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欲熏心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濁世一公子——平原君趙勝
利令智昏,濁世一公子——平原君趙勝
作為一個有著強烈人文精神的史學家,司馬遷欣賞“戰國四公子”,並單獨為他們寫列傳,但他對四人的評價是有高低之分的。在他的評價體系中,“義”是第一位的因素,所以他最欣賞的是信陵君,其次平原君,其次孟嘗君,最後是春申君。
戰國四公子的由來
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方士、策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
而其中養“士”最為出名的就是戰國四公子: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 、趙國的平原君趙勝 、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而這四位公子也是各有其特點。
孟嘗君最好客,平原君最賢,信陵君最義氣,春申君最奢華。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賢”公子平原君到底怎麽樣
貪圖上黨 幾近滅國
公元前262年,韓割上黨地與秦,守將馮亭不願降秦,獻地給趙國,欲引趙國抗秦。孝成王大喜,召平原君與趙禹商議,兩人皆認為可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去受地,令廉頗領軍駐於長平,引發了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趙王趙括替代廉頗為將,趙軍大敗,被坑殺四十萬。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趙國都城邯鄲。
秦軍圍邯鄲後,魏王曾令晉鄙前往救援,但後來在秦國威脅之下,令晉鄙在蕩陰按兵不動。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進入邯鄲,勸平原君尊秦昭王為帝,即可罷兵。平原君對此建議猶豫不時,魯仲連正好遊歷至趙國,入見平原君,請求與新垣衍相辯,最後魯仲連說服新垣衍不再提帝秦之議,平原君於是轉而向他國求援救趙。
平原君出使楚國,在門下食客毛遂的協助下,說服楚國諦結盟約;同時,平原君夫人為魏國信陵君之姊,平原君遂多次派人前往魏國促其出兵救趙。在平原君動之以情下,信陵君多次請求魏王下令發兵,魏王畏秦,不聽其議,信陵君便依食客侯嬴之議,殺晉鄙奪其兵符,發兵救趙。
平原君回國時,楚國和魏國援軍未到,秦國加緊攻擊邯鄲,邯鄲告急。邯鄲傳舍吏之子李同提議說平原君應該將家財散盡犒賞軍隊,募得敢死之士三千人,由李同率領攻擊秦軍,秦軍退卻三十裡,李同在此役中戰死。楚、魏的援軍隨後趕來,解了邯鄲之圍。
在這個故事你們看到了什麽?
在平原君被魏使勸說遵奉秦王時,他竟然猶豫不決,需要魯仲連來和魏使辯論。
這場辯論不僅是為了說服魏使也是為了說服平原君。
結合上文平原君敢於去和秦爭上黨,卻又沒有吞下這個地方,可見他並沒有一個完整的計劃來實現圖謀,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只想著解決眼前的事。
而在城被破的危難之際,他竟然還沒有一個小官吏的兒子有決斷力,貪慕富貴。
那麽趙勝這麽昏庸,他的賢名是哪裡來的呢

總結起來,他的賢名來自於三件事:殺笑躄者,拔擢趙奢,庇護魏齊
殺笑躄者
一次,有個跛子經過平原樓下,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大笑起來。第二天,跛子到平原君面前,跪著請求殺了這個小妾。平原君答應之後,卻認為這個要求太過分而沒有理會,他的門客因此走了一半。經過查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門客們認為平原君重女色,輕士人,於是平原君殺了這個小妾,親自登門向跛子道歉,門客才陸陸續續的回來。
拔擢趙奢
名將趙奢為田部吏時,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稅,趙奢便依法殺了平原君門下9人,引起平原君忿怒。平原君原本要殺趙奢,但在聽了趙奢的勸諷之後,認為他很賢能,於是向趙王推薦,趙王便以趙奢治理賦稅。
庇護魏齊
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任用范睢為相,范睢在魏國時曾受當時宰相魏齊之辱,於是威脅魏國要殺了魏齊。魏齊於是逃到趙國,躲在平原君之處。秦昭襄王得知後,修書邀平原君宴飲。到了秦國之後,秦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齊,平原君卻回答:“在富貴時結交的朋友,都是為了貧賤時所預備的;魏齊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會交出來,何況他現在不在我這。”拒絕了秦王的請求。
這三個故事可以看出對於有才能的人十分重視。在戰國那個時代,對有才能的人是十分重視的,士為知己者死,趙勝能做到這樣的地步,他的賢應該是來自於對人才的重視,而不是治國的能力。
蘇澈這麽評價他:平原君僅是竊得一時名聲之人,不懂為國計慮。在拒燕之事上不懂用趙將廉頗、趙奢,反而割地與齊借來不會被趙所用的田單。馮亭獻上黨之事,平原君也不知避開禍患,貪取土地而引起長平之禍。因此平原君難以輔佐危殆的國家,也無法抗拒強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