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之墓原型 《萤火虫之墓》反映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萤火虫之墓》反映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不少人称赞《萤火虫之墓》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片,但是我要指出,它虽然有着催人泪下的剧情,但我们仍不能忽视其剧情背后扭曲着的意识形态。
《萤火虫之墓》的世界观以一言蔽之----它是因为战败才反战的。
有
一个普遍的看法是“战争中人民永远是受害者,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那些发动战争的少数人”,这句话误导了很多人,“发动战争的少数人”根本就不存在,战争本质
上是人民和政府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人民给了政府权利,拥护政府的行为,起到了为政府推波助澜的作用,统治者的决策就是给这一条巨大链条扣上最后一环,之
后的结果,是要由人民和政府共同承担责任的。
正如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中戈培尔说的:“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不同情他们。
我们没有强迫德国人,是他们
给了我们统治的权力,现在他们要为此付出代价。
”在德国在这部电影里并没有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纳粹身上,更深刻地批判了在意识形态上盲从大环境、拥护纳粹
的德国人民。
德国人反思自身过错的彻底性非常值得我们尊敬。
反观《萤火虫之墓》,诚田在萤火虫的荧光中看到军舰与父亲时,是一派灯火通
明,光辉灿烂的景象,父亲站在甲板上显得十分高大,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甚至学起父亲的样子比划着拿枪的动作,不难想象,父亲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是完美无
缺的,是他的榜样和梦想,他对父亲的行为是大力支持的,他希望父亲能够战胜敌人,这一想法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在他得知父亲死讯之后也没有彻底地反思以
前的想法,直至片尾高烟勋也没有深入探究导致这种结局的民族自身根本原因,而只是一味渲染、强化战争这一个方面所造成的凄惨程度以博取观众的泪水。
有
人忍不住要说:“这部电影的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在人性上的共鸣,不能从政治的层面来看。
”但是我要反驳,既然这部电影并没有架空、隐去真实历史,我们就不能
让我们的同情心把我们的视线遮蔽,尽管底下的根本原因是冷冰冰的,但我们不能对它视而不见。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人们的利害关系越错综复杂,相互忌恨的
心理便越增长。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的理性都给自己指定一些准则,而这些准则与公共理性对社会全体所指定的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在他人的不幸中追求自己
的利益”人之间是这样,那么当时处于二战中的国家之间就更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幸福要建立在他国的痛苦之上。
那么,作为反思二战的反战片,怎能忽略这一个政
治本质因素而空谈战争本身呢?
又有人说,诚田之所以没有反思自身,是军国主义思想环境导致的,并不是他自身的错误。
我想说,客观条件固然
不能忽略,但是否接受条件的影响,则是由人自己决定。

很多人认为自己犯了什么错,是受了外在条件或过去状况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至少他们任由这些客观因素
发挥作用,而不想办法主动改变或制止,所以他们仍然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在这一点上,德国人认识的很透彻,他们明白自己的苦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己选择失
误所承担的责任,而日本人却试图隐去自己的责任,或者说,他们把全部的责任推给外在条件。
我们大都看过鲁迅的《祥林嫂》、《孔乙己》,这
些人的命运并不全是社会所造成的,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原因,所以鲁迅才会对他们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我们对《萤火虫之墓》也应是同样的态度,我
们为这两个孩子的命运感到悲哀,同时又对他们始终没有反思自身责任、没有摒弃军国主义思想而感到愤怒。
有人会说我小题大做,无非是个电影
嘛,只要能打动人心就是个好电影。
这是很危险的想法,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远大于真刀实枪的战争,文化入侵往往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扭曲我们的价值观与判断
力。
当然,日本的文化也并非完全不可取,只是我们必须时刻擦亮眼睛,看清楚哪些是樱花,哪些是隐藏在樱花后面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