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战斗力最强的十大军团 八旗军战斗力迅速衰落,清朝的最强部队八旗军团,最终是如何衰落的

火烧 2022-09-15 10:22:26 1083
八旗军战斗力迅速衰落,清朝的最强部队八旗军团,最终是如何衰落的 清朝的最强部队八旗军团,最终是如何衰落的?八旗军团的衰落是因为清朝中后期八旗将领腐败无能,八旗的制度落后导致了八旗的衰落。清朝内部从开国

八旗军战斗力迅速衰落,清朝的最强部队八旗军团,最终是如何衰落的  

清朝的最强部队八旗军团,最终是如何衰落的?

八旗军团的衰落是因为清朝中后期八旗将领腐败无能,八旗的制度落后导致了八旗的衰落。

清朝内部从开国开始就一直因为满汉的问题有很大的矛盾,汉人作为清朝的主要民族,被少数的满人所统治着,导致民族矛盾非常严重,这种矛盾虽然在清朝的早期得到了平衡,但是在清朝后期,政府衰败,八旗的军队也大不如前了。满族为了一直保住自己开国军队的地位,所以朝廷不断的增加八旗部队的待遇,随之而来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

八旗部队不算能得到应得的军饷,在每次出征之前还会单独给予出征行粮,还会给予分地,重利之下,慢慢的就出现了贪污腐败,而且士兵骄奢淫逸,士兵的作战能力也不断的减弱。八旗的将领也多腐败无能,而且在作战时常常出现畏敌潜逃的情况,但是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却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悍将。

在清朝后期面对外国侵略者的时候,虽然这时的八旗将领早已经腐败了,但是还是涌现出了许多的爱国的士兵,他们英勇的为国而战斗着。当时的很多武器装备早已比不上外国的侵略者了,他们在没有好的将领好的武器的条件下,全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始终抵挡着外国的侵略,很多士兵在这样的环境下殉国了。

即使士兵再努力,但是清朝政府的无能以及八旗将领的无能最终只会带领着八旗士兵走向灭亡。

大清国不可一世的八旗子弟是怎么没落的

八旗子弟崛起于白山黑水,由弱变强,以几万之众,最后蛇吞象一般占领了大江南北,建立了大清王朝。时人夸耀说,“满洲兵至万,横行天下无可敌”。怎么才过了两百多年,当年的铁骑就变成草包了呢?

