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太平天国人物 太平天国善终的有哪些,太平天国唯一善终将帅是哪位

火烧 2022-08-18 01:14:51 1051
太平天国善终的有哪些,太平天国唯一善终将帅是哪位 太平天国唯一善终将帅是哪位太平天国唯一善终将帅是韦俊,原名韦志俊。韦志俊,太平天国重要将领,广西桂平人,早年随哥哥韦昌辉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定都

太平天国善终的有哪些,太平天国唯一善终将帅是哪位  

太平天国唯一善终将帅是哪位

太平天国唯一善终将帅是韦俊,原名韦志俊。

韦志俊,太平天国重要将领,广西桂平人,早年随哥哥韦昌辉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定都后,韦志俊先后曾经跟随秦日纲,石达开西征。参加过武昌、 岳州、田家镇等战役,战功显著。天京变乱后,被封为右军主将转战于安徽、江西一带,后投靠清廷。

北王韦昌辉在天京(今南京)被诛后,他因其兄被杀,武昌城内又粮尽,于12月开城门率部出走。1858年,投降清军,被封为参将,驻守安徽池州。成为太平天国少有投降未死的降将。

扩展资料

太平天国人物 太平天国善终的有哪些,太平天国唯一善终将帅是哪位

太平天国韦俊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著名的将领,他最广为人知的一件事儿就是半路叛逃了原有的组织,投靠清朝廷,太平天国韦俊是广西桂林人,和洪秀全是老乡,他也是韦昌辉的弟弟,曾经参加过金田起义,太平天国韦俊是太平天国战斗历史上第一个投降的中高级将领,他的投降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很大的打击。

太平天国韦俊从1852到1853年参与了攻克武汉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和哥哥韦昌辉相互配合,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洪秀全前期对于韦俊非常赏识,不过1855年之后太平军兵分三路相继进入湖北地带,这时候太平天国韦俊就开始有了反叛的意向。

1856年3月的时候清政府李鸿章对于武昌实施久困之策,这时候在武昌城内的主要守城将领就是韦俊,曾国藩采取了闭门不出的战略,命令手下不得骚扰生事,但是切断了进入湖北的粮道,使得武昌城内的守军没有粮食也没有物资装备。后来北王韦昌辉在天京被诛杀,太平天国内讧彻底爆发。

太平天国韦俊接到消息后非常愤怒,他因为亲哥哥被杀死,而武昌城内又弹尽粮绝,所以公元1856年的12月大开城门率部出走,1858年通过李鸿章的介绍投降清军,被清政府封为参将,驻守安徽池州,成为了太平天国的罪人,也成为了清政府一员大将,晚年时候韦俊又隐居于安徽芜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韦俊

太平天国的开国六王最后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有人得以善终吗?

太平天国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令人无法忘却的一段历史,其中,人们颇为关心的就是太平天国开国六王,他们最后的结局都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一个善终,但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他们开国六王几乎没有一个是有一个很好的结局的。

首先,太平天国六王分别是: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其中,可能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天王洪秀全了,其实说起天王洪秀全,他其实并不属于六王,因为他自身并不想与这个六王平起平坐,他是太平天国的皇帝,1851年,他开始称王,定都天京,崇号万岁,但是他的后期可以说是荒淫无道,十几年除了去探望一次东王之外,就直接一直在后宫,不理朝政,原形毕露之后,最终于1864年,天津被攻破前病故。 其次就是东王杨秀清了东王杨秀清是1851年称王永安六王之一,重好九千岁,但是,他最终死于1856年天津事变韦昌辉带兵夜袭东王府将其杀死。西王萧朝贵1851年称王,永安六王之一,崇号八千岁在天津被清军攻下之后,突围中战死。其次就是南王冯云山,1851年成王,永安六王之一,重号七千岁,在湘江渡口遭遇清军伏击最终被杀。北王韦昌辉1851年称王,永安六王之一重好六千岁岁,最终也死在了天京事变。翼王石达开1851年成王,永安六王之一崇号五千岁,在1863年兵败大渡河后被清军俘虏,最终死在清军手里。 所以我们发现,太平天国开国六王他们都没有一个善终,最终都是以惨淡的结局收尾。

有哪些清朝官员投降了太平天国

在历史上极少有清朝官员投降太平军,大多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以死殉国也不投降,庐州知府胡元炜就是一个例外。

1854年1月14日,胡元炜打开城门,太平军长驱直入,夺取庐州城(今安徽合肥)。安徽巡抚江忠源自尽,布政使刘裕珍、池州知府陈源兖、同知邹汉勋、胡子雝等人一同战死,胡元炜投降。 胡元炜后跟随太平军进攻安庆并长期留在安庆城中,清军攻克安庆后,胡元炜以叛国罪被斩首。

太平天国为什么灭亡了?哪一年灭亡的?一共存在了多长时间?

