁就建造在文津桥上)和开明桥等,周边还有四柏亭、太守府和巡盐御史衙门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昌阁 。

3.文昌星的历史渊源

文昌帝君,一般认为他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祇。其受汉族民间的奉祀,从周朝以来,历代都相沿制订礼法,列入祀典。

文昌,本是星宫名,包括闪颗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有谓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禄之神,所以二神逐渐合而为一。

文昌星简称文星,或称文曲星,系星宿中主文运者,如杜甫诗:“北风随爽气,南斗避文星”。又《东观奏》:“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场当有事”。由此观之,学子应与文星有关。

有关文昌星的说法,《星经》所载:“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记天官书》载:“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将,二日次将,三日贵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禄。”

到了明朝景泰年间,景宗皇帝在北京新建一座庙宇,每年二月初三,遣人举行盛大的祭典。清朝年间,更加崇奉此神,嘉庆六年,仁宗皇帝也勒命礼部,把此神编入祀典。

七星岩文昌庙在哪 文昌庙历史

人神又分为两种指称,一是“文昌帝君”,一是“五文昌”,包括关圣帝君(文衡帝)、孚佑帝君(吕洞宾)、文魁夫子、朱熹(朱衣星君)、魁斗(魁星爷),合称为“五文昌”。

《云笈七签》∶“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同命之符也。中央司命者。或曰制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摄寿夭之简礼。”文昌神源自星辰信仰。

《楚辞九歌》的少司命即指第四颗星。战国已列入国家祀典。

《明史.稽志》:“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唐宗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

4.城隍庙有几年历史

上海市老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

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05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

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5.文昌菩萨生日

文昌菩萨生日是农历二月初三。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

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 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

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

《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 文昌菩萨又称文昌星,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其成为中国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 拓展资料: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

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

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

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除有抗击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化书》称,张亚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

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 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

成书于宋时的《文昌孝经》认为孝乃万善之源;万行之端。上慈下孝推己及人,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护人家的儿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昌帝君。

6.扬州文昌阁有历史意义

扬州文昌阁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也称文昌楼,是古代扬州府学的一处建筑。

中国其他孔庙或文庙的性质都是学庙,重在“学”字,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直接管理的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扬州府学就是古代扬州府的学庙。

扬州府学横跨汶河,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建筑群。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于学庙中兴建文昌阁,建造在跨越汶河的文津桥上,取名“文昌”,有昌明儒学之意。

文津桥被埋于地下,文昌阁则立于地面。旧日扬州文庙的庞大建筑群,因战乱兵燹以及历史沧桑,已陆续圮毁,仅余文昌阁存世。

因此,文昌阁被列为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扬州文昌阁位于汶河路、文昌路交叉处,为江苏省扬州市地标建筑。

文昌阁,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属于扬州府学建筑群,旧日阁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扬州府学建筑,已陆续圮毁,现仅存文昌阁。

现存文昌阁为三级砖木结构,攒尖顶楼阁式建筑,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有些相似。上部是寰宇穹顶结构,为楼阁式的文庙建筑中罕见。

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攒尖后以宝瓶收顶,顶部为椭球。文昌阁底层为八角形,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扬州文昌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