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决战鄱阳湖 鄱阳湖决战为什么被称为元末最惨烈的战争,看死难者名录就知道了
鄱阳湖决战为什么被称为元末最惨烈的战争,看死难者名录就知道了
元至正二十三年 ( 1363 年 ) 夏四月壬日,围攻洪都85日的陈友谅,接到了探马来报,说朱元璋引着20万大军,前来洪都救援。
唯恐腹背受敌的陈友谅,带着他60万大军东出鄱阳湖,在湖面上摆好了阵势,准备凭借己方大船,碾压朱元璋东拼西凑的水军。
友谅兵号六十万,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
这一规模恢宏的关键之战,史称为 " 鄱阳湖大战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水军作战,交战的结果为朱元璋的称帝建国,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战争打响后,朱元璋分出十一队战船抵御陈友谅的巨船,徐达阻击对方前锋,俞通海用火炮阻击敌船,虽然击毁了对方数十舟船,但杀伤也只是略为相当而已。
这样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朱元璋的败局是已然注定,相当的不利。更为恐怖的是,陈友谅的骁将张定边居然趁着战争胶着的时候,乘着战船,冲着朱元璋的坐船,紧咬袭击,颇有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意味。
张定边,号称元末第一猛将,他如此行为,却并非莽撞。相反,这一行为出自于他对战争局势的判断。
朱元璋部队人数不占优势,战船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做到与己方互有损伤,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只有充分发挥己方巨船的优势,打蛇七寸,才能迅速的结束这场战争。
所以,张定边便直犯中军,一方面是出于战争考量,另一方面是艺高人胆大,对自己也对陈友谅为决战而准备的大船有信心。
友谅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楼船数百艘,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
朱元璋的坐船发现张定边的大船来犯时,便转舵后退,最终胶于沙,不得退。
眼看形势危机,程国胜与韩成、陈兆先驾轻舸左右阻击来救,常遇春随后驰援,从旁发冷箭射中张定边,俞通海带大队船只随后赶到。舟骤进,湖水涌涨朱元璋坐船,乃得脱。
身负重伤的张定边眼看无法成功斩杀朱元璋,且援军已到,无奈只得下令后撤。
这时廖永忠乘飞舸追且射,张定边被百余矢,汉卒多有死伤。
而救驾的常遇春坐船复胶于浅;俞通海所乘的舟,被敌巨舰所压,士兵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廖永忠一人命大得免未死;程国胜带人绕出敌舰后,援绝,力战而死。
之后,陈友谅悉出巨舰为战,朱元璋诸将因舟小,仰攻不利,都有怖色,不敢上前,士气低迷。朱元璋亲自督战,连斩退缩者十余人,方令士兵殊为死战。
此战中,曾为陈友谅旧部的丁普郎,带兵出阵,自辰至午,身被十余创,犹自奋战。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状,被陈友谅的士兵惊以为神。

而另外一个陈友谅旧部张志雄,在此战中也是异常奋勇,轻舟突入,却因舟樯折,无法回撤,被敌攒刺,自知不能得脱,自刎而死。
最终,朱元璋采用郭英的计策,令廖永忠等以七只小舟,置满火药,采用火攻,焚烧敌船数百,重创敌军,使得陈友谅不复敢战。
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实火药芦苇中,纵火焚友谅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友谅兵大乱,诸将鼓噪乘之,斩首二千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友谅气夺。
最终,此战朱元璋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场胜利,朱元璋也是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他阵营中有三十六位将军,埋骨于康郎山,再也不能随他征战四方了。
元帅余昶、右元帅陈弼、徐公辅皆以其日战没。左副指挥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战没。副元帅昌文贵、左元帅李信、王胜、刘义死。 同知元帅李志高、副使王咬住亦战死。其他偏裨死事者,千户姜润、王凤显、石明、王德、朱鼎、王清、常德胜、袁华、陈冲、王喜仙、汪泽、丁宇、史德胜、裴轸、王理、王仁,镇抚常惟德、郑兴、逯德山、罗世荣、曹信。
朱元璋登基后,为表彰此战中的遇难将士,朱元璋为他们进行了追赠,并泥塑肖像,在康郎山立祀忠臣庙,令有司岁岁至此祭奠。
康郎山立祀了朱元璋追赠爵位的公一人、侯十二人、伯二人、子十五人、男六人,总计三十六人。
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前文中所述的,为救驾而死的程国胜。这个人是徽人,投诚朱元璋前是义兵元帅,曾经打败过杨完者。累功封为万户,奉命协助朱文正守卫南昌。在与牛海龙夜劫友谅营时,失败被围,牛海龙身中流矢而死,南昌城中因未程国胜逃回,以为他也已死,遂写入死难者名录。
程国胜因泅水得脱,后辗转逃回金陵。后随朱元璋救援洪都,因此得以再次出战鄱阳湖,完成上面的救驾。故而程国胜在豫章、康山两庙中,俱得预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