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分布 温州新教历史
温州新教历史
1.温州历史温州历史
温州古时为瓯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划天下为36郡,温州属闽中郡。
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温州为驺摇封地。驺摇即为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此为温境建县之始。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折临海郡南部地置永嘉郡,郡治在永宁,并筑郡城于瓯江南岸,辖永宁、安固、横阳、松阳4县,此为温州建郡之始。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 。
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翌年7月废温州军政分府,置温州府。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区,后曾数度更名。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
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
2.温州的历史故事,简短一些
战国前,公元前192年为东瓯王的都城。浙南一带称作瓯
东晋323年,在东南,有个人看中了这地。一个围绕瓯江的小城由此而建,名为瓯。这个风水专家郭璞,让温州靠倚三山一水两分海。
晋代时期,备受李白欣赏的谢公谢灵运,在温州任永嘉太守,并留下许多诗和池上楼一个以诗命名的楼。
宋代温州民间发明了南戏,才演变出今天这么多名剧种,是中国戏剧的鼻祖。而且宋代的温州人早已产生了重商思想了。
南宋靖康之乱,宋徽宗曾逃至江心屿,住了很久。文天祥亦在这江心屿看着江水东逝流下不少诗句。《坛经》收录了一名重要的温州永嘉禅师,他是六祖慧能大师的法嗣,即玄觉禅师。
明代初期,刘基辅佐朱元章打下天下,大家是知道诸葛亮和吴用的,刘基即是如此。嘉靖年间,温州出了个官至内阁首府,相当于宰相位的张璁。同时该年间,温州的鲍一中,成为国最厉害的围棋手。古代,文林带着儿子文征明亦在温作官。
雁荡山更是被徐霞客收入其游记,沈括的《梦溪笔谈》和方孝孺的《中山草堂记》中。书法家蔡襄、范成大、汤显祖都留下许多诗句和题壁。中国有三山五岳,这三山就是黄山、庐山、雁荡山。谢灵运正是在在登雁荡山时发明了谢公屐。康有为在1924年游历雁荡,留下20多件作品。茅盾有诗《接客僧》,苏轼有诗《次韵周寄雁荡山图二首》。
温州状元王十朋在江心屿又留下绝对: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水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江心屿是一座孤岛,岛上有东西二塔,它和西湖一样“一湖印双塔”,又与江外的城市隔绝。烟台条约开放温州以后,英国人驻江心屿想拆掉东塔。不料那天台风刮起,阻止了拆塔工程,东塔的顶部后来也长出了一棵千年榕树。
清代末期,孙冶让,一代改革教育家,又为近代化中国作了巨大贡献。
近代时期,张爱玲亦来温寻找那个滥情的胡兰成,他们一起走遍了温州的庙观。上松台山时,胡拒绝了张的请求,张爱玲呆了20多天涕泣而去。袁世凯也曾任温处道,在温州地方为一方官。弘一大师李叔同一生出家24年,在温州就住了12年,常驻于庆福寺,研究佛家经典,如《华严经》,写下许多文章诗歌,如《清凉歌集》。丰子恺在赴日留学前也专程来温与弘一大师辞别。
现代化的温州,不只有生意经。南怀瑾,一代国学大师生在这里。研究庄老文化,孔孟之道的深奥的人。温州数学家曾出不绝,1/4的中科数学家都温州的额,其中又以苏步青、谷超豪为代表。
温州话更是温州绝无仅有的文化之一,在世界来看汉字是最难懂的语言,在中国,最难懂的方言就是温州话了,排在第一位。抗日时期温州话经常用作情报传递的途径。
3.阐述温州的历史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
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4.温州的历史
州古为瓯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 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 。
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 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 。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 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 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 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 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5.求英文介绍新教的历史
你可以找一段中文的,再拿去百度知道的教育类去提问,请英语高手翻译。
新教是与东正教。天主教并列的三大基督教派之一,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分化出来而不属于天主教的各宗派的统称,又称抗罗宗或更正宗,源于1529年拥护宗教改革的诸侯在德国帝国会议上抗议支持罗马教廷的决议。
新教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不接受罗马教廷的统一领导,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认为教牧人员与信徒之间没有根本对立,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和圣礼,废除禁止神职人员婚娶的规定,取消隐修制及圣物、圣象崇拜等等。
新教中的神职人员一般为牧师,即牧羊人的意思,是负责主持宗教仪式和管理教务的人员,通常负责一个教堂的活动。在有些教派中,在牧师上设有主教,会督等神职人员。新教教会中除了牧师外有一些非神职人员,如长老,是新教一些宗派如加尔文宗的教徒领袖。长老从一般教徒中选举产生,参加教会管理工作,但是非专职宗教职业者,仍继续从事世俗职业。
6.温州的历史变迁的起源
北宋
徽宗大观三年(1109)永嘉吴表臣(1084—1150),字正仲,荆溪上湖即今西溪吴宅村人。与兄鼎臣同登进士第,初任通州司理参军。北宋灭亡前夕,吴表臣回老家避乱。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高宗赵构自扬州南逃温州,经御史中丞赵鼎(后为丞相)推荐,吴表臣再度出仕,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四月间从高宗到越州(今绍兴市),调任右正言,不久,以病请求外任,以直秘阁学士知信州。绍兴元年(1131)被召为司勋郎中,迁左司谏。秦桧复相后,吴表臣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绍兴十年(1140),秦桧令吴担任使者,去和金议定地界,并指着政事堂(丞相议事之处)曰:“归来可坐此。”遭吴拒绝。吴表臣不依附权贵的刚直行为,为世人所赞扬。绍兴十一年(1141)与秦桧意见不合被罢官。不久,又起用为婺州知州,当地大水灾,先发常平仓救济,后再报告朝廷,颇得人心。因政绩考核优良,任敷文阁待制,任满即请求奉祠,进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在家闲居数年,后移居温州校场巷(今蛟翔巷),晚号湛然居士。绍兴二十年(1150)病卒于家。《宋史》对吴表臣的评价为“议论谠直,刚严鲠峭,不惑异说,不畏强御。”最后还用谚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信哉!”作为结语。
