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隋文帝杨坚和李渊是什么关系 从隋文帝杨坚的过错入手,谈谈隋朝为何昙花一现

火烧 2022-10-23 17:43:02 1050
从隋文帝杨坚的过错入手,谈谈隋朝为何昙花一现 公元581年,中华大地的领导权易主,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两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一统江山并且建立隋朝。 杨坚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将隋朝治理得井井有条,无论是政

从隋文帝杨坚的过错入手,谈谈隋朝为何昙花一现  

隋文帝杨坚和李渊是什么关系 从隋文帝杨坚的过错入手,谈谈隋朝为何昙花一现
公元581年,中华大地的领导权易主,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两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一统江山并且建立隋朝。 杨坚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将隋朝治理得井井有条,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都领先世界一大截,几乎不亚于强盛时期的秦朝。但遗憾的是,隋朝不过昙花一现,仅仅历经三十七年就毁于隋炀帝杨广的手中。 那么问题来了——隋朝为何如此短命呢? 隋朝版图 在笔者看来,隋朝昙花一现杨坚和杨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先来看看杨坚的过错: 疑心过重,使得文武百官人心惶惶,上下离心离德。众所周知,隋朝建立于北周之上,杨坚能够上位也是采取不光彩的手段(从外孙手中夺权),夺权过程名不正言不顺,这使得杨坚的疑心奇重无比,时常怀疑有人会采取同样的方式抢走自己的皇位。 早年时期他尚且压制得住这种情绪,到了晚年杨坚的疑心越来越重,行事更是随心所欲,常常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滥杀无辜。虞庆则、史万岁这些开国大臣相继被杀,朝廷上下笼罩在压抑的氛围之下,文武百官个个胆战心惊,没有人敢冒死直言进谏,众臣与皇帝貌合神离,对于隋朝没有深切的归属感,这也是后来爆发农民起义隋朝政治立刻崩溃的重要原因。 取之于民却不用之于民。不得不说,继承北周遗产的隋朝经济的确无比发达,杨坚刚上位时全国人口就有400万户,到了杨广登基时更是达到了890万户,人口总数至少有4000万;与此同时隋朝各地的粮仓也是堆积如山,时常保持在百万石以上,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由此可见隋朝余粮数目有多么惊人。 可凡事都有两面性,从绝对意义上看,隋朝的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所以要想使得国家富有就必须牺牲广大百姓的利益。杨坚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天下财富汇聚于国家手中,具体表现形式为粮仓充盈,可当真正的饥荒来临之时,贪官污吏不但不减免税收,就连粮仓中的粮食也舍不得拿出来救济百姓,试问这样如何让天下百姓臣服于隋朝的统治?相较之下,唐朝并没有那么繁荣,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直都是唐朝奉行的基本国策,这也是它能够延续近三百年统治的重要原因。 隋都 改革步伐太大触犯到地主阶级的利益。南北朝时期,中央统治力较弱,登基在册的人口户数遗漏严重,国家能够动用的劳动力数量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地主豪强私人占有的人口与日俱增,此消彼长之下中央政府难有威信可言。杨坚上位后实施了均田制和佃户制,致使许多百姓成为独立的纳税人,无需再依附地主豪强,这使得地主阶级的利益严重受损,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实行高压的治国方略。陈朝在灭亡以前采取的是较为宽松的治国方略,可杨坚建立隋朝后立刻强制推行高压政策,无法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令江南百姓一时难以接受,对此《北史•苏威传》这样记载: 「 ”江表自晋已来,刑法疏缓,代族贵贱,不相陵越。平陈之后,牧人者尽改变之,无长幼悉使诵五教。苏威加以烦鄙之辞,百姓嗟怨。使还,奏言江表依内州责户籍。” 为了便于控制杨坚还强迫陈朝的高层迁入长安,江南百姓受不了高压政策终于奋起反抗,不过后来还是被军队镇压,《陈述》这样描述此事: 士皆反,执长吏,抽其肠而杀之,曰更使侬诵五教耶。 