这都是旗人咎由自取。当年,清朝全靠八旗铁骑南征北战,才夺的江山,王朝建立后还得依靠八旗军队控制天下。入关后,清朝规定八旗子弟专事武装,不得从事其他行业。八旗武装除了守卫北京城(京师八旗)外,扼守天下重镇、要害,称驻防八旗。驻防八旗的“户口”、“编制”都在北京,本质上算是中央外派地方工作人员,还会调回北京或者调防他处。这套驻防制度的本意,是保持八旗子弟的武力,依赖精干的八旗武装巩固统治。 为此,清朝给予八旗官兵稳定、丰厚的待遇,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专心当兵。一个有编制的八旗士兵,一个月能拿到三四两银子的俸禄,和县官是同一水平。此外他们还有很好的福利,比如广州驻防八旗兵还有红白事赏银、蔬菜、劈材、食盐等等。这些待遇是终身的,只要当过兵一生都能领取钱粮。八旗兵死后,妻子幼儿的生活也由部队负责。只要有一人当兵,就可以保证一家人生活无忧。此外,八旗子弟还有大量“当差”的机会,比如押送、工程、庆典等等,除了能拿补贴,还有不菲的“灰色收入”。海关的关丁、漕运的漕丁和盐运的盐丁等差使,规定只能由八旗子弟担任。这些可都是肥得流油的好差使。可以说,八旗子弟在理论上根本不用愁生计。每个旗人家庭都能从体制中获得一份稳定、丰厚的收入。 以上还只是一般的工作,或者说是留给底层旗人的基层岗位,就已经让为生计奔波的汉族人羡慕了。旗人但凡有点能力,能写几个字,更有大把升迁的机会。比如汉人和旗人的科举是分开的,满族科举的竞争大大小于汉族科举。考不上,旗人还可以去各个衙门抄抄写写,称为笔帖式,给编制给品级,有大把大把升迁的机会,成为封疆大吏的不在少数。不认字的,可以参选紫禁城、各王府和达官显贵的侍卫,那也是有品级的,而且还不低。 清朝官制中特别有“缺”的内容,即对很多岗位有民族要求。比如六部尚书必须满汉各一人,侍郎满汉各两人,这自然对人少的旗人有利。很多岗位干脆就专供旗人,比如内务府系统。 在清朝,旗人一出生,就捧上了铁饭碗。用他们的话说是“铁杆子庄稼”。稍微像样一点,就能混上知府、知县、主事什么的;即便一辈子当兵,退休前也能落个一官半职。 这套制度在执行的时候,很快就走了样。什么都不做,就有体制保障,能一辈子衣食无忧,那谁还去学习、去做事啊!八旗子弟迅速懒惰下来,悠游无事,进而养尊处优,每月等朝廷发一份钱粮来花销。反正大家都一样,干好干差,干与不干,人人都领一份“月钱”,结果谁都不去操练,也不去关心时事了。八旗战斗力迅速下降。入关的时候,八旗军队冲锋在先,战绩辉煌;二三十年后吴三桂造反,八旗军队就要拉绿营(汉族军队)共同行动了,八旗为主,绿营为辅;等洋人打进来的时候,八旗军已经打不动了,不得不以绿营为主,八旗为辅;太平天国造反的时候,八旗军彻底不行,先是绿营为主,后来又让位于地方武装团练。湘军、淮军就是在此时兴起的。之后,八旗军在军事上就彻底边缘化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八旗军队的开销越来越大。比如各地驻防八旗最初核定编制都是几千人,超过五千的极少。到近代,每一地的驻防八旗都超过了万人。打仗不行,队伍却飞速膨胀。旗人拖家带口,把当兵、当差变为一份职业,一个生存的保障。朝廷规定,驻防官兵不准于当地置产,死后不准于当地设立坟莹。在现实中成了一纸空文,八旗子弟该安家的安家,该娶小妾的娶小妾。他们连操练都不当一回事了,还会在乎军纪吗? 不干事,旗人们都干嘛去了?人家忙着呢!泡茶馆,养宠物,玩票,赌博,斗蟋蟀,放风筝,玩乐器,扎风筝,汉人吃喝玩乐、休闲游戏的事情都学会了,还自创了许多娱乐形式--对中国民间文化来说,旗人立下大功。围绕驻地,旗人聚居,形成“旗城”,自成体系,有别于其他城区。 慢慢的,不少旗人还是变穷了。一方面是家族繁衍,人口越来越多。但是这个体制能够提供的铁饭碗是有限的,不能吸纳快速增长的旗人人口,注定有很多人补不了缺、当不了差,“闲散”下来。更主要的是旗人只会享受,不会理财。发的“月钱”和其他收入,如果好好计划,完全可以保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却经不住天天吃喝玩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旗人一旦养尊处优惯了,花销越来越大,又不事生产,自然入不敷出,开支窘迫了。