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情境创设的八个途径 历史情境

火烧 2022-05-11 15:36:16 1177
历史情境 一、历史情境教学模式有哪些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我们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

历史情境  

一、历史情境教学模式有哪些

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我们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如,学习《三国鼎立》时,郝颖谦老师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MTV导入,然后她说“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导语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三国时代.

第二、恰当、适时的演示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例如:文华老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例如:学习“岳飞抗金”时,我展示岳飞图片,并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二、怎样创设历史问题情境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

我发现,在课堂实践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主要存在着下列问题:(1)情境运用延伸不够。目前一些教师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为导入而导入,情境的设计没有贯穿于全堂课。

在整个过程中,不知如何创设情境,在导入结束时(以致于课外)情境不能继续为教学过程服务。 (2)注重认知激情不够。

情境教学应处理好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应该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学过程应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课,注重的是认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随和推动。

(3)情境例子选择不当。如何选择恰当和有用的情境例子,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

情境例子最后是否成功,关系到学习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我们的老师为了应用情境而常常选用了不合适或不恰当的例子,常常适得其反。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最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联系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时事热点常常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历史的继续,或是历史对今天的影响。

因此,加强时事热点与史实的链接整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借助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认识,又能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一直是时事热点。

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展示海峡两岸交流的图片(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隆重开幕;两岸顺利实现直航;首届海峡论坛等)。通过对时事热点与史实的整合,我设计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讨:(1)你能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吗?(2)我国政府对发展两岸关系、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基础、最佳方式、立场、基本方针分别是什么?(3)你知道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吗?(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何重要意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今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利用学科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文史不分家”,这句话说明历史与语文学科的紧密联系。古代诗歌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全景,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至今仍广为人们喜爱,所以应利用诗歌等材料引导学生透过教材表面枯燥的文字发掘其深层内涵,加深对教材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十六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时,我曾引用了这首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这样分析:(1)这首词是我国哪一位著名词人所作,词名是什么?(2)“周郎”指的是谁?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史称此事为什么?(3)这位词人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突出的贡献?(4)这位词人与哪一位词人的词风一致?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感受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巧用图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性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大量丰富的图片材料为直观性教学提供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如,在讲七年级历史下册《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中的“炎帝和黄帝”时,可以利用炎、黄二帝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1)炎、黄二帝生活在我国什么时期?(2)中华儿女为什么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你能举例进行说明吗?(3)炎、黄二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何?通过设计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培养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

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图片、或遗址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课件。 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再现。

三、如何创设历史教学的有效情境

就历史学科而言,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下产生的,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一门天生就跟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在历史学科中开展情境教学本不需要刻意而为。

但从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境教学反而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存在去情境化的现象;另一方面,现行的情境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因此,创设有效情境,开展情境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对中学历史教学尤为必要。

一、审视历史情境教学的概念 什么是情境?什么是情境教学?请看下面的案例: 美国的一堂历史课。上课开始,教师宣布考试分数后,发现不少学生垂头丧气,便说:“如果想要加分数,就给我10美元。

但是,只能是白种人学生。”学生一听便都愤怒喊叫,拼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教师,表示抗议。

情境创设的八个途径 历史情境

教师则像变魔术一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的情绪达到了愤怒的顶点。

这时,教师才对他们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而遭到白人警察阻挠的情境。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之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却给我们留下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伟人并学习他的这篇演讲……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学生自然地参与,教学过程在一个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展开,这就是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心智发展的教学方法。

这里的情境,从词义上看,就是事情发生的环境。创设这一环境的目的是提供便于学生理解的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所以,情境就像一座桥梁,引导着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由已知探索未知。 情境既然是为教学服务的,它就必然地具备这样的特征:基于生活,便于学生接受新知;形象具体,利于学生融入其中;内含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融入情感,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情境要能有助于再现历史、培养能力、建构认识。那些不符合史实、牵强附会、不够典型和没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在历史教学中要尽力避免,否则,只能干扰或破坏教学,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

二、透析历史情境教学的困境 历史学科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如何从情境化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人和事,但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一方面,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逝去的便不会回头,很难复原;另一方面,受制约的因素还有很多:首先是受以理性主义为传统构建起来的学科体系的制约。

