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革命博物馆 武汉革命博物馆详细资料大全

火烧 2022-04-14 23:10:44 1061
武汉革命博物馆详细资料大全 武汉革命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md旧居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挂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牌子),

武汉革命博物馆详细资料大全  

武汉革命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md旧居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挂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牌子),2000年11月正式成立。

革命博物馆 武汉革命博物馆详细资料大全

武汉革命博物馆现有藏书3000余册;照片底片资料10000余张;文字资料3000余份;复制(印)件1300余件;文物原件594件。其中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48件,三级文物266件。参考品273件。有md1927年撰写的《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农讲所编印的《规约》、学生佩带的《证章》,有ze、董必武、张平化、伍修权等领导人的题字、题词。有黄兴、邓演达、陈潭秋、夏明翰、包惠僧、等用过的实物,均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2017年11月17日,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武汉革命博物馆外文名称:the WuHan revolutionary museum 类别:革命博物馆地点:武昌红巷13号馆藏精品:武昌起义门管理所 发展历史,馆藏文物,展览陈列,参观信息,门票,开放时间,交通信息,

发展历史

武汉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红巷13号。2000年11月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md旧居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组建武汉革命博物馆,办公地点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内,负责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武昌md旧居、陈潭秋烈士早期活动旧址及武昌起义门旧址的管理、保护和对外开放;负责武汉地区近现代文物的征集、保护、展示、研究及武汉近现代史的研究;负责举办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专题展览。