徽宗政和二年(1112)平阳陈桷(1091—1154),原名纬,又名庆隆,字季壬,一作季任,号存隆,蒲城即今苍南蒲城乡人。殿试第三名中探花,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历太学正、博士、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尚书虞部员外郎,进为礼部郎中。政和七年(1117)任提点福建路刑狱。绍兴三年(1133)被召为佥部员外郎,升郎中,除太常少卿。四年,除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五年至九年,历任泉州知州、两浙西路提刑、福建路转运副使。每到任,即检查利弊,提出改革意见。绍兴十年至十四年(1140—1144)召为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秦桧为相,被罢官。不久,改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1145)起,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当时襄汉地区连年兵火,户数已减至承平时二十分之一,而赋税却有增无减。陈桷请重行减免,深得民心。未几,又值汉水泛滥,田园淹没,庐舍飘荡。陈桷年已50岁,仍率领兵民修筑堤岸,平息水患。十六年(1146),以疾乞祠,复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二十四年(1154),改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未至而卒。著有《无相居士文集》16卷,已佚。陈氏身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一门五代显宦,三世见于《宋元学案》,为温郡世家。
是年,永嘉薛弼(1088—1150),字直老,登进士第。曾知虔州、黄州、福州、广州,擢敷文阁待制。
是年,永嘉娄寅亮(约1092—约1166),字陟明,登进士第。初授州仪曹掾。靖康元年(1126)调越州税院,后任上虞县丞。曾两次上疏论社稷大计,深为宋高宗赏识,擢为监察御史。后被时相秦桧所忌,以莫须有罪罢官(又传被谴还乡,激江水暴涨,父子同殁于大水)。陈傅良在《奏乞褒录傅察、宗泽、娄寅亮子孙札子》中,赞扬娄寅亮“敢建大议”,今应列“褒崇之典”,“以广恩惠,以劝忠力”。《宋史》有传。
是年,薛良贵字贵全,初名天球,登进士第。历任光州、复州知州,终朝奉大夫,赠通奉大夫。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军南下,瑞安知县王公济招募乡兵,把守环县关隘。薛良贵尝与兄薛良显率乡兵控要害,抵挡义军进攻。薛良贵早岁入太学,元符间(1098—1100)因上书议论朝政,被取消学籍,改今名。
7.温州的历史
温州历史: 温州古代称瓯越。
还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
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驺摇)都地。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瓯江下游北岸今永嘉县瓯北镇境内,是为温境建县之始。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治设在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郡之始。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东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温州,自此以后,历1300余年至今,州名无改,州境亦无大变。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府",隶浙江军政府。
温州古称“瓯”,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原始瓯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瓯海道,辖温州、处州二府,道尹公署驻永嘉县,属浙江省。
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区。温州区初称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永嘉县 。
后数度更名,称第四特区、第三 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8年4月,改称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建立温州市军事 管制委员会;8月26日成立第五专区,并设温州市。
建国后,改称为温州区专员公署。其后,名称和辖县有所变动。
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
南宋时温州在农业、造船、采矿等方面发展很快,并成为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此后温州一直为历代路、府所处。 由于土地肥沃,山海兼利,温州物产十分丰富。
已发现矿藏有铅、锌、锡等40多种,探明大小矿点300多处,明矾石储量达2.2亿吨,有“世界矾都”之称。 温州素以奇山秀水扬名海内外,境内雁荡山和楠溪江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区。
北雁荡山号称“寰中绝胜”,总面积460平方公里,有7个景区,500多个景点,奇峰怪石,移步换景,瀑飞泉涌,洞壑幽深,古人诗云“欲写龙秋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楠溪江100多公里曲折的江流,清澈澄碧,有36湾72 滩,滩湾风光四时晨昏变幻多姿,保持着田园式自然生态风光。
沿岸还有古建筑和大若岩等著名景点 温州有泰顺的“承天雪龙”、永嘉的“乌中早”、乐清的“餍荡毛峰”等珍品名茶,多年来中外驰名。 被称为“神水”的泰顺承天氡泉泉水含氡量高,是浴疗、旅游兼得之地。