尽管杨坚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可他在灭亡北齐、北周以后无法充分利用两国的精英人物以扩大自身统治基础,而且还实行一系列强制政策压迫江南百姓,可以说,隋朝自建立之初统治就十分不稳固。 实行严刑酷法。不可否认,杨坚在早年励精图治,形成「 ”开皇之治”的良好局面,但是到了晚年,他的心性发生巨大变化,作为规范世人行为准则的法律更是成为他为所欲为的工具。 举个例子,为了杜绝犯罪,杨坚规定「 ”盗一升军粮斩首,偷一文钱处死”,这不但没有起到积极效果,反而破坏了法律固有的约束力,使得盗贼们破罐子破摔愈发努力地为非作歹。往来商贩被逼无奈只能结伴而行并轮流站岗来防范盗贼作案,百姓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很显然隋朝短命杨坚责任重大。 隋文帝杨坚 再来看看隋炀帝杨广所犯过错: 常年巡游,未能发挥都城作用。公元604年7月杨广登基,仅仅过了4个月他就赶赴洛阳下令建造东都,要说迁都之事历史上也并非没有,比如朱棣就曾迁都北京,可杨广的迁都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隋炀帝在位共十四年,大约四年时间位于洛阳,一年时间位于京师,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巡游各地。 一个朝代的王都代表着本国的政治中心,皇帝唯有常年坐镇其中才能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可杨广耗费了大量资源修建东都,却又常年巡游四方,如此一来都城无法发挥政治中心的作用,国家又谈何稳固呢? 追求虚荣大肆挥霍。为了凸显自身地位尊贵,杨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款待外来客人。《资治通鉴》记载: 大业六年(610)正月,「 ”诸蕃酋长毕集洛阳”,隋炀帝命「 ”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边境少数民族派人到洛阳交易,杨广便下令将所有店铺装修得富丽堂皇,并且摆满奇珍异宝,如果少数民族的客人路过酒楼等饭店,拥有者还应该热情邀请他们进来喝酒吃菜,直到满意为止,临走前还必须对他们说:中原大地富饶无比,喝酒吃饭从来不收钱。这种「 ”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让百姓负担越来越重,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为隋朝灭亡埋下伏笔。 隋炀帝杨广 劳民伤财破坏生产。大肆征发百姓服役同样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杨广一上位就强制征发几十万男丁修筑边防;为了建造东都,每个月有两百万人被迫服徭役,但幸存下来的往往只有一半;与此同时杨广还强迫数百万的男丁修筑长城、开凿大运河,甚至到最后就连妇女也被征发了。 杨广倒行逆施,将大量的劳动力分配于非生产方面,这必然会导致社会生产停滞不前;同时他把劳动力当成「 ”工具人”肆意剥削压迫,使他们内心的怨恨与日俱增,以至于最后揭竿而起推翻隋朝暴政。 三征高句丽逼民反抗。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就是三征高句丽。公元612年至公元614年,短短三年时间隋朝竟然对高句丽发动了三次战争,此前,杨广派遣幽州总管元弘嗣前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工,工匠们被强迫站立于水中日夜工作,这导致很多人腰部以下腐烂生蛆而死。 不仅如此,江淮地区的百姓更是不得不为运送武器与粮食出工出力,单单死在路上的就有几十万人;第一次进攻高丽共动用了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萨水一战便使三十万五千人埋骨他乡!第二次、第三次战争同样让隋朝百姓雪上加霜,到那时他们已经走投无路,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推翻隋炀帝的统治,于是乎全国各地纷纷起义,在人民群众的力量作用下,隋朝仅仅存活三十七年便烟消云散。 征战高句丽 魏征曾说过:「 ”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隋朝难以延续辉煌是杨坚、杨广共同导致的,而后世之人往往将黑锅全都甩到杨广身上,这未免有失公允。 隋朝短命虽然可惜,却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违背民意如何能有好下场?诸位看客,你们说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