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抗日历史 增城历史
增城历史
有关增城市的历史典故
增城市,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是广东省设置较早的县之一,建县至今已有 1800 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三,四千年,这里已有人类居住。西汉时期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建制相应扩大,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划番禺、博罗两县部分地区建立增城县。
当时南海郡辖下只有六个县,因增多一县,故名“增城”。据唐《元和郡县志》云:“昆仓山上有阗风、增城,盖取美名也。”
增城有美好地方之意。 1993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全市总面积 1615平方公里,人口80万。另有华侨港澳同胞 27 万余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现辖有荔城、增江、新塘、石滩、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楼等9 个镇(街),市政府驻地荔城。历史沿革距今4000多年前,在增城县境内金兰寺村有新石器时代居民点。
据《禹供》记载,上古时全国分为九州,增城地区属扬州。春秋时,增城属百越地。
战国时,增城境内称杨越地。秦始皇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
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
自乾隆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后汉书·郡国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候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
《宋书·州郡志》亦只言:‘增城令,前汉无,后汉有’。与《文献通考》同。
旧志俱言县始建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根据“前汉无,后汉有”,《后汉书·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104),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参与研讨的历史、地理学专家认为: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
晋及南朝宋、齐时,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县。
梁、陈两朝移东宫郡置于增城。隋开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
仁寿元年(601)广州改为番州,增城属番州。大业三年(607)改番州为南海郡,隶扬州。
增城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增城属广州。
天宝元年(742)广州复改为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南海郡复改为广州,增城属广州。
南汉时,广州改称兴王府,增城属之。北宋开宝四年(971)平南汉,恢复广州,增城属广州。
开宝五年东莞县并入增城县,次年回复东莞县建制(见《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南宋祥兴元年(1278)广州改称翔龙府,增城属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增城属广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增城属广州府。
清代增城仍属广州府。民国元年(1912)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增城属东江专区,1954年划入粤中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1993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文化、名人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
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
邑人中,北宋进士古成之著有诗集传世。南宋进士、军事家、政治家崔与之以诗词著名,有“粤词之祖”的称誉,著有《菊坡全集》。
宋代进士陈大震于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残本为广东现存最早的志书。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李肖龙,在百花林石壁题诗,是迄今唯一发现的宋代诗词真迹。
明代进士湛若水是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家、理学家、诗人,遗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进士胡庭兰,亦以从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
清乾隆进士湛祖贵,著有《红荔山房诗稿》。进士赖际熙,著有《荔坨文集》。
建国后,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增建大批文学设施,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城乡文化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至1993年,全市有文化事业单位11个,工作人员214名;增建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院、电视台、游乐园等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共39335平方米;文艺作者1000多名;创作现代内容的各种文艺作品1. 5万多篇,发行量905.4万册。增城历史名人有崔与之、湛若水、李肖龙、胡庭兰、伍来成等。
崔与之,增城中新镇坑背村人,官拜右丞相,是南宋著名的拔乱治国能臣、政治家、军事家、是岭南第一个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的人,史臣称他“与张九龄齐名异代,诚吾广百世师表也”,是“岭南五杰”之一。现留有凤凰山菊坡亭、崔与之古墓、中新坑背连塘古建筑群、崔太师祠古迹。
湛若水,增城新塘人。官历翰林院修编,国子监祭酒,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湛若水是广东著名学者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白沙的弟子,他提出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体系,在我国学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留有。
有关增城市的历史典故