在理性主义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学科体系,过分追求理论性、概念化和符号化,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虽然在逻辑上显得严密完整,却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历史过程的丰富多彩和惊心动魄,给人一种僵化和干瘪的印象。其次是受现行中学课程教材的制约。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受传统学科体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篇幅限制,大量类似如“标志”“开端”“转折”“高峰”等符号化的词语充斥其中,过分追求事物的本质,忽略了对大量历史细节的关注,呈现出抽象多、形象少,结论多、过程少,深度多、广度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第三是受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制约。

看看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等这些专业名词,就知道中学历史受高校、专家和专业化的影响之深,历史学要走向大众任重而道远。第四是受目前高考命题方式的制约。

虽然近年来情境化的命题在高考试题中渐渐多了起来,对中学历史情境教学产生了一定推动,但还远远不够。 三、考量不同情境案例的效度 什么样的情境是有效的?怎样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下面结合几个教学案例,看看不同的创设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1.再现事件。 美国作家内森・米勒这样描述美国“大萧条”的景象: 1500多万美国人――占全部劳动大军的1/4强――绝望地从一家工厂踯躅到另一家工厂,去寻求已不复存在的工作。

统计的数字不灵了,失业的人数可能高达1700万。 惊恐的储户包围着银行,徒劳地试图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提取一生的储蓄。

在边远的高原上,一群群脸色忧郁、缄默不语的人们持枪保护自己的农场和家园,以防被受押人没收或被地方司法长官卖掉。 失业的匹兹堡钢铁工人打发自己的孩子到面包店去讨些吃的;在纽约市的工厂里,女工们为每天挣20美分而没命地工作。

衣阿华州的农场主将卖不出去的牛奶泼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麦当燃料烧掉;而在芝加哥,饥饿的人群在垃圾堆里觅食。一个寡妇在拾取臭肉时特意取下眼镜,以免看到蛆虫。

到处可见到美国人的极度痛苦。它显示在妇女忧郁的目光中,因为爱和笑已经从她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它显示在巴尔的摩食品商的脸上,因为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设备由于付不起租金而被人搬走;它还显示在千千万万年轻人的绝望中,他们沿着铁路和公路游荡,因为他们的家庭已无法照料他们。

上述情境比较全面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但文。

四、如何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

第一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丰富历史内涵,(再现历史)。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历史具有客观性和过去性的特点,有着时间、空间、人物等特定的场景。

然而今天现实的课堂缺失了情感,老师不爱教,学生不想学,这样的课堂怎么能有生命的激情!更无法展现历史的生命力。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人性都被忽略殆尽。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丰富历史内涵。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情境化,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追溯历史。

学生只有充分感知了历史,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历史知识,才能不知不觉神入历史,达到学习效果最佳。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案例:案例1: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情境创设实录教师模拟丰富的内涵的历史故事引入本课,很有深意,其目的是为突破“三统一”的背景而设计:师: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讲这样一个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去传达始皇的命令。

可他坐着马车,一出咸阳驿道就变窄了,马车便不能再继续行驶,于是他改为步行,天快黑时他到了洛阳。他又饿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结果老板不要他的铜钱,他以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许多铜钱,那老板还是不要,并从自己柜台下拿出几把小刀(实为刀形币),那使臣吓了一跳,以为是碰上黑店了,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他终于赶到了大梁,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那长官不认识秦国的文字,竟说他假传圣旨,差点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没有分文,肚子饿了时只能沿途偷几个红薯充饥。

使臣很狼狈地回到咸阳,向秦始皇复命。师:同学们,假知你是秦始皇,你听了使臣的禀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呢?这个情境创设故事很有趣,那么大家说说这个案例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它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内涵,使久远而陌生的历史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个国家在文字、货币、语言、度量衡等诸多方面进行统一的必要性。

如此看来情境创设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它有利于丰富历史内涵。再现历史,丰富历史内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历史。

第二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助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能力)从青少年心理特点来看,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在起重要作用。

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多采用画面、史料、图片、角色扮演等直观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境再现法,是让学生先感受、体验,再用语言表达。

在感受体验时,大脑右半球兴奋;在用语言表达时,左半球兴奋,这就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请大家再看这样一个案例:案例2: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情境创设实录创设情境:《一个奴隶主的烦恼》为了突破封建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我设计了充满想象力的情境歌谣《一个奴隶主的烦恼》,以诙谐的歌谣交待了这个奴隶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问题,以大化小,以小见大。

