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历史人物的作用 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人物
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人物
一、怎样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1、首先,这是一个好问题,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唯物史观的说法。
2、唯物史观就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阶级分析方法是指从人物的阶级立场出发分析人物的动机和立场。3、拿岳飞举例分析下,岳飞被某些人说成是破坏民族团结的千古罪人,这就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当年根本没民族大团结这一说法,和来破坏民族团结一说。如果岳飞是破坏民族团结了,辽国还是地方割据政权,对抗国家统一呢!岳飞是南宋军队将领,本身占有大量土地——也就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他是地主阶级。

因此,他坚决抗金,保卫国家是他主要的英雄事迹,符合当时南宋社会的主流观念;同时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也积极镇压钟相、杨幺的起义。4、元朝建立后更是绝好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的例子。
说起来元朝是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但是当时穷苦的蒙古人一样是社会下层,有权有钱有土地的南人一样是社会上层,即使是蒙古官员也不敢轻易招惹。元朝初期山东有个起义军女头领叫杨妙真,就是汉人,而且是女性,后来封侯。
《元史》里记载了很多当官的汉人,甚至留下了专门的传记,还有很多为了对抗朱元璋而被杀。当然,汉人是副职居多。
所以,元朝真是阶级分析的好例子,穷人、农民就是被剥削阶级,不会因为你的民族而改变你的社会地位。
二、怎样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1、首先,这是一个好问题,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唯物史观的说法。
2、唯物史观就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阶级分析方法是指从人物的阶级立场出发分析人物的动机和立场。
3、拿岳飞举例分析下,岳飞被某些人说成是破坏民族团结的千古罪人,这就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当年根本没民族大团结这一说法,和来破坏民族团结一说。如果岳飞是破坏民族团结了,辽国还是地方割据政权,对抗国家统一呢!
岳飞是南宋军队将领,本身占有大量土地——也就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他是地主阶级。因此,他坚决抗金,保卫国家是他主要的英雄事迹,符合当时南宋社会的主流观念;同时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也积极镇压钟相、杨幺的起义。
4、元朝建立后更是绝好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的例子。说起来元朝是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但是当时穷苦的蒙古人一样是社会下层,有权有钱有土地的南人一样是社会上层,即使是蒙古官员也不敢轻易招惹。元朝初期山东有个起义军女头领叫杨妙真,就是汉人,而且是女性,后来封侯。《元史》里记载了很多当官的汉人,甚至留下了专门的传记,还有很多为了对抗朱元璋而被杀。当然,汉人是副职居多。所以,元朝真是阶级分析的好例子,穷人、农民就是被剥削阶级,不会因为你的民族而改变你的社会地位。
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一个你熟悉的历史人物
关于“总路线”的评价 1953年6至8月,md提出了“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改革开放深入展开以后,许多人对“总路线”提出了异议。从感性经验层面来谈,人们会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今日——我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当初——我们何苦要实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呢?从理性思维层面来论,人们援引md在《论联合政府》中的论点:“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md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
而在1953年,中国的资本主义并未比1945年多了多少,为什么就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我认为:评价54年前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必须放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下,“知其当初”,方能作出合理的判断。离开历史条件,抽象地讨论问题,要求那时就“早知今日”,这不是历史学的方法。
现代决策科学告诉我们:一项科学决策,一是来源于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分析,二是来源于主体对价值要求的清醒自省,二者结合,既有需要,又有可能,就产生应做而又可行的决策。就“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决策而言,客观环境是什么呢?一方面,帝国主义的封锁和侵略,旧政权的企图复辟,资产阶级对共产党的不断挑战(“三反”、“五反”中揭露出来的“五毒”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迫使党不能不考虑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地位,而一旦有了这种主体地位,我国也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另一方面,国有经济迅速发展,一部分私人资本主义开始向国家资本主义转变,农村中土地改革之后生长起越来越多的合作组织,已经显示出向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逐步过渡的趋势。
这就说明,md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因时之需,因势利导。当时的主体价值要求是什么呢?这就是刚刚翻身解放的工人、农民要求迅速发展经济、要求做生产关系的主人。
一方面,苏联的社会主义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深深地吸引着世代受苦、现已摆脱了剥削的工人、农民;另一方面,在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单位中工作的工人,都向往着像国有企业中的工人那样做企业的主人翁,而一部分生产条件不足的贫苦农民确有组织起来的积极要求。对于这样的价值要求,如果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制约性,盲目加以追求,就会作出错误决策;但如果同时考虑可行性,那就具备了作出科学决策时必须予以重视的基本前提。
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不但是当时条件下作出的大体正确的决策,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第一,它以国家工业化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相应地逐步改造社会生产关系。
第二,它确认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介性。所谓中介性,是指它有着现代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同时并存的二元性,有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时并存的二元性。
在中介性理解的基础上,还在实践中把握了它的过渡性。所谓过渡性,是指上述二元性是变动着的。
