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纺织业发展新方向 英国纺织业的发展历史

火烧 2021-07-30 17:47:01 1067
英国纺织业的发展历史 1.英国纺织业发展后有什么影响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至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随着国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
中国纺织业发展新方向 英国纺织业的发展历史

英国纺织业的发展历史  

1.英国纺织业发展后有什么影响

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至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

随着国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增加商品产量,必须改进生产技术,所以到期8世纪六十年代,珍妮纺纱机与水力纺纱机相继问世。

80年代,水力织布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当然,用水力带动机器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机器的使用需要一种更方便,更有效的动力,于是瓦特便制成了改良蒸汽机。

1785年,这种蒸汽机被用作带动纺织机器,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由于手工工业是当时较主要的工业市场,而手工的效率较低,于是众便想办法满足当时市场的需求,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珍妮纺机纺出的纱较细,易断,虽说它可同时纺出十几根纱,可效率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直到会0年代,水力织布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但它是用水力带动机器工作的,且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机器的使用需要更方便、有效的动力。于是改良蒸汽机便带动了纺织机器。

自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问世以来,没有比这些机器构造更简单的机器了,于是瓦特制造的改良蒸汽机便先从这些构造简单的机器入手,等稳定市场以后,再用蒸汽机带动其他机器。 后来,冶金、采矿等工业部门也很快采用了机器生产和蒸汽动力。

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2.纺织的起源发展史

纺织

大体分为纺纱与编织两道工序,中国纺织的起源相传由嫘祖养蚕冶丝开始,考古则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考古遗址上发现了骨针,为已知纺织最早的起源,至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纺轮,使得冶丝更加便捷,西周则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机:纺车、轈车,汉朝时发明了提花机,宋朝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将纺织技术编入其中。中国最著名的纺织品莫过于丝绸,丝绸的交易带动了东西方的文化的交流与交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西方的商业与军事。英国工业革命前期出现了分工细致的工厂,然而6-8个纺工生产的棉纱只能供给1个织工织棉布,引起所谓的“纱荒”。1765年一位叫做哈格里夫斯的英国织工发明了一种新式的纺纱机,他用自己女儿的名字命名了这台机器,即著名的珍妮纺纱机。新型纺纱机与的改良与发明带动了英国纺织业的发展,间接影响了日后印度甘地不合作运动的发生。

3.英国纺织业发展后有什么影响

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至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随着国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增加商品产量,必须改进生产技术,所以到期8世纪六十年代,珍妮纺纱机与水力纺纱机相继问世。80年代,水力织布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当然,用水力带动机器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机器的使用需要一种更方便,更有效的动力,于是瓦特便制成了改良蒸汽机。1785年,这种蒸汽机被用作带动纺织机器,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由于手工工业是当时较主要的工业市场,而手工的效率较低,于是众便想办法满足当时市场的需求,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珍妮纺机纺出的纱较细,易断,虽说它可同时纺出十几根纱,可效率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直到会0年代,水力织布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但它是用水力带动机器工作的,且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机器的使用需要更方便、有效的动力。于是改良蒸汽机便带动了纺织机器。

自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问世以来,没有比这些机器构造更简单的机器了,于是瓦特制造的改良蒸汽机便先从这些构造简单的机器入手,等稳定市场以后,再用蒸汽机带动其他机器。

后来,冶金、采矿等工业部门也很快采用了机器生产和蒸汽动力。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4.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

英国工业革命或称作英国产业革命一般认为是18世纪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并带动了当时许多国家相继发生工业革命。严格来说,工业革命不能算上是真正的革命,它没有推翻任何的政权或阶级,只是属于社会、科技方面的急剧进步和发展。

目录 [隐藏] 1 背景 1.1 家庭工厂化1.2 尼德兰人才的流入1.3 纺织业崛起1.4 机械化工厂1.5 蒸汽机现世1.6 煤矿业崛起2 主要进程3 个别产业 3.1 纺织工业3.2 新动力与新能源3.3 运输革新3.4 钢铁工业革新4 参看5 参考资料背景 [编辑]家庭工厂化 [编辑]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从而为工业革命累积了财力上的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

并且,英国过去是以国王名义借债,来弥补宫廷财政运转的不足。1694年,英格兰国家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由国王债务制度过渡到国家债务制度,这从另一条渠道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金。

英国政府大力开拓海外殖民地,积极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本国工商业寻找海外市场。与此同时,还把从各个渠道聚敛来的财富,绝大部分都用作生产性投资,以转换为再生产的资本。

而法国却把资金都用来维持费用浩大的军队和宫廷享乐,西班牙更是把海外贸易盘剥来的巨额财富,用来购买国外廉价的商品,结果冲击了本国的市场。1800年英国纺织厂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

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

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

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

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世纪末期,法国与尼德兰等国在手工业技术方面,特别是丝织业技术方面,都比英国进步,拥有很多技术熟练的工匠。

但是不断发生宗教战争,迫使许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难。尼德兰人才的流入 [编辑]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西班牙镇压尼德兰革命时,也有大批尼德兰工匠逃往英国,从此以后就在英国东部地区定居下来。

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允许这些工匠定居下来,条件是每一户外来工匠必须负责培养一名英国学徒。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入英国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使英国新建了一些过去没有过的工业部门。

英国的染织业、制糖业、陶瓷业的发达,就是同尼德兰工匠的贡献分不开的。在十七世纪以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棉纺织业发展得尤其迅速。

十八世纪初,运到英国加工的棉花只有一百万磅,但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本家为了追求越来越多的利润,除了增加工人以扩大生产规模外,迫切希望改革生产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纺织业崛起 [编辑]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

后来, 凯伊的儿子又加以改进,发明了上下自动的杼箱,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织布能力更为提高。由于织布效率提高,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