太平天国1864年灭亡,从1851年起至1864年共计14年。

失败原因:

一、太平军在永安建制时候,没有建立一个建国的有效纲领。相反的只是大肆封王,似乎已成了每个人光宗耀祖的时刻,殊不知这才是太平天国的刚开始,离成功还很远呢,开心太早了吧!而太平天国在南京定都之后,这些以洪秀全为主的领导人们更是纵情声色、骄奢淫逸。整个太平天国只知道破坏,不知道建设。

二、还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平天国内部的争权夺利情况很严重。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两人争权夺利,结果搞的是同归于尽,都没有善终。翼王石达开一气之下出走,导致太平天国损失了一元大将。而萧朝贵和冯云山早就死了……从金田起义的这些干将,死的死、走的走,太平天国已无人可用。

三、太平军没有坚守住武汉。武汉是中国的心脏地区,一旦控制住武汉,向南就可以控制广东、湖南;向北可以直达中原,直取京畿;向东可以直取江苏和安徽。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得到武汉,基本上事儿就成功一半了!辛亥革命就是从武汉开始的啊,所以才能席卷全国。太平天国大多是读书不多的莽夫,具有这种战略眼光的人很少,失掉武汉太可惜!

四、当太平天国占领南京之后,应该南下直取苏州、杭州,然后再取得上海。上海这个地方非常重要,这里是中外接触的重要口岸,也是全国的商业中心。如果能够取得上海,基本上在国际上就获得了发言权了。可是太平军竟然不图上海,反而北伐,以至于兵力不能集中使用。太平天国后期是占领了苏杭,并且也是想图谋上海的,可是已错过了最佳的时机。那时候洋人已经不再观望,决定开始站队在清政府这一边了。甚至洋人们还组织了洋枪队帮助清军攻打太平军。

五、太平天国领导人自身也有很多局限性。他们对本国的文化实际上了解很少的,对于外来的文化也并没有很深的领略。太平天国终究难成气候,虽然可能有颠覆清政府的能力,但是他们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社会固有的道德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可能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吧!

六、除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原因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崛起,湘军淮军都是非常有战斗力的私人武装部队,远远超过清军的战斗力。

历史中有哪些功高盖主却能善终的人,他们是如何保住脑袋的?

很多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就加强中央集权,把很多大将的兵权收回。又因为担心有能力的大将不服,所以为了杜绝后患,不惜将曾经幸幸苦苦陪自己打下江山的大将杀害。毕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只要自己的江山能够坐稳了,也不在乎那些大将了。像兵仙韩信,就被吕后吊起来杀死了。但也有些大将智慧过人,躲过了君王的杀心。

1.秦国名将王翦

王翦与白起、李牧、廉颇并成为战国四大名将。我们都知道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但其中有三个国家就是被王翦灭了的!虎父无犬子,王翦的儿子王贲灭了两个国家!所以王氏一家就灭了5个国家。足以见王翦的功勋有多大,如此厉害的人,怕是嬴政也害怕。但好在王翦在功成名就以后提出告老还乡,把兵权都交了出来。父子二人得以善始善终,安度晚年。

2.大清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我们都很熟悉,他是清朝的大臣,一手建立了湘军,扫平了太平天国的残余势力。可以说曾国藩也是为大清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人物。后来有很多人多次劝曾国藩起兵谋反,因为当时的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已经颇具气候,足以对抗清军。然而曾国藩并没有利欲熏心,而是一一回绝了。也因为曾国藩对大清忠心耿耿,所以善始善终,最后死于疾病。

很多大臣之所以没有善始善终,就是因为自己贪恋权力。皇帝怎能允许你手握重兵,对他构成威胁呢?

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谁??

