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湖南人怎么样 内藤湖南和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内藤湖南和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相同点:都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宋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内藤湖南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
政治上隋唐贵族制衰废,宋朝君主独裁制兴起,经济上唐宋之际,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
文化上,由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 。
不同点
钱穆的“唐宋变革”论又有新发展,集中地体现在其《理学与艺术》一文中。
其要点有三:一是突出宋代在我国古代史上的路标意义。
他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
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二是将宋代社会称为“平民社会”。
[17]如果说《国史大纲·引论》将“中唐以来之社会”视为“平铺散漫之社会”,[18]那么此文进一步指出:“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社会及门第传统之遗存。”三是强调“唐宋变革”涉及到社会诸多方面。
他说:“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19]他在《理学与艺术》中还剖析了由唐至宋,学术思想由禅学到理学即新儒学,书法由以隶体为主的碑书到以行草为主的帖书,特别是绘画上由宗教政治画到山水花鸟画、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演变。
从时间上说,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早于钱穆。
他上世纪初期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就指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至于宫崎市定继承并发展乃师内藤的“唐宋变革”论,则在上世纪30、40年代,大约与钱穆同时。
钱穆的“近代”说与内藤的“近世”论究竟有何关联?钱婉约在《内藤湖南研究》一书中指出:“钱穆也把唐宋时代截而为二,把宋元明清作为未命名却相近于近世的时期,并指出它是文学、艺术的隆盛时代。
这与内藤近世说的时代划分与所论近世特色不谋而合。”她强调:“并没有发现钱穆直接或间接受到过内藤湖南的影响。”[20]
钱穆的“唐宋变革”论究竟受到谁的影响?从目前已知的某些迹象看,可能有两个两个来源。
一是其前辈学者夏曾佑。
钱穆对夏曾佑很崇敬,其《中国历史教科书》是他反复精研熟读的著作。
他在《师友杂忆》中回忆道:“读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因其为北京大学教本,故读之甚勤。
余对此书得益亦甚大。”“此后余至北平教人治史,每常举夏氏书为言。”后来又“细读夏氏书”,订正其“疏失,凡一百七十余条。”[21]二是其恩师吕思勉。

吕思勉是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时的历史、地理两课老师,钱穆当时对老师就“争相推敬”,以后又长期保持联系,或通信或登门请益。
吕思勉还是其《国史大纲》初版的审订者,对钱穆有“特加赏识之恩”。
[22]据虞云国考察,吕思勉就是一位“唐宋变革”论者。
他指出:“对唐宋之际一系列重大变化,吕思勉表现了充分的关注,给出了自己的解释。”[23]总之,钱穆的“唐宋变革”论有可能渊源于我国学者夏曾佑、吕思勉的潜移默化。
关于“唐宋变革”的分水岭,有以安史之乱、两税法的实施、唐末农民起义、北宋的建立、“庆历更革”[52]乃至南宋的建立为标志等多种说法。
对此,有三点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