不过,他们普遍不在乎。只要清朝不亡,铁杆子庄稼就在,月钱还得发。旗人们仗着特权身份,到处赊账,竟然变成一项时尚。明明口袋里有钱,也要赊账;明明揭不开锅了,还是下馆子逛戏院,似乎唯此才能彰显身份。 满族出身、父亲在紫禁城当兵的老舍先生,写有自传性质的《正红旗下》,生动地描述了清末北京城旗人的生活状态。老舍大姐的公公和婆婆,就是一对“活宝”。 大姐的公公“除了他也爱花钱,几乎没有任何缺点。我首先记住了他的咳嗽,一种清亮而有腔有调的咳嗽,叫人一听便能猜到他至小是四品官儿。他的衣服非常整洁,而且带着樟脑的香味,有人说这是因为刚由当铺拿出来,不知正确与否。”“无论冬夏,他总提着四个鸟笼子,里面是两只红颏,两只蓝靛颏儿。他不养别的鸟,红、蓝颏儿雅俗共赏,恰合佐领的身份。只有一次,他用半年的俸禄换了一只雪白的麻雀。” “亲家爹虽是武职,四品顶戴的佐领,却不大爱谈怎么带兵与打仗。我曾问过他是否会骑马射箭,他的回答是咳嗽了一阵,而后马上又说起养鸟的技术来。这可也的确值得说,甚至值得写一本书!看,不要说红、蓝颏儿们怎么养,怎么蹓,怎么'押',在换羽毛的季节怎么加意饲养,就是那四个鸟笼子的制造方法,也够讲半天的。不要说鸟笼子,就连笼里的小磁食罐,小磁水池,以及清除鸟粪的小竹铲,都是那么考究,谁也不敢说它们不是艺术作品!是的,他似乎已经忘了自己是个武官,而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如何使小罐小铲、咳嗽与发笑都含有高度的艺术性,从而随时沉醉在小刺激与小趣味里。” 大姐婆婆“口口声声地说:父亲是子爵,丈夫是佐领,儿子是骁骑校。这都不假;可是,她的箱子底儿上并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有她的胖脸为证,她爱吃。这并不是说,她有钱才要吃好的。不!没钱,她会以子爵女儿、佐领太太的名义去赊。她不但自己爱赊,而且颇看不起不敢赊,不喜欢赊的亲友。虽然没有明说,她大概可是这么想:不赊东西,白作旗人!” “对债主子们,她的眼瞪得特别圆,特别大;嗓音也特别洪亮,激昂慷慨地交代:'听着!我是子爵的女儿,佐领的太太,娘家婆家都有铁杆儿庄稼!俸银俸米到时候就放下来,欠了日子欠不了钱,你着什么急呢!'这几句豪迈有力的话语,不难令人想起二百多年前清兵入关时候的威风,因而往往足以把债主子打退四十里。不幸,有时候这些话并没有发生预期的效果,她也会瞪着眼笑那么一两下,叫债主子吓一人跳;她的笑,说实话,并不比哭更体面一些。” 近代外国人观察八旗军队,描述他们是一群穿着五颜六色的绫罗绸缎,提着烟枪、鸟笼,哼着曲子,嘻嘻哈哈的老百姓。他们的马雇人牵着,枪雇人扛着,做个样子罢了。就是当差的关丁、盐丁,也不自己干了,早就雇了下人去顶包。不得不操练或者“干部选拔”考核的时候,旗人也雇枪手。铁杆子庄稼是拔不了的,多少人靠形式主义混饭吃,于是考场上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你好我好大家好。罗锅、瘸子、聋子,都挤入军队。加上腐败,坐吃空饷,挥霍浪费。八旗军队成了养老院、福利院。 最可怕的是,旗人们坐吃山空,还理直气壮,觉得被人养着就是理所应当的。“以大姐的公公来说吧,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一些有识之士,也觉得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也有去学习手艺的。但是这样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认为他们没有出息。”少数旗人,也想抛弃铁饭碗,自立自强,或者生活难以为继,想学门手艺,做个小买卖,养家糊口。不过,他们都偷偷摸摸的,像在做见不得人的事儿。一旦担着货担撞到熟人,他们得说:“嗨,闲着没事,来玩玩!”“这不是买卖,就是个玩意。要不,您也来吆喝两声?” 供养八旗子弟成了清朝的沉重负担。各部八旗长官,最担心的不是军队战斗力,不是军纪,而是如何养活那么多张口。开支越来越大,朝廷的拨款是一定的,只能出现亏空,整个部队、整个体制都拆东墙补西墙,不堪重负。每当发钱粮的时候,就是长官们最头疼的时候。