天王洪秀全(1814~1864)

东王杨秀清(1821~1856) 西王肖朝贵 南王冯云山(1822—1852) 北王韦昌辉(1823~1856)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814~1864) 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他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八年,因掌握军政实权的东王杨秀清“威权逼己”,遂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韦昌辉率军返京诛杨。韦又扩大事态,滥杀无辜。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韦,以翼王石达开主政。 次年,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度过难关。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之议,固守天京。三年四月病卒。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及《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1821~1856) 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广平桂平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入拜上帝会。二十七年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外出未归,他假托代天父传言,主持拜上帝会事务。后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四子。金田起义后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封东王,称九千岁,掌握军政,节制诸王。他是起义军前期的实际指挥者,曾指挥太平军成功地突围永安,攻克武昌、汉口、汉阳等重镇。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他又筹划、组织了太平军第一次西征和北伐诸战役,并以其名义与英国公使通信,宣布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他战功显赫,位高权重。因居功骄横与天王洪秀全矛盾加剧。咸丰六年(1856),在太平军连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后,他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一说未逼封)。洪秀全遂下密诏(一说无密诏)令领兵在外的韦昌辉、石达开等返天京除杨。韦昌辉率部抵天京后,突袭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全家。而后又有意扩大事态,诛戮杨秀清部属二万余人,逼走石达开,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史称天京事变。事后不久,洪秀全在诛杀韦昌辉以后,追念杨秀清前功,将其死日定为“东王升天节”以志怀念。 太平天国西王肖朝贵 肖朝贵,生于清嘉庆末年,壮族,武宣县河马乡下武兰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加入由冯云山组织的紫荆山拜上帝会。后到壮、汉、瑶各族人民中去宣传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好处,串连发动各族群众人会。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紫荆山拜上帝会从秘密活动转入公开斗争,提出“同衣同食”、“把天堂搬到人问”口号,英勇地向封建统治挑战。地方官吏和土豪劣绅十分仇视和恐惧。土豪王作新勾结桂平县官府逮捕冯云山、逼走洪秀全后,扬言“杀绝拜上帝佬”。拜上帝会一时群龙无首,肖朝贵和杨秀清挺身而出,组织民众增强团结,安定人心。并发动烧炭工人捐集了几百串钱,疏通官府营救冯云山出狱。 金田起义前夕,肖朝贵回武宣家乡招集会众,并动员同族兄弟参加起义。他断然自毁庐舍,表示破斧沉舟,义无反顾的反清革命决心。在肖朝贵的带动下,群众踊跃参加团营。 1851年(清咸丰元年)1月11日,爆发了金田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肖朝贵是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3月18日,他在武宣东乡代天兄传言,针对当时军事给养困难和太平军内部有动摇、开小差的情况,教育太平军广大将士恪守天条命令,和睦团结,互相帮助。扎营不得入村搜索财物,打仗不得临阵退缩,缴获银元不得私分,特别强调要同心同力打江山。在武宣东乡的会战中,太平军大败清军,取得了金田起义以来最大的胜利。肖朝贵在协助洪秀全动员、鼓舞和指挥太平军英勇杀敌中,起了重要的作用。3月23日,洪秀全在东乡登极称天王,封五军主将,肖朝贵为右弼正军师、前军主将,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而居第三位。从此,肖朝贵担负着率领太平军主力部队的重任,转战千里,功勋卓著。 1851年7月,太平军撤离武宣、象州,回师紫荆、金田。清军纠集3万兵力,分两路南北夹击太平军,太平军被包围在金田、莫村的狭小地区内,形势危急,少数人叛变。7月13日,肖朝贵在莫村配合杨秀清又一次代天兄传言,严厉斥责一些人“各为私,不公心,不忠心”。激励将士团结,忠于革命,鼓舞士气,反对叛逃。由于太平天国军民的努力,度过了难关,转危为安。 9月中旬,太平军突围到平南县的思旺圩。15日,清广西提督向荣绕道人平南的官村,扎营数十座,企图拦截太平军的去路。肖朝贵率领的前军和冯云山率领的后军密切配合,乘向荣立足未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其发起突然袭击。向荣措手不及,阵脚大乱,几乎全军覆没,将领毙命一二十人,大批粮草军械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平南官村大捷,为太平军胜利进军扫清道路。9月25日,肖朝贵指挥罗大纲率领前锋,以声东击西的战术,一举攻下永安州(今蒙山县城)。 太平军在永安半年中,进行休整和加强农民政权建设,肖朝贵驻扎州城西面二里的寇岭炮台上,指挥太平军的主力部队在西线战场上多次打败清军的军事“围剿”。同年12月17日,天王洪秀全为了表彰“同打江山”的功臣,加封肖朝贵为西王、八千岁。 1852年(清咸丰二年)4月5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肖朝贵督率太平军几千人担负着反击清军追袭的重任。4月7日,清广州副都统乌兰泰率大军尾随追来。肖朝贵和南王冯云山奉命反击。4月8日,乌兰泰率清军来犯,太平军居高临下,发动凌厉攻势,歼灭清军四五千人。清将长瑞等四总兵毙命。乌兰泰堕崖受伤,仅以身免。清军在广西的主力基本被打垮。太平军乘胜北上,一路势如破竹。 1852年夏,太平军从桂北全州进入湖南期间,东王杨秀清、西王肖朝贵联名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救世安民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等几篇重要檄文。猛烈抨击清朝的倒行逆施,列举了官僚地主盘剥民脂民膏的罪状。宣告了清朝“妖运告终”,“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来临。动员广大人民大力支援革命,号召清官兵认清形势,弃暗投明,共同反清,“同享太平之乐”。这几篇檄文,旗帜鲜明,气势磅礴,对团结人民、孤立敌人、推动革命的胜利,起了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 肖朝贵统帅前军,出广西、入湖南,“所攻必克”,节节胜利,连克道州、桂阳、安仁、攸县,7月25日攻破醴陵,充实了军需给养。这时,肖朝贵向天王洪秀全献策:长沙清军兵单力薄,如果拨数千精兵,神速攻袭,垂手可得。洪秀全采纳了肖朝贵的建议,即命肖朝贵率军督战。 