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學習道家清靜無爲的智慧!老子莊子帶過七種心靜則安的人生!

火烧 2022-11-19 14:30:48 1053
學習道家清靜無爲的智慧!老子莊子帶過七種心靜則安的人生! 道家智慧用來治國的話叫做“無爲而治”,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不折騰,給老百姓以生活發展的空間。道家哲學更多是治理心靈的智慧,叫“無爲而無不

學習道家清靜無爲的智慧!老子莊子帶過七種心靜則安的人生!  

道家智慧用來治國的話叫做“無爲而治”,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不折騰,給老百姓以生活發展的空間。道家哲學更多是治理心靈的智慧,叫“無爲而無不爲”“清心寡慾”。無爲思想與《易經》相通,《易經》很深奧,也很簡單,其實就是“時”與“位”兩個字。通俗地說,該做的時候就去做,在什麼位子上就做什麼事;就是與時俱進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道家本質上清心寡慾的哲學,老子強調儘量減少慾望讓心靈靜下來。莊子則更加深刻,他認爲萬物齊一,生死貧賤富貴是非一樣,鐘鳴鼎食與蓬門陋巷也是一樣。因此,人沒有必要汲汲於功名慼慼於富貴,不如尋求心靈的逍遙。

莊子認爲,人生最高境界是審美而不是功利,心靈應該逍遙而不該被拘束。人生而在世,我不依靠誰,誰也別依靠我,我們是世界上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你在與不在,你或憂或喜,我心裏不起一絲波瀾。所以,老子的人生是清靜無爲的人生,莊子的人生則是萬物齊一的。

道家給我們的啓示是,“萬事有不平,爾何心自苦”。世界本來是自然而然的,你喜,自然不喜;你憂,自然不憂。我們就是自然中的一粒微塵,自然不會在乎你的樣子。你唯一可做的,就是收拾好自己的內心,因爲在這個彷徨無措迷失的時代,能救你的只有心了。

要學習道家修心的智慧,就要跟着道家過七種人生。

學習道家清靜無爲的智慧!老子莊子帶過七種心靜則安的人生!

順道而爲無爲而無不爲。道家哲學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的最高法則。無論自然還是社會,都在道的支配之下。在莊子看來,道在瓦礫在屎溺,用禪宗的說,就是“擔水砍柴,無非妙道”,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就是說,自然無爲的道是人生的準則。

自然之道在於無爲,人生之道也在於無爲。人生的種種彆扭,往往來自於刻意的追求,你越想得到某種東西,給你帶來的痛苦越多。文藝青年們都喜歡的王爾德說,人生有兩大悲劇,第一是你得不到的東西,第二是得到的東西。無論得到與否,最終都是悵然若失。

人生其實就是淺淺的追求默默等待,就是春種一粒籽靜待花開的過程。“你追求的已經追求過了,她來與不來,並不妨礙你靜待花開的心境。就如辛棄疾說“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世間最大的快樂,莫過於“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撞上來的幸福。

天空沒有鳥的痕跡,而我已經飛過”,該記起的時候記起,該遺忘的時候遺忘,風起的時候我裙裾飛揚,風停的時候我心如古潭,讓一切按照它的樣子,自然而然吧。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按照莊子萬物齊一的哲學,榮辱貧富貴賤快樂哀愁都是一樣的,你不必爲自己取得成績而沾沾自喜,也不必爲打翻一杯牛奶而哭泣。

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我們爲什麼會被外界的聲色犬馬誘惑呢?是因爲我們過多的考慮了這些身外之物,外物塞滿了心裏,拖累了身體,這讓我們徒增煩惱。

把身外之物看的輕一些,心靈的空間就會寬一些。倘若我們能夠少些慾望,則天機更加深厚一些。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審美,就不爲物役心靈,達到萬物無礙的境界。“玉壺買春,賞雨茆檐,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蔭,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在淡泊明志中,就能達到司空圖筆下的美麗心境。

包容你眼中的不完美。好奇害死貓,追求完美可以害死一個健康的心靈。道家追求平衡與和諧,認爲矛盾的對立與轉化是自然常態。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清靜爲天下正”,最完美的東西好像有殘缺一樣。這就告訴我們,世界哪有完美之物,楊玉環很美,但據說有狐臭;林黛玉很好看,但據說有肺病。一個風姿綽約的美女。回到家裏也許是河東獅吼的母老虎。

包容不完美接納不完美,把不完美當成一種人生的常態,纔是心靈的快樂之道。佛學上說貪嗔癡是人生的三火,讓人沉淪於生死輪迴,是人類惡的根源。追求完美的心態就是執着的貪嗔癡,是人類痛苦的淵藪。包容不完美,你就會心平氣和,心平則靜,氣和則美,如此心靈寧靜人生和美。

富貴與我如浮雲,做個心靈富足的人。在道家看來,錢財與功名利祿乃身外之物,而富足的心靈才彌足珍貴。顏回很窮,但他傲視富貴,甘於在窮街陋巷之中自得其樂;莊子窮困潦倒被魏王譏笑,但莊子毫不在意。

富貴容易煙消雲散,而內心的富足與自在,卻永遠不會消失。心靈富足的人,處於富貴之地心情淡然,處於貧困之境,則不怨天不尤人,努力提升心靈境界,因爲誰也擋不住照進心房的陽光,心安則世界一切安好。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人生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你不必“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得瑟;有“山窮水復疑無路”的時刻,你不必日暮鄉關窮途痛哭。

成敗得失禍福,始終是人心的試金石。人如何對待得失禍福,體現了一個人的境界。老子禍福相依的理論,其實告訴我們,得就是失、失就是得的道理。

你今天高朋滿座,明天可能門可羅雀;今天是紅脣白齒的少年,明天卻是鶴髮蒼顏的老翁;你今天起高樓,明天樓塌了;今天高門府第,明天荒煙蔓草,任誰也逃不過自然的法則。完全不必得意就忘形,失意就失志,一切都是自然的造化。

真正快樂的人生,得不喜失不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得失成敗無非是人生長河中的一朵浪花,隨風而去是他們佳歸宿。

慎終如始善始善終。每個美麗的開始,都有一個可愛的天使;每一個結束,可能都有撒旦的影子。人生的開始總是美好的,我們有鴻鵠之志夢想鶴舞長天,但這需要強勁的翅膀,需要持之以恆的錘鍊。世上多少人最初的夢想變爲妄想,原因就是未能慎始慎終善始善終,《尚書》上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是這個道理。

美夢好做但實現很難,老子說,“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思是說,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所以在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要像開始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從理想到現實,需要堅實的腳印,需要持之以恆的堅持。重視每一個開始每一個結束,讓人生軌跡完美合圍,形成一個美麗的圓。

做個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的人。才華如同懷孕,遲早有露出來的一天,所以不必炫技,因爲炫技必死。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意思是說,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芒,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孔子拜訪老子,老子說,太聰明的人容易招致危險,所以要節制,採取謹慎的處世態度。老子還告訴孔子,“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那些才華橫溢的人,都假裝長得跟傻子一樣,這樣泯然於衆人,纔不會招致危險。而莊子說得更明白,“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個頭角崢嶸的人,遲早是要吃虧的,因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要學會節制自己適當隱藏自己,不是逃跑更不是避世,而在靜待時機。在時機尚未成熟之時,努力提升自己,待到時機成熟,一飛沖天一鳴驚人。這就是《易經》中所說的,“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也就是說,第一,你得有器;第二,你要藏鋒隱銳蓄而不發;第三,機會來時你得抓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