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失望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铺天盖地的失望面前,自己就是希望

火烧 2022-02-26 11:45:43 1074
在铺天盖地的失望面前,自己就是希望 我想用自己的话把经典说出来。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没有原创的压力;二,消除术语情绪。(一)把“时间”置於哲思的核心地位。先看一个绝对情况,一个绝对连续的时间,它没有

在铺天盖地的失望面前,自己就是希望  

我想用自己的话把经典说出来。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一,没有原创的压力;

二,消除术语情绪。

(一)

失望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铺天盖地的失望面前,自己就是希望

把“时间”置於哲思的核心地位。先看一个绝对情况,一个绝对连续的时间,它没有断点,无始无终。这是神的世界,其间的因果是道、是恒真。于其间的承诺是对无限的承诺。人是做不到的哈,只能爱之敬之荣耀之。

在这个绝对连续时间之上,叠映着无数交错的断点连续时间,那是些有始有终的时间。其间的因果是因缘,缘起缘灭。于其间的承诺是对设限的承诺,善始慎终。

人身生命是断续因果的产物。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它能意识到恒真,即便它无法完全迎向恒真。或者说,意识是这样一种动态过程,当因缘与恒真叠映呈现,人之叙事自此开始。

(二)

此类叙事蕴含两种基本情怀——感恩与悲悯。意识处在因缘与恒真的兼际。兼际,于其间且兼而有之,无法割裂。当恒真呈现,意识主体代表整个因缘向着恒真感恩。当因缘呈现,意识主体代表整个恒真向着因缘悲悯。因其无法割裂,感恩与悲悯交替涌现,意识拉扯于兼际的张力之中。

这种张力拉扯这种反反复覆往往令人不爽,不时冒起冲动手起刀落割裂之了断之。这使人产生两种倾向:灭绝因缘,迎向恒真;将人造恒真植入现实,以其遮蔽和取代恒真。

中庸之道在于不割裂、不遮蔽、不取代;不爽就不爽。

(三)

另一类遮蔽是人现有的因缘之上不断无意识制造新因缘造成的。当恒真被遮蔽,或被人造恒真所取代,你会发现感恩与悲悯已然或终将从叙事中消失,没有什么是可信的,一切只是逢场游戏;人之意识将呈现出病态。

此时异化的意识,受困于交错的因缘之间,受困于人造恒真与因缘之间,无法触及恒真。兼际之张力被一种异化的张力所取代,你会发现,这种张力总不断被扯裂,而没有哪种因缘可以信。凌乱、反复焦灼,乃至绝望。无意识地挨苦日子。

制造新因缘是可以的,但得有意识地去制造,即需要将恒真叠映其上,让因缘成为恒真的补充。不过,事竟时移,当初之叠映或许已然消失,那么后来的观察者必须有义务去模拟还原当初之叠映,再来解读。如果缺失这一环,要么不信,要么盲信,皆无法重新进入意识。

(作者:heicuo)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