1852年7月27日,肖朝贵率军直奔长沙,在石马铺一战告捷,大败清军。然后亲率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等几位猛将,领兵在离长沙十里处扎营,准备攻城。长沙守将罗绕典事先得报,不与肖朝贵交锋,只紧闭城门不出,命令城里8000清兵按兵不动。 肖朝贵在胜利面前,骄兵疾进,又远离了太平军的后续部队,孤军深入。结果,由于兵力单薄,不能合围长沙,只好占据城南外的妙高峰、鳌山庙,抢修工事,以作侧面攻城。这时,长沙清兵增至10万之众,清将江忠源率援军赶到,占据城南高地天心阁和蔡公坟两地,夹击太平军。7月28日,肖朝贵在后军不继的不利形势下,拔队攻城。当天上午,双方激战几小时,肖朝贵指挥太平军连破清方营盘多座,乘胜推进七八里,杀死杀伤清方将官数十人、清兵2000多人,缴获火药4000余担,以及大小火炮和军粮无数。但是,太平军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局部的胜利无法扭转整个战局,长沙仍无法攻下。7月29日,肖朝贵亲带卫队临阵指挥。他“勇猛刚强,冲锋第一”,挥刀往来,呼号激烈。正当与敌混战中,他不幸被清军发炮击中,洞穿胸部,血流如注,但他视死如归,在临难时还对太平军将士说:“攻取长沙,有进无退。我今天马革裹尸,上登天堂,也是如愿的。”最后,他壮烈牺牲,时年仅30余岁。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1822—1852) 冯云山(1822—1852)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广东花县人。又名乙龙。自幼习诵经史,博览诸书,但屡试不第,执教村塾。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与洪秀全创建拜上帝会。次年与洪秀全到广西贵县发展会众。同年9月只身入桂平紫荆山区,充当雇工,塾师,在烧炭工人和贫苦农民中宣传拜上帝教,发展会众,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山区农民。烧炭工人3000余人参加,为太平天国运动奠定了组织基础。1847年秋,洪秀全来紫荆山区后,协助洪设立拜上帝会总机关,参与制订“十款天条”和各种仪式。1848年1月,因遭劣绅控告,在桂平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同年10月经营救出狱后,积极协助洪秀全筹划武装起义。1851年金田起义时,任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12月,在永安(今蒙山)封为南王、七千岁。太平天国军制、官制、礼制、历法等均出自其手。1852年6月,进攻全州时中炮受伤,至簑衣渡牺牲。 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1823~1856) 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又名韦正。广西桂平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会。不久成为中坚,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五子。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封北王,称六千岁,地位仅次天王洪秀金、东王杨秀清对杨秀清素怀不满,但表面装作顺从。咸丰六年(1856)督师江西时,洪、杨矛盾爆发,他接到天王密诏(一说无密诏)后率兵3000星夜回天京诛杀杨秀清及其家眷。有意扩大事态,株连杀戮杨部属二万余人,史称天京事变。后欲加害石达开。石达开逃离天京,起兵安徽,要求洪秀全杀韦昌辉“以谢天下”。十月初五,洪秀全下诏讨韦,处死韦昌辉,削其封号,贬为“死孽”。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1831~1863) 太平天国军事统帅之一。广西贵县人。早年加入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共谋举义。金田起义后,被封为左军主将,旋封翼王。在太平军由广西向金陵(今南京)进军途中,任开路先锋,屡建战功。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春,太平天国建都金陵,称天京,石达开留京协助洪秀全、杨秀清处理军政要务。四年,西征军在湖南湘潭为曾国藩的湘军所败,节节后撤,武汉失守,九江危急。他奉命率援军赴湖口,指挥九江、梅家洲守军顽强抗敌,将湘军水师的小船困锁于鄱阳湖内,重创其笨重大船于长江水域,由此西征军扭转战局。六年春,奉命回援天京,协同燕王秦日纲等部,摧毁清军江南大营,共解天京之围。六年秋,天京爆发内讧,石达开奉诏回京辅政,合朝拥戴。七年夏,因受洪秀全疑忌,率10余万众,脱离皖、赣根据地,转战浙、闽,后折入湖南,进图四川,与湘军作战失利,被迫撤入广西。十一年秋,他重振队伍,在川南、黔北转战年余,屡战受挫。同治二年(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1863)夏,进至越厅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南),为大渡河所阻,又遭清军及士兵围困,进退无路,陷于绝境。他冀图“舍命以全三军”,投入清营,后不仅部属惨遭屠杀,自己也在成都遇害。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1837~1862) 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与守将约定内外夹攻,遂大败清军,解镇江围,并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和李秀成等同主军政。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时湘军四路东下,安庆被围,他注重上游,力主先救安庆。秋,太平军计分两路,合取湖北,迫敌回救。他率大军趋北路,于次年二月进抵湖北黄州(今黄冈),因受英国侵略者的阻挠和南路李秀成误期,未能合取武昌,遂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八月,安庆陷落,陈玉成退守庐州,受严责革职。同治元年(1862)春,派部将陈得才等率师去陕西等地招兵,庐州守军兵单并围急。四月,率部突围,走寿州(今安徽寿县),为叛徒苗沛霖诱捕,解送清营。五月初八,在河南延津县就义,年仅26岁。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1823~1864) 太平天国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参加太平军。三年二月克金陵(今南京),称天京,以功保升军帅、监军。次年,调守庐州(今合肥)。六年春,随燕王秦日纲回救镇江,与清军大战于高资、汤头,解镇江之围,旋大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晋升地官正丞相,七年,封合天侯。时当天京事变后,授命为副掌率,与陈玉成同掌兵符,提调军务。八年夏,与陈玉成等共商解京围之策。九月大破清军江北大营。十月,在三河之战中配合陈玉成部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封忠王。曾与干王洪仁共订“围魏救赵”之策,并于十年初亲率大军奔袭杭州,诱敌分兵,然后间道驰还,五路合击,再破江南大营;又乘胜东取苏(州)、常(州),建立苏福省,为太平天国后期战争开辟了新的重要基地。但李秀成此后对天京上游战事重视不足,在二次西征中进兵迟缓,合攻湖北误期,进抵湖北南部后即撤军东下,虽得一浙江而安庆陷落,天京西面失去屏障。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进军上海,未克。集结各路大军(共十三王)回救天京,久战无功而退;又北进江北,半途而返,损折精锐大半,军势大挫。二年,受任真忠军师,主持天京战守。湘军围城日急,他力主“让城别走”,洪秀全固执不从,遂致坐困。三年六月十六,天京城破,他保护幼主突出重围后被俘。写有长篇供词,记述太平天国后期军事甚详,但流露出偷生乞怜情绪,不久被杀害。 翼王石达开(1831~1863) 英王陈玉成(1837~1862) 忠王李秀成(1823~1864)