钱粮发得迟了,或者成分不好,就有旗人找上门来闹,吹鼻子瞪眼,大喊“祖宗把血和汗都流尽了,我们就该拿份铁杆子庄稼”,大叫“贪官无道,侵害良民”。官府还得好言相劝,不敢得罪。日子长了,赊账多了,透支重了,高低贵贱的旗人都牵涉其中,一致要求“解决生活困难”。朝廷或者地方政府就得出面,接下旗人们的烂帐,拿公款补贴旗人的私债。 清政府在后期征收很重的税,相当一部分用来养活游手好闲的旗人了。 然而,大清王朝供养八旗子弟,维持他们高标准的生活是有条件的,就是指望他们在危难时刻保卫朝廷。晚清内忧外患,就需要八旗子弟出来“还债”,保卫朝廷了。清政府也很重视八旗军队的改良,引进先进武器,希望训练出近代化的八旗武装。退膛炮代替了旧式大炮,崭新的步枪代替了大刀,最新出厂的马克沁机枪代替了长矛,清政府把最好的武器拨给了八旗子弟。结果怎样呢?照样是形式主义,枪是领了,但被旗人锁在柜子里,看都没看;等到钦差大臣来阅操的时候,不得不杵着枪,站一会儿。建制是新的,训练是新的,办的差事也是新的,但旗人还是雇人去出操出工。辛亥革命爆发时,很多旗人连射击都不会,谈何抵抗? 一些长官也想所有作为。在革命前夜,他们多少感觉到了危险临近,不得不整顿军队,预作准备。在革命风起云涌的广州,驻防八旗编练了三个营新军,将近两千人。练了两年,广州将军搞实弹射击,下死命令,要求必须是旗人亲自射击。结果场面乱成一团,多数人雇人来装填弹药,只有少数人会开枪,至于能射中靶子的人,屈指可数。 不过,不知情的革命党人和新军官兵,对装备先进的旗人还是很忌惮的,在战术上很重视旗人武装。毕竟旗人占着要害重镇,那黑洞洞的炮口、明晃晃的钢枪,都在那摆着呢!弄不好,要牺牲好多革命同志。结果,他们发现旗人压根不足为虑。多数旗人在枪响后,都乖乖待在家里,静候新政权来收编。少数旗人跑出家门,一哄而散。只有个别地区的旗人武装,担心反清排满风潮,害怕汉人也来个“扬州十日”、“嘉兴三屠”,所以拿枪顽抗。革命军发现,对付顽抗旗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掩体藏好,听旗人噼里啪啦地放枪。等旗人子弹打完后,他们就会竖起白旗投降。旗人射击根本没有准确率可言,只要不被流弹击中,革命军可以保证零伤亡。如果等不及听完“枪炮交响曲”,你只消用猛烈的火力压制一下,旗人也会投降。害得个别想抵抗的军官,无兵无将,无法“杀敌报国”。镇江的载穆就有心抵抗,奈何部下旗人全都要求投降,只好一个人孤单地上吊殉节去了。 京师八旗的兵额最多,装备也好。尤其是禁卫军,在各支八旗队伍中算是先进的。皇室用它来贴身护卫。南北和谈达成,禁卫军兵心不稳。他们倒不是要挽救清王朝,而是担心清朝没了,自己当不了禁卫军,没了月钱和待遇。身为统领的冯国璋只好拿着《优待清室条件》,集合全体禁卫军官兵训话。他详细说明皇室和八旗子弟的待遇不变,禁卫军照常当差,不会有变动。官兵还是出现骚动,哭泣声、叫骂声不绝,甚至有人持枪拔刀,大声鼓噪起来。冯国璋以性命担保,承诺与禁卫军进退一致。官兵们不相信,骚动愈演愈烈。最后,冯国璋登台高呼,如果大家不信任,可以推举两个人持枪日夜守在我身边,如果发现有违背诺言之处可以立刻将我击毙。禁卫军这才慢慢安静下来,平静接受了王朝覆灭的事实。之后,禁卫军被改编为陆军第16师,冯国璋守信用,一直保证这群老爷兵的“待遇不变”。结果,由京师八旗改编而来的第16师,上阵不行,闹饷在行,成了直系军阀的一大负担。 辛亥革命能够以很小的代价,相对和平地成功结束,旗人们也有一份功劳。革命党人如果事先降低一下排满的宣传调子,突出一下“五族共和”,申明保护旗人生命和财产安全,估计连那一小部分抵抗的旗人也会静静呆在家里,等待新政权来收编。旗人对革命的“功劳”也会更大。 清朝的覆亡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八旗子弟的颟顸糊涂、懦弱无用,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八旗子弟是被王朝体制废掉的一群人。一个人不是凭真才实学,凭艰苦奋斗,而是凭血缘关系获得稳定的收入,躺在一个体制上闲逸度生,坐享其成,换作你,人生也会被废掉,虚度终生。八旗子弟荒废的悲剧,给后世的制度设计、人事激励等等都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清朝八旗子弟是怎样一步一步衰落的