增城市,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是广东省设置较早的县之一,建县至今已有 1800 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三,四千年,这里已有人类居住。西汉时期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建制相应扩大,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划番禺、博罗两县部分地区建立增城县。
当时南海郡辖下只有六个县,因增多一县,故名“增城”。据唐《元和郡县志》云:“昆仓山上有阗风、增城,盖取美名也。”
增城有美好地方之意。 1993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全市总面积 1615平方公里,人口80万。另有华侨港澳同胞 27 万余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现辖有荔城、增江、新塘、石滩、中新、朱村、派潭、正果、小楼等9 个镇(街),市政府驻地荔城。历史沿革 距今4000多年前,在增城县境内金兰寺村有新石器时代居民点。
据《禹供》记载,上古时全国分为九州,增城地区属扬州。春秋时,增城属百越地。
战国时,增城境内称杨越地。秦始皇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
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
自乾隆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后汉书·郡国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候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
《宋书·州郡志》亦只言:‘增城令,前汉无,后汉有’。与《文献通考》同。
旧志俱言县始建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 根据“前汉无,后汉有”,《后汉书·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104),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参与研讨的历史、地理学专家认为: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
晋及南朝宋、齐时,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代又复并入增城县。
梁、陈两朝移东宫郡置于增城。隋开皇九年(589)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
仁寿元年(601)广州改为番州,增城属番州。大业三年(607)改番州为南海郡,隶扬州。
增城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增城属广州。
天宝元年(742)广州复改为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南海郡复改为广州,增城属广州。
南汉时,广州改称兴王府,增城属之。北宋开宝四年(971)平南汉,恢复广州,增城属广州。
开宝五年东莞县并入增城县,次年回复东莞县建制(见《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南宋祥兴元年(1278)广州改称翔龙府,增城属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增城属广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增城属广州府。
清代增城仍属广州府。民国元年(1912)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增城属东江专区,1954年划入粤中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1993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文化、名人 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
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
邑人中,北宋进士古成之著有诗集传世。南宋进士、军事家、政治家崔与之以诗词著名,有“粤词之祖”的称誉,著有《菊坡全集》。
宋代进士陈大震于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残本为广东现存最早的志书。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李肖龙,在百花林石壁题诗,是迄今唯一发现的宋代诗词真迹。
明代进士湛若水是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家、理学家、诗人,遗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进士胡庭兰,亦以从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
清乾隆进士湛祖贵,著有《红荔山房诗稿》。进士赖际熙,著有《荔坨文集》。
建国后,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增建大批文学设施,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城乡文化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至1993年,全市有文化事业单位11个,工作人员214名;增建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院、电视台、游乐园等公共设施建筑面积共39335平方米;文艺作者1000多名;创作现代内容的各种文艺作品1. 5万多篇,发行量905.4万册。增城历史名人有崔与之、湛若水、李肖龙、胡庭兰、伍来成等。
崔与之,增城中新镇坑背村人,官拜右丞相,是南宋著名的拔乱治国能臣、政治家、军事家、是岭南第一个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的人,史臣称他“与张九龄齐名异代,诚吾广百世师表也”,是“岭南五杰”之一。现留有凤凰山菊坡亭、崔与之古墓、中新坑背连塘古建筑群、崔太师祠古迹。
湛若水,增城新塘人。官历翰林院修编,国子监祭酒,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湛若水是广东著名学者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白沙的弟子,他提出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体系,在我国学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留有湛若水、。
增城历史故事
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其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根据流传及众多典籍记载,何仙姑是广东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生于唐代开耀二年(682年),原名何秀姑,其父何泰,母亲吉氏, 以制售豆腐为生。秀姑诞生时紫云绕室,白光闪耀。她自幼喜读诗书,手不释卷,过目不忘。她勤劳秉孝,十三、四岁便帮父母磨豆腐、操持家务,更兼知礼重德,深得村民邻里赞誉。十五那年,秀姑夜梦一白须老人告知,村前云母溪对面有云母片,用它磨成粉末拌水吃,可长生不老,能在空中飞行。秀姑照此吃后,渐觉身轻能飞。她心中喜悦,常飞到罗浮山去采果奉母,在罗浮山拜仙长麻姑为师。
