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段祺瑞后人 段祺瑞的所謂「三造共和」 實際有「兩造」經不起推敲

火烧 2022-01-07 17:41:00 1039
段祺瑞的所謂「三造共和」 實際有「兩造」經不起推敲 歷史上,他被譽為「北洋三傑」第二位的「虎」;同時又是「六不」(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總理;還被賦予具有「三造共和」的特殊功勛。翻閱段祺

段祺瑞的所謂「三造共和」 實際有「兩造」經不起推敲  

段祺瑞后人 段祺瑞的所謂「三造共和」 實際有「兩造」經不起推敲
歷史上,他被譽為「北洋三傑」第二位的「虎」;同時又是「六不」(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總理;還被賦予具有「三造共和」的特殊功勛。
翻閱段祺瑞的相關記載,反覆推敲對比,再看世人諸多的評述,會發現他頭頂的「北洋三傑」和「六不」總理光環倒是沒啥爭議,但所謂的「三造共和」,前兩次則非常牽強。
之所以這樣說,並非想要否定段祺瑞這位歷史人物對時代進步的貢獻。因為該是他的貢獻,誰也取代不了。只是想真真切切看清一個歷史人物,看他在那個時代所扮演的真實角色。
所謂「一造共和」,是說段祺瑞擁兵逼迫清朝皇帝退出了紫禁城皇位。其實。這個時期的段祺瑞只是袁世凱手下的一個大「跟班」,並不具備扭轉歷史的能力。
史料記載,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清廷以段祺瑞督辦北洋陸軍學務有功,賞頭品頂戴,幾個月後加封侍郎銜,外放任江北提督。此時他駐江蘇清江浦,負責本地治安。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不久袁世凱被清出山,袁急令段祺瑞為第一軍統領兼湖廣總督。
按照袁世凱的密令,段祺瑞在率部討伐革命軍時,並不真的大舉進攻,而是與革命軍暗自談判並接連電告清廷內閣、軍咨府、陸軍部,聲稱:「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
可見,說此時的段祺瑞是袁世凱手下的「跟班」並不委屈他,他也只能做這些具體事情而已。
再後來,形勢發展越來越對清廷不利。段祺瑞又按照袁世凱的意思,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致電清廷內閣、軍咨府、陸軍部,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山盡失,勢成坐亡」。
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朝廷要挾。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歷史早已確認,領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的,是革命先驅孫中山以及乘虛而入的袁世凱還有武昌起義被逼上「帥位」的黎元洪等人。
那一時期的段祺瑞,論級別和影響還上不了檯面。
如果把他比喻為在舞台上演唱的一個京劇黑臉,那麼,編詞、作曲、唱腔以及動作設計和導演,都不是他。僅以幾次「致電」要挾,就背上了「一造共和」的巨大榮譽,未免太牽強了。
再看段祺瑞的所謂「二造共和」。說是段祺瑞以國是為重,堅持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並且決定不跟以前的恩師袁世凱走一條路了。
反對袁世凱稱帝、不願再跟恩師繼續走,這應該都是史實。但護國討袁主要是孫中山領導的,此中重要人物是蔡鍔將軍等一批護國將領,而不是當時軍權在握的段祺瑞。
查閱史料可見,民國建立之初,段祺瑞作為親信,被袁世凱安排出任陸軍總長。1913年還一度代理國務總理,曾調兵鎮壓二次革命。
此後,他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1915年5月涉及賣國求榮的「二十一條」簽訂後,段辭職赴西山養病。年底袁世凱實行洪憲帝制時,段祺瑞只是以沉默表示不擁護。
(劇照)
有史料介紹,袁世凱稱帝前,段祺瑞曾五次勸阻,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吃了閉門羹。他對袁世凱說,此事(稱帝)關係國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萬不能做的。
而袁世凱仍然一意孤行,不為所動。袁稱帝後,出於受袁世凱幾十年知遇之恩,在舉國的憤怒聲討浪潮中,段祺瑞選擇一聲不吭,只是拒絕參與復辟,也未獲得「新皇帝」的任何封賞。
1916年3月,袁世凱在四面楚歌中被迫取消帝制,又改回共和體制。
有研究者認為,袁世凱深知段祺瑞的能力本事。當清楚自己稱帝失敗,已成為孤家寡人時,他邀段祺瑞重出江湖當國務總理,實際是讓他替自己收拾殘局。而段祺瑞也確實是最佳人選。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帶頭推舉武昌起義領袖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利用黎元洪的影響,平息了南方革命軍的武力討伐,同時宣布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
可以說,他圓滿完成了給袁世凱收拾殘局的使命。
由此可見,這「二造共和」絕非是段祺瑞一人的功勞。
試想,如果袁世凱不被全國討伐聲浪趕下台,段祺瑞絕不可能出山公開反袁。袁世凱下台後雖然請段回來收拾稱帝殘局,但段祺瑞不抬出黎元洪這個招牌,他根本沒有能力來「二造共和」。
事實上,「討袁復國」是舉國之功,段祺瑞只不過在瓜熟蒂落之時順水推舟而已。
但段祺瑞的「三造共和」,大概是沒啥爭議的。
這段歷史,是廣為人知的北洋政府的「府院之爭」引發的「併發症」,給段祺瑞提供了展示機會。
黎元洪當了總統,很快與剛愎自用的段祺瑞在政見上難以調和。黎元洪是總統,但沒有實力和威望。他被迫利用職權撤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由此引發政局動蕩。
內亂中,黎元洪病急亂投醫,覺得駐守徐州的辮帥張勳有能力調停事端,就召他進京行調停之事。
但黎元洪看走眼了。張勳進京「調停」是假,這位愚忠前清的遺老一心復辟清朝皇位是真。
辮子軍殺入京城,還真把清廢帝溥儀抬出來當了十幾天皇帝,身為大總統的黎元洪卻只好在政變中避難逃命。
而躲在天津等待時機的段祺瑞,又再度臨危受命複位總理。他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勳檄文,還與民國副總統馮國璋聯合通電,曆數張勳八大罪狀。隨即揮師攻入北京,一舉結束了張勳主導的復辟鬧劇,重新恢復國家共和體制。
(段祺瑞與其內閣成員)
由此,段祺瑞開始成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並在民國早期的政治舞台上連續呼風喚雨十幾年。
(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本文作者已簽約快版權維權服務,轉載請經授權,侵權必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