从顺治、康熙年间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现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亲王、郡王和贝勒们"逗留观望。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机"。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的作风已不复存在。

嘉庆至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顺治初年,旗兵每月尚训练五六次,后来则次数减少,甚至流于形式。到康熙末年,所谓训练,已是一团糟。外省驻防将军及绿营提镇,“出行则皆乘舆”,以骑马为耻,武艺日益荒疏。在这些身无技艺的将官统率下,旗兵的训练,只能追求表面文章。

上行下效。八旗士兵不断腐化、溃烂。酗酒赌博,无所不为。更有甚者狂嫖滥赌,银钱花光了,干脆把盔甲器械送进当铺。晚清时分,无论是留在兵营里的“八旗子弟”,还是走向社会的“八旗子弟”,已经“惟知抽鸦片、提鸟笼”。

历史上战斗力最强的十大军团 八旗军战斗力迅速衰落,清朝的最强部队八旗军团,最终是如何衰落的

八旗军队

堕落到这步田地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清中晚期,退化为“圈中狼”的他们连洪秀全的农民军都打不过,只好以汉治汉,靠曾国藩办团练才灭了“太平天国”之“乱”。待世界真正的列强从远方地平线上出现时,“八旗子弟”无招架之力,更无还手之功。

围栏养人,也能废人。退化的八旗后代,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如何能守疆卫国?“八旗子弟”终于成为令天下人不齿的贬义称谓。从令人畏惧的勇猛到令人鄙夷的懒惰,这是圈中王道退化的必然结果。圈中生活越稳定,退化越严重。

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清朝末年,有人建议从八旗军中挑选壮丁加以操练,使之恢复入关时骁勇善战的面貌。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此时早已不抱任何幻想,回答说:选练八旗丁壮是多年前的老办法了,你们却不知今天的八旗兵早已无可练习。

自清军入关后,康熙时期的八旗兵就开始完全衰落了吗?据说当年三藩之乱,八旗兵甚至不敢过江和吴三桂的军

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子弟每天都不上班,还有工资,自己家宠物都比穷人家的人命值钱。

每天想尽心思玩,熬鹰,遛鸟,斗虫,听书,看大戏,吃皇粮,这还不是最糟糕的,那时候他们就走抽大烟的,他们管叫福寿膏,也就是鸦片。 和现在的公务员吃空饷是一样的,成天没个正事儿,只不过现在吃空饷违法,国家不允许!那时候合法而且所有的八旗子弟都是那样,你说那帮酒囊饭袋的烟炮上战场上会怎样。

正统的八旗子弟兵为什么会衰落

八旗子弟们在清代过惯了挥霍浪费的日子,就算是在没有俸禄之后仍然不知道节省,依然讲排场,入不敷出了,那就变卖家产打发日子。如果是这样也就算了,毕竟到了最后还能为自己留点基本生活吧,但是,这些八旗子弟随着大靠山清朝的倒台,可以说是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周围邻居连抢带偷,自己家以前的“朋友”管家连敲带诈。

今天有人带走点,明天又有人敲诈点,而且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政府有时候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手也会自己捞点油水,这样的家道怎么可能不败下来? 八旗子弟荒废的往事,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特定的产物!一个有特权的贵族阶级,一旦权力尽失,他们不可能成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注定败类、直到灭亡。

清代八旗最后是如何没落的?

清统治全国以后,由于八旗制度的严重束缚,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八旗生计问题主要是北京正身旗人的生活问题。康熙、雍正时业已出现,乾隆初更趋严重,从而引起清统治集团的严重关注。康熙、雍正时曾先后赏赐银两数次,但不久即罄尽无余,于是增加兵额,扩大食饷面。雍正二年始设教养兵,后改称养育兵,给予钱米。光绪时养育兵共计两万七千四百零八人,清末达到两万九千二百零七人。乾隆时曾准许京城和各省驻防汉军八旗出旗为民,令其各得生计。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而且陷于贫困的境地。

为什么清兵入关后八旗子弟如此衰落汉人还没有推翻满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还在调黑龙江八旗军上前线呢,战斗力正经不弱,基本上5000八旗军打1万太平军没啥问题,你这个衰落到底是什么标准,比多尔衮时期的八旗军弱就算衰弱了?

清朝(423)军团(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