秀姑飞天之事传奏至朝庭,武则天欲求长生不老药,下旨接秀姑进宫传法。圣旨一到,数十官差抬着大轿上门接人。何泰只得一女,死命拉住女儿不放。官差强抢,何泰被推倒,头撞井沿鲜血直流,吉氏扶夫大哭,这时秀姑对母高呼“娘亲保重”,只见一道白光平地而起,官差惊散,秀姑飞升成仙,从此秀姑被称为仙姑。
在增城、龙门、博罗,有众多有关何仙姑的传说和古迹,可以说,千百年来何仙姑已融入到增龙博人民的生活,成为增龙博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主要的古迹及相关传说有:
1.挂绿荔枝的传说。荔枝是果中之王,挂绿又是王中之王,曾拍卖出一颗55.5万元的天价。挂绿只有一棵,不像其他荔枝可以大量扩种,自康熙年间定为贡品以来,几百年才种出第二代72棵,且品质相差甚远。增城人认为挂绿是神圣之物,挂绿荔枝最大的特征是壳有一条绿线,是何仙姑去蓬莱“八仙过海”前为父母织绣花鞋,无意间留下的绿丝带化成。
种种迹象表明,何仙姑的故事起源于增城,增城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何仙姑与挂绿”的美丽传说,为增城乃至全国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价值非凡。
2.何仙姑家庙。建于明代,清咸丰八年重修,是供奉何仙姑的主要场所,整个珠江三角洲的人都来拜祭。庙内一口古井据说是何家当年做豆腐用的,八角形麻石井沿上刻着“仙源涓涓,饮者万年”,水质清甜,沁人心脾。庙顶瓦背上长了一株仙桃,无人浇水却枝繁叶茂,连年结果,人们称之为“仙桃”。此外,在明末清初掀起祭仙姑之风,在县内还建了派潭仙姑庙,仙村仙佛庙,何沙头村仙姑庙,沙垅仙姑庙,正果何屋仙姑庙等近十间。龙门永汉亦有何仙姑庙。
3.白水寨瀑布。因远看形似一翩翩起舞的古装美人,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何仙姑的化身,称之为“白水仙瀑”。瀑布源流上游有七座山头,形似七个熟睡的的老人,传说是七仙在此等何仙姑一起去东海蓬莱,等得太久竟睡着了,变成了七座山头,故名七仙墩,现名七仙湖。在博罗罗浮山黍珠庵断墙原留有何仙姑形容白水仙瀑的诗“白尺水帘飞白虹,笙箫松柏语天风”。
4.盘龙古藤。离何仙姑家庙300米有一片奇特的千年古藤,古藤像巨蛇一样缠着一棵老榕树。传说是仙姑与铁拐李在此斗法,仙姑的腰带缠住了铁拐李的拐杖,现藤青树枯,以柔克刚。
希望楼主采纳
求十个曾经在增城生活的历史人物
增城市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化。
历史上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丰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经增城时,曾写有《宿增江口示侄孙湘》两首诗,流传至今。
邑人中,北宋进士古成之著有诗集传世。南宋进士、军事家、政治家崔与之以诗词著名,有“粤词之祖”的称誉,著有《菊坡全集》。
宋代进士陈大震于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残本为广东现存最早的志书。度宗咸淳七年(1271)进士李肖龙,在百花林石壁题诗,是迄今唯一发现的宋代诗词真迹。
明代进士湛若水是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家、理学家、诗人,遗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进士胡庭兰,亦以从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
清乾隆进士湛祖贵,著有《红荔山房诗稿》。进士赖际熙,著有《荔坨文集》。
为什么“增城挂绿”荔枝历来被朝廷列为贡品
号称“荔枝三杰”之冠的“增城挂绿”历来被朝廷列为贡品。
它外壳红中带绿,四分微绿六分红,每个蒸枝都环绕有一圈绿线,“挂绿” 一名因此而得。增城挂绿果实扁圆,不太大,通常0。
5公斤有23个左右,果蒂带有一绿豆般的小果粒;蒂两侧果肩隆起,带小果粒侧稍高,谓之龙头,另一边谓之凤尾。 果肉洁白晶莹,清甜爽口,挂齿留香,风味独特,特别之处是凝脂而不溢浆,用纸包裹,隔夜纸张仍干爽如故。
增城挂绿是荔枝中的珍稀品种,被称为“荔枝之王”。清诗人李凤修咏道:“南州荔枝无处无,增城挂绿贵如珠。
兼金 欲购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盘盂。”足见其珍贵程度。
据记载,增城挂绿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据清乾隆年间(公元 1736—1795年)县志记载原产于增城新塘四望岗,后至嘉庆年间(公元 1796—1820年)因官吏勒扰,百姓不堪负重而砍光挂绿荔枝,万幸只存县 城西郊西园寺(现荔城挂绿广场)一棵至今。 这棵近400年树龄的“西园 挂绿”弥为珍贵,被称为增城挂绿老祖宗,目前经人工科学栽培,已成功 培育了好几代挂绿子孙树种,共100多株,在增城几个乡种植。
2001年,在挂绿广场举行的挂绿珍果拍卖会上,一颗“西园挂绿”荔枝拍出了5万元的高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增城的发展史
距今4000多年前,在增城县境内金兰寺村有新石器时代居民点。
据《禹供》记载,上古时全国分为九州,增城地区属扬州。 春秋时,增城属百越地。
战国时,增城境内称杨越地。 秦始皇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
前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后汉始设增城县。据明清两代《增城县志》载:“后汉建安六年(201),析番禺地置增城县”。
自乾隆起,多部县志按语均说:“《后汉书·郡国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比领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候国千一百八十’,并不言建安立县之事。
《宋书·州郡志》亦只言:‘增城令,前汉无,后汉有’。与《文献通考》同。
旧志俱言县始建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 根据“前汉无,后汉有”,《后汉书·郡国志》户口断限于永和五年(104),当时南海郡辖七县已有增城县在内,参与研讨的历史、地理学专家认为:增城建县最迟为后汉永和五年。
增城建于什么时候
增城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部,又称穗东,地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内,是广州、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群和广深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增城依托广州,毗邻港澳,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界从化,西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科学城,是全国闻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增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1993年撤县设市,现辖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市政府驻守荔城街,全市总面积1616.4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1.8万,外来人口50多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