馆藏文物

md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md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md同志倡议创办并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校舍建于1904年,由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组成,中间有一个大操场。农讲所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当初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国小堂。1927年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校址。 农讲所1926年底开始筹备。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余人。武昌农讲所以训练能领导农村革命人材为培养目标,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md实际主持工作,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在农讲所任教。 1927年6月18日,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开展农民运动,犹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大革命失败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各地的工农武装起义,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暴动、黄麻起义以及参与创建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距农讲所200米远的都府堤41号,是md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md、yh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占地面积909平方米。md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时与他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yh及儿子my、mq、ml。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 md卧室1958年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复原旧址纪念馆。同年12月,ze题"md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馆标。1963年纪念馆正式开放。该馆现有工作人员35人,设有办公室、陈列宣教部、资料保管部、总务科、保卫科等业务机构。1982年农讲所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家文物局、中宣部分别授予武昌农讲所纪念馆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2004年,中宣部等七部委联合将武昌农讲所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30多年来,武昌农讲所、武昌md旧居已接待国内外观众2000多万人次,成为观众游览瞻仰的胜地,学习研究中共党史、中国大革命史,特别是农民运动史的课堂和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农讲所 农讲所旧址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500余件,其中有md1927年撰写的《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农讲所编印的《规约》、学生佩带的《证章》,有ze、董必武、张平化、伍修权等领导人的题字、题词。有黄兴、邓演达、陈潭秋、夏明翰、包惠僧等用过的实物,均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馆内有md同志主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复原陈列、《农民革命大本营》基本陈列。对外开放的复原陈列有常委办公室、总队部、教务处、庶务室、医务室、财务部、大教室、学生寝室,以及md同志旧居复原陈列。除此之外该馆还开辟了面积10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适时围绕主旋律举办临时展览。 中共五大开幕式旧址暨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 中共"五大"开幕式旧址暨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纪念馆位于武昌都府堤街20号。1985年对外开放。旧址原为武昌第一国小,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学校小礼堂内举行了开幕式,同年5月10日,共青团"四大"也在此召开。这所学校还是中共早期在武汉的革命大本营。 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及夫人徐全直曾在这里居住和工作过。 陈潭秋以教书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领导湖北武汉地区的革命斗争。现保存有4栋原建筑,旧址大部分建筑由武昌区教育局所用。现对外开放的有陈潭秋夫妇的住房,辟有中共"五大"会址陈列室和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动陈列室。 武昌起义门旧址管理所 武昌起义门旧址馆位于武昌首义南路。起义门原名"中和门",它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门之一。1年10月10日,武 昌首义爆发后革命党占领并打开中和门, 迎接城外部队入城,在城楼布定 大炮轰击总督府。武昌首义胜利后191,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改名"起义门"。但1913年,段祺瑞任湖广总督时,又恢复了"中和门"原名。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为拓展市区,决定拆除 武昌城墙和城楼,"中和门"因在辛亥首义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来,但"中和门"城楼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被毁,城门在解放前也濒于倒塌,仅存门洞。新中国成立后,"起义门"的名称得以恢复。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起义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起义门 现起义门高7.1米,宽5米。城楼分为上下两层, 建筑面积约为280平方米。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仿木结构。楼额上刻有"起义门"三字,是yj元帅1981年在80多岁高龄时所题。 武汉革命博物馆现有藏书3000余册;照片底片资料10000余张;文字资料3000余份;复制(印)件1300余件;文物原件594件。其中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48件,三级文物266件。参考品273件。有md1927年撰写的《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农讲所编印的《规约》、学生佩带的《证章》,有ze、董必武、张平化、伍修权等领导人的题字、题词。有黄兴、邓演达、陈潭秋、夏明翰、包惠僧、等用过的实物,均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昌红巷(原黉巷)13号,是大革命时期,由md倡议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一所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所在地。农讲所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由建于1904年的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组成,坐北朝南。旧址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旧址原系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学堂。1927年为农讲所校址。农讲所学员来自全国17个省共800多人。常务委员会为校内最高领导机构,由邓演达、md、陈克文三人组成,md主持实际工作。许多著名的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李汉俊、李达等在农讲所任教。1927年3月开学,学员经三个月的理论学习和严格军事训练,于同年6月18日毕业。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犹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大革命失败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党领导的各地工农武装起义,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暴动、黄麻起义等。农讲所师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8年中共湖北省委决定筹备纪念馆,ze同志题写馆名“md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1963年正式对外开放。现对外开放的复原陈列有常委办公室、总队部、教务处、庶务室、医务室、大教室等,辅助陈列为《农民革命大本营》。1982年农讲所旧址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家文物局、中宣部分别授予武昌农讲所旧址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md旧居——位于武昌都府堤41号,距离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200米,原为一普通民房,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1927年以农讲所名义租用,是md1927年上半年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所。md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里居住的还有蔡和森、郭亮、彭湃、夏明翰、毛泽覃、毛泽民、罗哲等革命者。当时与md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yh及儿子my、mq、ml。武昌旧居是也是md、yh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ml是1927年4月4日在武昌出生的。原建筑1956年被拆除,1967年经中共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决定重修。现复原陈列有:md和yh、蔡和森、彭湃、毛泽覃、夏明翰、yh母亲及幼时的my、mq的卧室,前堂屋和后厅等。 2001年与武昌农讲所旧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五大”开幕式旧址暨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陈潭秋烈士纪念馆)——位于武昌都府堤街20号。1985年对外开放。旧址原为武昌第一国小,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学校小礼堂内举行了开幕式,同年5月10日,共青团“四大”也在此召开。这所学校还是中共早期在武汉的革命大本营。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及夫人徐全直曾在这里居住和工作过。陈潭秋以教书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领导湖北武汉地区的革命斗争。现保存有4栋原建筑,旧址大部分建筑由潭秋中学所用。现对外开放的有陈潭秋夫妇的住房,辟有中共“五大”会址陈列室和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动陈列室纪念室。地址:武昌红巷13号 公汽: 以上景点均可在市内乘公车到司门口下车即到。 起义门——原名“中和门”,它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门之一。20世纪初,武昌还有完整的城墙,方圆足有数十里,墙高三丈有余,城外护城河深达二、三米。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后革命党占领并打开中和门,迎接城外部队入城,在城楼布定大炮轰击总督府。武昌首义胜利后,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改名“起义门”。但1913年,段祺瑞任湖广总督时,又恢复了“中和门”原名。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为拓展市区,决定拆除武昌城墙和城楼,“中和门”因在辛亥首义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来。但“中和门”城楼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被毁,城门在解放前也濒于倒塌,仅存门洞而已。新中国成立后,“起义门”的名称得以恢复。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起义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1991年、2001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拔专款进行重建和维修。现起义门高7.1米,宽5米。城楼分为上下两层,建筑面积约为280平方米。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仿木结构。楼额上刻有“起义门”三字,是yj元帅1981年在80多岁高龄时所题。

展览陈列

2011年10月“情系长江”展览 武汉革命博物馆曾举办和引进各种历史、文化、艺术专题展览,先后举办了《中国近百年史展览》、《md与武汉》、《基层干部的榜样——吴天祥先进事迹展》《胜利属于人民》、《铁流二万五千里》、《禁毒大风暴》、《国旗在我心中》、《红岩魂》、《香港回归展》、《纪念ze诞辰百年》、《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澳门回归展》、《md中南海遗物展》、《gcdzg创建史展览》、《gcdzg武汉历史八十年》、《中华传统美德展览》、《人民领袖md》等三十多个陈列展览。 武汉革命博物馆所在的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开放至今已接待观众2000万人次。

参观信息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进入;周一全天闭馆。

交通信息

公交 市内乘公交11路、514路、530路内环、530路外环、539路、542路、554路、566路、607路、804路到解放路司门口站;43路环线、576路、584路到中山路解放路站下可到。 514路专线车下车即到。722、507、6路电车、8路电车、4路电车在梅家山下车。43、717、609、510在紫阳路下即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