使学生们通过帮助奴隶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的了解到了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问题一: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要300人就足够了,剩下200人我应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不干活呀!问题二:哈哈,我现在有两种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纳贡赋的;另一部分嘛,不让上面知道,就全都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从这些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呢?问题三:我还偷偷吞并了一部分公田,其余的公田我也无心答理,长满了荒草,上面无利可图,可是我越来越富有。

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劳动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这可影响了我的收成,我该怎么办?问题四:这下我可省心了,奴隶们很高兴,他们一家一户卖力地干了起来,每亩地还多收三五斗呢!除去留给他们的,我的嘛------保密!他们太愚蠢了,哈哈-------。但是我还有烦恼,我的烦恼是什么呢?(私田合法化)。

教师拓展:他道出了所有新兴地主的心声。通过这个情境创设,学生对大变革时期奴隶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问题有了切身的感性认识,对封建制度的诞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如此看来情境创设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第三方面作用: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

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人,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五官,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再现历史画卷,从“过去”走向“现实”, 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

五、如何创设最佳历史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一、情境教学的定义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

如果教师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学就必然会事半功倍。 二、怎样实施情境教学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设出适合学生且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通过教师的语言和情感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语言技巧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如果我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就会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如讲述讲述一二.九运动时,可以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讲述青年学生与反动军警搏斗的事件,让学生感受到一二.九学生的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二)、借助音乐,营造合适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反映社会生活,它最能渲染情景,创造气氛。

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革命歌曲。如《长征组歌》《松花江上》等。

在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些革命歌曲。如讲“九一八”事变时,可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要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通过听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完全陷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之中。然后学生进入学习,也就能很快进入状态。

通过内容的学习,学生会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三)、通过图片、实物创设历史情境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可以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历史情境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历史情境再现提供了条件,拓宽了教学道路。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空洞的历史变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这种新鲜、强烈的刺激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历史课堂。如:学习“南京大屠杀”时,通过一段短短的影片再现历史,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将日军的残暴罪行直观地、触目惊心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不仅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使学生对日军的残暴的行径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注意事项 情境创设虽然具有重大的作用,但若设置不妥,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什么样的学习情境设置是有效的?我认为,有效的学习情境应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这个历史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历史情境。

2.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 创设教学情境,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体现出“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一教学理念。 3.情境创设要有适度的复杂性。

要求学生思考解决的问题应有一定性的难度,学生须经过积极的甚至艰苦的思考合作探究过程才能得到解答;设置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层次,以及系统结构、历史理论上的深度,可以进行逻辑上的分析,以适应系统化的知识要求,并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4.情境创设要具有情感性。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活动应当伴随着情感变化而变化。情感性是情境教学的内在因素之一。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仔细分辨与选择,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 5.情境创设要体现主体性。

学习情境应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一方面,在首先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建构,另一方面,学习情境的创设不能只考虑个别学生的需要。创设学习情境时既不允许以教师为中心,又不能只考虑个别学生,而应兼顾多个主体,即教师与每一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活跃的交互活动,以达到共同建构学习的目标。

6.情境创设要有可变性。 学习情境要保持合适的复杂性与完整性,同时。

六、如何创设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植学生热心求知心向兴趣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实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细化,具体化,既有指导教学的实践的导向功能,又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

历史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只有充分正确认识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当教学目标发生深刻、实质的变化,才能在充满确定和不确定性的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满足不同学生的的个性需要,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有效学习历史的条件所谓有效学习是学会学习,发现学习,是知识的构建。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离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新知识便是孤立的,无法被理解了,并迅速被遗忘。所以新知识的教学必须深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中去,当然原有知识或经验贮存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中,不会自动与新知识相连,需要一个激发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情境或条件,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如老师、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个人的经验世界相对照,对学习材料给出合理的“假设”或“解释”,从而构建出客观对象的个人意义。

一堂历史课要重视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达到“学会历史”。历史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要有新颖益智的导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精彩的课堂小结。这些都是一堂好课所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教师在学法指导上,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切实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好历史。

此外,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直观、形象,使学生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缩短了教学时间,如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历史图片,历史视频等媒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