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股票15分钟战法 不愧是大唐戰神!李世民自創三大戰法打贏唐朝開國第一仗!
不愧是大唐戰神!李世民自創三大戰法打贏唐朝開國第一仗! 唐朝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 五月,盤踞太原的李淵父子突然奔襲長安,一舉建立唐朝政權。一個月後,佔據隴西稱帝的薛舉率兵襲擾唐朝的涇州 今甘肅涇川北

不愧是大唐戰神!李世民自創三大戰法打贏唐朝開國第一仗!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盤踞太原的李淵父子突然奔襲長安,一舉建立唐朝政權。一個月後,佔據隴西稱帝的薛舉率兵襲擾唐朝的涇州(今甘肅涇川北)。並在不久又縱兵兵虜掠,直至豳州(今陝西彬縣)、岐州(今陝西鳳翔)一帶。把戰火直接燒到了唐朝的家門口。對剛剛建立一個月的唐朝來說,背後的威脅遠比山東方面那些割據勢力的威脅大。如果不剪除背後的威脅,剛剛建立的唐朝不但無法出兵剷除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還有可能性命不保,成為短命王朝。所以,唐朝君臣一致認定必須拿下薛舉,清除後方。
這是大唐開國第一戰,唐朝君臣上下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唐軍將領也躍躍欲試,想搶先立功。畢竟這是新朝第一次出征啊。如果誰能搶先立功,不但能立功封爵。更能名傳後世,但是事情就壞在這些唐將的立功心切和貪功冒進上。
七月,李世民以西討大元帥的名義,徵召八位總兵官前往前線抗敵。但李世民一到高墌前線就患上了瘧疾,無法指揮作戰。前線的指揮由劉文靜、殷開山等人負責。
臨行前李世民一再告誡殷開山等人要用堅壁疲敵之計,先固守再殲滅,可惜殷開山等人立功心切,輕敵出戰,結果在淺水原全線慘敗。士卒死傷大半,李安遠、劉弘基、慕容羅睺等將領皆被俘。李世民被迫退回長安,不久高墌也淪陷了。大唐的開國第一戰,就這麼以慘敗結束。這時薛軍的兵鋒已經到了涇河邊上,長安近在眼前。
李世民的堅壁清野戰術
正當唐朝君臣為迎戰薛舉發愁的時候,前方的戰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轉機,八月間,薛舉病死了,他的兒子薛仁杲繼位,內部形勢不穩定。薛仁杲在繼續攻唐威脅關中的同時,還要分心解決內部的問題。李淵抓住機會,一面派人到涼州見涼州王李軌,請求他一同攻打薛軍的後方,分散薛軍兵力。
另一方面,李淵命令李世民再次出征。這次李世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不再與薛軍正面交鋒,而是採取了堅壁固守的疲敵戰術,決不主動出擊。薛軍大將宗羅睺帶兵十萬在陣前挑戰。但李世民認定唐軍新敗,只宜堅守,不宜出戰。最後宗羅睺被迫以騎兵強攻唐軍堅固的營壘,損失慘重。士氣開始逐漸低落。
戰爭雙方就這樣在淺水原前線以攻守戰的形式堅持了六十多天,宗羅睺騎兵的野戰優勢面對堅固的營壘高牆完全無法發揮作用。糧食也很快耗盡,前線軍心動搖。有不少薛軍將領率兵投降唐朝。李世民認為時機到了,決定趁此機會一舉擊敗薛仁杲。
李世民的步騎混合新戰法
李世民這次把戰場選在了地形對自己有利的淺水原上。準備與薛軍決戰。他一方面命令將領率步兵在原上紮營,利用地形優勢消耗薛軍,一方面又在其右側步兵列陣,抵擋騎兵的衝擊速度和殺傷力。
戰爭一開始,宗羅睺自恃兵多將勇,一上來就率精銳騎兵從下向上仰攻唐軍營壘。幾天下來薛軍損失慘重。李世民看準時機,突然率精銳騎兵從背後突襲。這次李世民親自率領幾十名驍騎率先沖入宗羅睺軍陣中,唐軍內外奮力搏鬥,呼聲動地,士氣頓時大振。
等宗羅睺轉身發現唐軍騎兵衝進來的時候,他已經遭到了唐軍的前後夾擊,被斬 2000餘人,軍隊潰不成軍。無奈之下,他只好一路西逃。有唐軍將領認為不宜追擊,但李世民認為破竹之勢,機不可失,不顧將領們的反對,當即率領2000餘騎兵在背後一路狂追,佔據了涇河南岸,阻止潰散的宗羅睺敗兵過河。
這次騎兵的快速突襲也讓薛仁杲措手不及,他急忙在城下倉促點兵列陣迎敵,結果薛軍的一員大將卻臨陣倒戈了。薛仁杲害怕不敢再戰,被迫進入城中據守,幾天後,走投無路的薛仁杲被迫出降。唐軍平定隴西。
李世民的唐朝騎兵新戰法
淺水原之戰時唐朝開國後第一次大規模的主力作戰,也是一次步騎兵混合運用的典範。這次戰爭唐軍的勝利是全方位的,戰前爭取西涼王李軌的支持,使薛仁杲的後方不寧,薛仁杲三十萬大軍被迫兩線作戰,派到前線的士兵只有十萬人。兵力對比一下倒轉。
李世民在戰爭初期採取了堅壁固守的戰術,充分發揮了步兵在守城方面的優勢,使對自己威脅最大的薛軍騎兵無法發揮作用。等到兩軍決戰開始時,李世民先用步兵阻敵,再用騎兵突襲,充分發揮了各兵種的組合優勢。這種各兵種混合編排、後發制人、疲敵制勝和利用騎兵速度和衝擊力直入敵陣,窮追猛打的策略成為後來李世民軍隊作戰的樣板。
這場戰爭以薛仁杲投降被斬殺,唐軍平定隴西而結束。唐朝徹底解決了背後的問題,可以專心的對付各方割據勢力。
這場戰爭對唐朝還有另外的意義,唐朝開國第一戰為唐軍積累了寶貴的戰爭經驗,尤其是對騎兵的使用理解更加深刻。從此以後騎兵就成為李世民的最愛,每戰必一馬當先直入敵陣,後邊騎兵地動山搖的掩殺過來,把騎兵的速度和衝擊力發揮到了極致。成為後世研究唐朝軍隊作戰和騎兵戰術的樣板。
很赞哦!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