现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比重日益增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其生产力基础的日益增强而随之扩展。第三,它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方针,并且以国家资本主义为过渡形式,逐步地加以改造。
第四,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md认为,如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曾经以“工场手工业”形式催生新的生产力一样,中国农村也可以通过劳动力组合逐渐创造出农业机械化的条件;md还认为,从个体农业到社会主义农业,并不是直接跃生的,而要经过互助组、初级社这样的中介形态。由此可见,“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当时条件下一项大体正确而可行的主体选择。
它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是不能脱离历史地全盘否定的。但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也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实行过程中发生了中央决议所说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的错误,造成了大量的遗留问题。
它的发生,不是证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不对,而恰好证明原来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如果照“过渡时期总路线”本来的要求,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恰当地结合起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解决问题,创造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适度保留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那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会好得多。
另一个问题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本身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这就是:当时,全世界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未让我们党(不仅是某一个人而是全党)意识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同市场经济机制实行结合,通过这样一种结合的成功实现,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md作为一个极具创造力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没有跳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即使按原定计划,用15年或更长的时间,比较健康地实现“一化三改”,建立起来的仍然是这种计划经济体制。
而由于这样,也就缺乏创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
四、利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历史和现实.谈你对“英雄人物是历史的
这是一道考题:原题是:可以说这是一道政治题胜于历史题.而且观点是错误的.37.“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辩证法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决定论观点【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题干的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成为历史的"剧中人"和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将一事无成.题干中的这一观点把两者割裂开来,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因此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五、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分析当今社会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现象
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六、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克伦威尔 甘地 章西女王 丘吉尔 拿破
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的贡献,后期反动,这些书上有,作用:击败国王,恢复议会,粉碎封建王朝统治,书上有。唯一要指出的是,克伦威尔正是代表着现象,资产阶级的片面性和妥协性,而他本人也因此具有两面特征:他是一个资产阶级者又是一个专制统治者,但他的专制已经不是封建统治。联系英国的现状,主要是两大任务,一个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都铎王朝)的矛盾,而是议会与王权的矛盾。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前者已经得到完成,而后者确实英国社会以及资产阶级无法做到的,包括后来的光荣革命。克伦威尔的一生,对我而言证明了,民主专制与社会制度是两码子事。
甘地
1920年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采取渐进的方式来取得印度的自治。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要求发展经济和政治上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
由于印度无产阶级还没有自己的革命政党,国大党掌握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
在人民反帝运动的推动下,国大党初步认识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改变了以往同英国合作的立场,主张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实现民族自治目标。
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打击英国的殖民统治。
在运动中,印度各阶层,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一起战斗,加强了团结,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大党也在斗争中日渐壮大、成熟,为以后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但甘地的非暴力与不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用不合作来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者,迫使殖民当局做出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让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所能容许的范围内,因而在运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妥协性。
章西女王
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国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统治的精神,她的事迹不断地被印度人
民传颂着,鼓舞着印度人民同殖民者进行顽强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