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高清图 阴阳五行(1)简介
阴阳五行(1)简介
老子对道的创造性运用
道的主要内涵
道的主要功能
德
德的主要含义
体道合德
得道可以成仙
道法自然
自然的内涵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宇宙论 宇宙论
开天辟地
道教宇宙演化论的形成
天地开辟的过程
三十六天
幽冥世界 太极与阴阳 太极与阴阳
气
无极与太极
无极
太极和太极图
阴阳五行(1)
阴阳五行(2) 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
太平的理念
清净无为
济世度人 人生理想 明道立德
道化教育 劝善行善 劝善行善
广积阴功
因果秘义
行善准则
修善方法
五行之说始自尚书,阴阳之说,始自周易而皆大行于春秋战国的阴阳家;兹先述五行:
尚书洪范篇内说:「武王克商后,往见商朝贤臣箕子,箕子向他贡献出九条治国的方略[1]其中第一条就称为五行[2]:「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然后分述五行的性质:
「水」曰润下 ── 雨水,山水,河水皆向下流,湿润入土,以生万物。 「火」曰炎上 ── 火向上升,产生炎热,大则为火山,爆发生土地,小则为百姓日用所需。 「木」曰曲直 ── 树木不是曲就是直,象征真理与非真理,人民观象于木以分事态之曲直。 「金」曰从革 ── 古称金为铜,以铜铸器日求改良,精益求精(革)。 「土」爰稼穑 ── 土地生各种农产品以养人。洪范又继续说五行各有味道:
润下(水)作咸。(咸入肾) 炎上(火)作苦。(苦入心) 曲直(木)作酸。(酸入肝) 从革(金)作辛。(辛入肺) 稼穑(土)作甘。(甘入脾)先秦道家与阴阳家也承认五行是构造自然的元素,于是把五行的活动变为相生及相克,并加时间的循环,便成为阴阳五行家,周末时邹衍倡之于先,汉初诸儒具体于后,他们按照自然现象定出五行相生相克:
五金克木 ── 木斗不过斧(金) 行木克土 ── 树木的根固定泥土 相土克水 ── 水来土淹,土堤防水 克水克火 ── 救火现象 火克金 ── 铸铜成器 五金生水 ── 铜镜凝结空中水气变成露珠 行水生木 ── 草木赖水份以生长 相木生火 ── 烧木柴生火 生火生土 ── 地震喷火,生成新土地 土生金 ── 一切金属自土中出上述这些现象受时间的转变而影响,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不同,因而便把阴阳(时间转变)配合到五行来。
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的天文学家已经测定了太岁(木星)的运行,和每年冬至、夏至的确定时间,从而分出四季和纪时的天干地支。
每年农历十一月的冬至节(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开始北移,日渐长,夜渐短,称为一阳生。
每年农历六月的夏至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开始南移,日渐短,夜渐长,称为一阴生。
把一年时间分作两份,冬至开始至夏至之前为阳,夏至开始至冬至之前为阴;这是阴阳划分之始,一年如此,一日之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午前为阳,子前为阴(见周易十二辟卦)。
时间上阴阳相对,推而广之,物质亦是阴阳相对,而物质是五行生克所成,故阴阳与五行乃成为一体。
阴阳五行既是自然的构成元素,而道家以研究自然为目的,于是把五行阴阳支配在一切物质上;兹先言人体的五行 ── 阴阳家以为「人」是自然界中的精英结合而生,故人实即自然的具体,例如:「人有毛发,自然有草木;人有双目,自然有日月;呼吸为风,挥泪成雨;骨为山,血脉为河流等,谓之天人合一,汉初诸儒盛宗之。」
道教采其说,合阴阳儒术以为炼丹炼气的根据,当时中医皆先习儒术,旁及阴阳五行,而研究阴阳五行之学以道教为最精,故中医学说亦以阴阳五行为主,著书立说皆道教言,于是学中医者皆知:五脏属阳,肝属木,肾属水,肺属金,心属火,脾属土。

六腑属阴,肝以胆为腑,肾以膀胱为腑,肺以大肠为腑,心以小肠为腑,脾以胃为腑,腑脏相连,有病互相影响。六腑中有三焦一腑,将人身分为上、中、下三段,不属五脏。
依五行相克之说:
肝(木)克脾(土) 肾(水)克心(火) 肺(金)克肝(木) 心(火)克肺(金) 肾(水)克心(火)。中医即以上述理论去治病,例如胃痛由于肝强,以木克土(脾胃属土),故治胃痛多用平肝之药,而不多用止痛之药。
道教炼气、炼丹,讲求心肾相交,谓之水火既济,亦谓之坎离相交。自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八卦,加入阴阳五行之说,于是阴阳、五行、八卦成一综合体,为道教主体之学,八卦中间的太极,内分阴阳,外围八卦,按八方排列:
坎(、水)北方;离(、火)南方; 震(、雷)东方;兑(、泽)西方; 巽(、风)东南;干(、天)西北; 坤(、地)西南;艮(、山)东北。堪舆家以八卦八方配合二十八宿,廿四节气,六十四卦(八卦重叠)等组成罗盘以定吉凶。星相家以五行八卦为根据以定命相。占卜家以五行八卦为根据以判未来。各家皆以道教学说为依据而成书。
道教供奉多神,广受大众崇拜,通书所载,中医所说,尽是阴阳五行八卦之理,深入民间,百姓日用而不知;「心火」盛则失眠,「肾水」不足则神弱,老中青年,皆能宣之于口,而不知皆出于道教之中,道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深愿世人注意及此。
↑书称「洪范九畴」↑书称初一曰「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