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谁劝刘禅投降 谯周,你怎么总劝主公投降?其实少人知晓背后隐情,悲愤而苍凉
谯周,你怎么总劝主公投降?其实少人知晓背后隐情,悲愤而苍凉 谯周在《三国演义》中是个趋炎附势,近乎卑劣的佞臣形象。他尤其擅长利用天象、天命学说劝主公投降。 先是在辅佐刘璋时,刘备兵围成都,谯周站出来
谯周,你怎么总劝主公投降?其实少人知晓背后隐情,悲愤而苍凉

谯周在《三国演义》中是个趋炎附势,近乎卑劣的佞臣形象。他尤其擅长利用天象、天命学说劝主公投降。 先是在辅佐刘璋时,刘备兵围成都,谯周站出来,大侃顺从天命,劝刘璋投降; 后来在辅佐刘禅时,邓艾兵临城下,又是谯周站出来,重拾几十年前的劝降旧词,又劝刘禅出降。 两次劝主公投降的谯周,都为新主立下大功,他的官职也一次比一次高,最后晋封阳城亭候。 图:谯周 两次劝降的谯周把无耻,当成了晋升荣身的事业,不惜出卖一位又一位主人。唐代诗人温庭筠在《过五丈原》中就对谯周表达了辛辣讽刺: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可当翻看正史,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里精彩的小说家言,模糊了真实的谯周形象。也让谯周承担了太多子虚乌有的骂名。 图:温庭筠 而真实的谯周不仅是个备受尊重的饱学宿儒,而且深有见识,卓有洞见。即使是为后世诟病的劝后主投降,内里也有另有详情;他一生际遇,也悲愤而苍凉。 书香世家,耽古笃学的饱学宿儒 谯姓是西充国县大姓,谯周生于书香世家。虽然父亲谯精研《尚书》,河图,素有才名,却早丧。 谯周深沐家风,又鉴于蜀地偏僻,政治相对安宁,加之谯周自己耽古笃学,使得谯周在上古史和六经之学方面,打下深厚的学术功底。 他后来教出的学生,如陈寿、罗宪、李密等也大多继承了谯周的学术造诣,而且品行上也颇类乃师,淡泊而机敏,对仕途没有太多的热情。 其中李密的《陈情表》,言辞切切地推辞晋武帝之任命,尤为感人。 图:李密 师者,传道授业。有这样众多淡泊品性的学生,他们的老师又怎么可能是趋炎附势之徒。 实际上谯周并不曾如《三国演义》上说,曾经解劝刘璋出降刘备,而在时间线上也不可能做到。 仕蜀五十年的谯周,忠心耿耿 按照谯周年谱,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益州时,谯周尚且不到十五岁。根本没有参与政治的份,又哪里来得劝主投降? 而谯周的大半生其实都在蜀汉渡过,今天即使对不过十五岁的人来说,要感念旧主刘璋实在苛责。 而谯周的出仕是因为诸葛亮的任用,谯周先后被任命为劝学从事,后来又任命为典学从事,主持一州学政工作。 另与《三国演义》记载不同,谯周不仅从未对诸葛亮北伐屡屡谏阻,而在听闻诸葛亮病故后,谯周也是第一时间且是唯一一个奔赴五丈原吊唁的人。 "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可见,谯周对蜀汉政权是关切接受的,对诸葛亮的任用,内心是感激和非常钦敬的。 图:诸葛亮影视形象 刘禅继位听政后,任用谯周为太子家令。而对于刘禅的大兴土木和耽于玩乐,谯周则敢于直言上书劝谏: 至于四时之祀,或有不临,化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备先帝巧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 而对于蜀汉后期,姜维的屡次兴兵,致使百姓疲敝。谯周不仅在朝堂上直陈出兵利弊,而且退朝后写下了《仇国论》,讽谏后主息兵,调养生息,若一意兴兵不止,则会难免国家覆亡。 图:后主刘禅影视形象 如果说谯周之前的进谏,是解劝后主效法先帝,继承先帝遗志。而后来的进谏则是带有失望和不满。其中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历年北伐,劳民伤财,难见成效;再者是见后主软弱无能,任用黄皓,政治昏暗。 无奈之余的谯周鉴于出兵进取无果,惟有息兵整理内政,或许能稍微延长国祚。可见谯周进谏确实是出于公心,然而并不见用。 图:姜维影视形象 史载其上书「 ”人莫查焉”,书陈大海。而蜀汉在沉沦的道路上,继续步步深陷。可惜了,谯周的这片耿耿忠心。 谯周劝降是「 ”一帮蒙赖”,还是负罪「 ”弩臣” 公元263年,邓艾奇袭阴平,直逼成都。百姓惊惶逃亡山林,后主群臣更是惊慌失措,当时大臣们形成两股意见:一是吴蜀联盟,应该去吴国避难;二是避难逃往南中七郡。 谯周对两种建议都进行了批驳,首先是出逃吴国。谯周说从来没有寄人篱下的天子,况且吴国弱小,恐早晚也会被吞灭,届时再第二次受辱出降,并非明智。 至于出逃南中,谯周说南中当初投降,是因威服于诸葛丞相兵锋之下,而后还屡有反叛。假使现在到了南方后,魏国肯定会再次对南方用兵,压力之下,南方七郡会不会再次反叛。 况且蜀中百姓会不会一同逃往南中,南逃南中实在牵连太多,现在似乎打算晚了些。谯周一番分析后,提出建议:出降魏国,「 ”可获爵土”。 图:后主出降 谯周的这番分析,不仅在当时,哪怕是如今拿来讨论,都会让人承认其鞭辟入里,无可厚非。 投降魏国确实是谯周分析后,建议的最好对策。但是决定权还是在于后主和当朝大臣。而众人的感觉是「 ”众人无异周之理"。 这说明了蜀汉君臣的集体昏聩,此前毫无居安思危的预见性,在此前提下,谯周的建议无疑是万全之策。而另方面也体现出蜀汉内部,益州土著集团对荆楚外来集团的失望,高唱投降论调,全因渴望摆脱其压榨性统治。 敬谯周之才,悲谯周之遇 今天来看,蜀汉的人心早就完全散了,失去了民心和臣心,覆亡是早晚的事。而谯周力主投降的举措,不过是敢于说真话,说难听的实话而已。这样的话总有人说,不过恰好谯周而已。 就像晚清李鸿章,搞洋务振兴是他,签卖国协议,列强点名还是要他。而他内心真的愿意签定丧权辱国协议,承受千载骂名吗?而他又能推脱的了吗? 图:李鸿章 有鉴于此,梁启超才说「 ”敬李鸿章之才”,「 ”惜李鸿章之识”,「 ”悲李鸿章之遇”。 而谯周也知道自己难免承受恶名,投降后数次「 ”自陈无功而封「 ”。只有他的学生陈寿给他赞誉:"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而后世因历史潮流不同,还是难免众说纷纭的非议。 我们今天远隔千年,则可以对谯周施以理解之同情,效法梁启超之语:敬谯周之才,悲谯周之遇。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