由于棉纱供应不足,出现了纺与织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棉布工厂因缺纱而停产。

棉纱价格猛烈上涨,接着纺纱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这种情况,对于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来说,是不能忍受的。

为了解决棉纱不足的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求新式纺纱机的发明。

1764年,兰开夏郡内的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棉纺织技术上一个巨大的飞跃,使棉纱的产量迅速提高,引起了纺织业的一系列变化,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因为棉纱生产成本的减少,也就使布匹的价格随之降低,从而使布匹的需求量增大,这样就需要更多的织布工人。由于织工工资跟着棉布需求量的增长而提高,就使得原来兼营农业的织工逐渐抛弃农业,成为专靠工资收入的工薪阶层。

5.理科生求教:英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大体轮廓)

一、总论 1485年,亨利·都铎在博斯沃斯荒原战役中击毙理查德三世,结束玫瑰战争,随后加冕为亨利七世,都铎王朝建立,开始向民族国家的方向发展,这标志着英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都铎王朝统治期间,大多数君主采取措施巩固王权,克服贵族分裂势力,大力推行重商Z义政策,通过外交手段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加上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使民族国家完全成形,这些都极大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然而,专制王权与民族之间始终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和冲突,当他们利用专制王权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时,就必然损害民族利益和其他阶级、阶层的利益[①]。因此,在专制君主统治下的英国经济仍受到这样那样的束缚,无法充分发展。

直到光荣革M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英国经济才真正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农业革M”、“原工业化”、“商业革M”相继出现。政F将重商Z义经济政策发挥到极致,积极拓展海外贸易,扩大殖民地,打击竞争对手,构建起以重商Z义为基础的“第一帝国”。

随着海外市场不断扩大,英国商品渐渐供不应求。在社会需求的刺激下,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M,成为第一个迈入工业社会的国家。

同时,在工业革M过程中,重商Z义受到挑战,自由Z义盛行,美国革M更加速了重商Z义的衰落。此后英国经济政策逐渐由重商Z义向自由Z义过度,英国也凭借工业革M带来的先进生产力构筑起以自由Z义为核心的“第二帝国”。

但是,在“第二帝国”繁荣表象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自由放任的工业化进程给下层群众造成巨大伤害,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为了争取不断壮大的工人阶级支持,自由党与保守党争相进行改革,甚至违背传统自由Z义原则,采取国家干预的方式,进行社会立法。 更要命的一点是在第二次科技革M中,英国逐渐落伍,被美、德赶超,失去工业霸主地位,自由Z义思想随之受到冲击。

接下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其间的经济危机对英国来说是灾难性的。英国经济蒙受重大损失,黄金、外汇大量外流,外债剧增,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英国彻底从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并开始沦为二流国家。 不过在此期间,英国政F迫于形势压力而对经济采取的强有力控制证明国家干预是切实有效的,战后自由Z义正式让位于凯恩斯Z义。

在新思想指导下,英国开始向建设“福利国家”和混合经济的方向努力,战后初期英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然而从60年代起,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同时发生,“英国病”发作。

直到8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引进货币Z义代替凯恩斯Z义,实行一系列改革之后,英国经济才有所好转。但撒切尔Z义在福利政策上的立场招致很多人反对,英国人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工党的第三条道路之上,而布莱尔政F在经济方面确实成绩斐然。

但这应该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新的起点。 回望英国经济发展历程,特别是它在历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不禁促使人们去思考:一个小岛国,人口不过数千万,国土、资源都有限,如何会率先闯进现代文明的大门,成为现代世界的开路人?答案(至少是部分答案)应该到英国历史发展的文化模式中去寻找[②],加上都铎王朝初期的经济发展与14、15世纪一脉相承。

因此,在具体阐述英国近代化以来经济的发展历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往前追溯一下它的历史渊源。 二、历史渊源 1215年的大宪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那就是承认伦敦等城市已享有的自治权,尊重市民利益,统一度量衡,保护商业自由等。

所有这些特权,再加上大宪章中明文规定的对贵族权益的保护,全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即国家应对私有财产、尤其是对个人集聚私有财产的权利进行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使得孕育于封建社会结构中的贸易和工业的幼芽得以在一个和它本不相容的母体中成长起来,并且对于后世英国资本Z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③]。

富有戏剧性的是,14世纪黑死病的流行在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了英国经济向近代模式的转型:“在黑死病流行之前,经济尽管在广度方面扩展,但缺乏向深度方面的发展,而黑死病后的英国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④]由于人口递减,造成对粮食需求下降,物价下跌,而劳动力减少又导致工资开支的上升,这些都使传统的贵族地主面临严重的经济发展困难。

一部分贵族地主及时做出调整,转变经营模式,将他们庄园上的领主自营地直接出租给个体农民,并放弃劳役制地租,英格兰庄园制走到了尽头。到15世纪中期,农奴制和维兰农奴都不存在了。

一些富有而有远大抱负的农民承租更多的土地,经营起带有资本Z义倾向的个体农业,甚至用多余的现金放债,逐渐形成了“约曼农”[⑤]。北部和西部的一些地主看到把农田和公地圈围起来放牧开支较小,获利更大,因此15世纪后期圈地运动在北部和西部已大规模地展开了。

还有一部分贵族地主转而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加上受对外贸易由羊毛出口向呢布出口转化的影响,毛纺织业蓬勃发展,深入农村,农业生产逐渐商品化,商人阶层得到扩大。他们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增长了对外国商人的反感,培养起英格兰商人的自信和自主精神,促。

6.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7.关于纺织的历史

中国纺织发展史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

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

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

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

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人兽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

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

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

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

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

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

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 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

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

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其它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