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清朝是如何处理太平天国战俘的,为何手段如此残忍?

清代前朝就是以屠杀就是得天下,所以说翻开清朝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满眼可见满清十大酷刑,所以说在清朝如果沦为战俘,那么清朝处理这些战俘的手段是极其残忍的,满清10大酷刑更是不在话下。

清朝经常有着数多的农民起义者,而这些农民起义者一旦失败,被清朝官员所抓住,那么面临他们的就是凌迟处死这样的酷刑,就像太平天国的战俘,他们大多也遭受了凌迟的酷刑,太平天国的青年领袖李秀成,捻军首领张洛行都遭到了凌迟之刑。

清朝的凌迟从来都不是一种使人善终的手段,行刑的刽子手们往往刀法甚好,他们会用最多的刀数,在人身上划开口子割肉,他们可以控制好每次下刀的厚度,以免使人失血过多,而过早的死亡,让人充分的体会到那种肉被割下的痛苦之感。

清朝刽子手对太平天国领袖曾仕和行刑时,第一刀就让他忍受不住,而石达开在接受刑法之时,被割1000多刀始终都默默无声,石达开的凛然正气使当时行刑的刽子手们十分震惊。除了凌迟这样的方法,对于普通民众,清朝更是采用惨绝人寰的手法,直接将人活埋或者是挖出心脏。

太平天国(26)将帅(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