温州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内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生态,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温州的西双版纳”。 温州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浙江省的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接闽北,西与丽水地区相连,北与台州市毗邻,是浙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辖鹿城、瓯海、龙湾3区和乐清、瑞安2市及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个县,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
总人口720万,市区人口80万。 温州山川秀美,风光绮丽。
温州山水甲东南。温州的山脉有洞宫山、括苍山、雁荡山等山脉,群山峰峦叠嶂,青翠欲滴。
山体主要由流纹岩和凝灰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由于长期受流水侵蚀,或地震影响,山体崩塌形成了无数奇峰、异洞、怪石、陡壁、峡谷、飞瀑。
奇特的造型,优美的神韵,深遂的意境,令人不能不慨叹天工造物之美。 温州河流众多,主要有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这些溪流由西向东注入东海。
其中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发源于庆元县的凤阳山,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其上游转折迂回于崇山峻岭形成许多急流险滩,下游北岸为永嘉、乐清,南岸是温州市区。江面宽阔,由于江流海潮相互激荡,彼此消长,泥沙沉积,形成了西洲岛、江心屿、七都涂、灵昆岛四个江中沙洲,苑如玉带上的翡翠,给美丽的温州城增添了许多资色。
温州气候宜人,物产丰饶。 温州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足量,雨水充沛。
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 7.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全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约280天,年降水量1100~2200毫米。温和湿润的气候,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沿海平原是温州主要产粮区,一年三熟,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柑桔、茶叶、枇杷、杨梅、甘蔗等60余种,西部山区有大量的林产品资源。
温州海域广阔,海岸线长达355公里,有洞头、北麂、南麂、乐清湾等渔场,海水鱼有带鱼、黄鱼、鳗鱼、鲳鱼、鲈鱼等370多种,还有近百万亩的浅海滩涂,养殖着蛏、蚶、蛎、虾、蟹等海洋生物。 温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历代名人辈出,旅游资源丰富。
拥有雁荡山、楠溪江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乌岩林、南麂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7个省级风景区,8个市级风景区。旅游景区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
8.走进温州历史文化
温州地处浙东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业、商贸、港口城市。她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地区的缙云、青田、景宁三县相连,北和东北与台州地区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温州市现辖三区(鹿城、龙湾、瓯海)、两市(瑞安、乐清)、六县(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
温州境内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括苍、雁荡诸山脉,泰顺的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全市最高峰。山脉之间,溪流奔腾,大都由西向东注入东海。主要河流有瓯江、飞云江、鳌江。瓯江为浙江第二大河,左纳楠溪江入海。
温州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润湿性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年平均气温16.1~18.2摄氏度。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台风。因此,来温州的最佳旅游时间为一年四季。既便是梅雨季节,雨中游雁荡也别有一番风味。
温州不仅以“商贸”城市闻名遐迩,其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现拥有雁荡山(温州雁荡山、南雁荡山、中雁荡山)、楠溪江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麂列岛、乌岩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岩、瑶溪、洞头、滨海玉苍山(玉苍山公园)、百丈漈、寨寮溪、泽雅七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八个市级风景区,还有众多的森林公园和文物古迹。

雁山云影,瓯海潮踪,楠溪胜景,百岛风光,玉苍石景,百丈飞瀑,寨寮风情,承天氡泉,孕育出璀灿的瓯越文化,使得温州更加深沉,更为神秘,更有内涵。
温州位处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部,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温州机场已开辟42条国内航线,并开通了与香港、澳门的地区航线。温州火车站旅客列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国内主要城市。温州港是一个集河口港、海湾港于一体的综合性天然良港,为浙南、闽北货物进出的咽喉。
温州是我国著名侨乡之一。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大部分在美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从事餐馆业、皮革业、服装业等。在温州居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畲族,其次是回族,此外还有壮、苗、土家、侗、满、布依等民族。
温州概况
简 称:瓯
区 号:0577
邮 编:325000
位 置: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地区,是浙南政治、文化、经济、交通、旅游中心。南接福建省,西连丽水市,北通台州市。
区 划:现辖鹿城、龙湾、瓯海三个区及瑞安、乐清、永嘉、文成、泰顺、平阳、苍南、洞头八个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