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水的诗 我国历史上最擅长写山水诗的诗人
我国历史上最擅长写山水诗的诗人
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山水诗派的创作及其艺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质。
清代著名诗论家王士祯(渔洋)论诗“独以神韵为宗”(《清史稿》卷266),标举“神韵”,作为其诗论体系的核心范畴。
无论是否明确地使用这个概念,渔洋处处是以“神韵天然”作为评诗的价值尺度的。
以他的“神韵”说来衡量诗史,最为符合渔洋审美理想的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唐代山水诗派的创作风格。
在渔洋诗论中,对王维、孟浩然、常建等人创作,是非常推崇的。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王士祯的“神韵”说与禅学有十分深刻的联系。
从渔洋的诗论中可以看出,渔洋以禅论诗,并非是在一般的比喻层次上,而是将禅的特征内化到“神韵说”的美学内涵中去。
在这点上,王渔洋比严沧浪的“以禅喻诗”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王士祯在论及山水诗派诸家创作时,常常以“入禅”的独特情境来形容诗的妙谛。
如他说:“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
”(《香祖笔记》)这里侧重指出王维、裴迪等人的五言绝句与禅悟相关的“得意忘言之妙”。
又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字字入禅。
他如‘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常建‘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刘眘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
”(《蚕尾续文》)论旨与前语相近,都是推崇一种超越语言局限的浑化境界。
渔洋还论山水诗派诸人差别说:“会戏论唐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刘眘虚、韦应物祖师语,柳宗元声闻辟支语。
”(《居易录》)都以佛事喻之,而论其他诗人“杜甫圣语,陈子昂真灵语,张九龄典午名士语,岑参剑仙语,韩愈英雄语,李贺才鬼语,卢仝巫觋语,李商隐、韩偓儿女语”等等,都不涉佛教。
实际上是透露出王孟一派诗人与佛禅的内在渊源。
王士祯以“入禅”论王孟一派诗人,并且以之为“神韵”在创作上的典范,并非主观虚拟,并非凭空比附,而是从这派诗人的身世与创作中总结出来的。
也就是说,以王孟为代表的唐代山水诗派,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艺术风貌上,都与佛禅有客观的渊源关系。
揭示其间的内在因缘,对我们了解这派诗人的艺术传统,确实是有一定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