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年表 20世纪中关于歌曲的历史故事
20世纪中关于歌曲的历史故事
20世纪中国校园歌曲发展史——最全面的版本
1902年,我国有了最早的校园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至今,校园歌曲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
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或多或少的校园情结。
对于校园里的歌曲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校园歌曲大都具有生活气息浓、乐句短小、结构方整、易学易唱,合唱独唱均可,不受地域环境条件的限制,适宜人们休息时自娱要求,所以,它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在社会中拥有的热衷者数量之大,在整个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中,是其它歌唱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十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学堂乐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经典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送别》、《春游》、《燕燕》
代表人物:沈心工 李叔同 丰子恺
音乐往往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十九世纪初,美国就有教授说过:“人的听神经要比其他神经分布广。”那时,我国文人学者也纷纷撰文说:“学堂乐歌能改变人的偏激之气、萎靡之气,刚者使之柔,柔者使之刚,是涵养德性的必须物。”
欧洲人早把音乐当作一种有秩序的组织,这已成为欧洲儿童教育的中枢;而日本的各师范学校、小学、幼儿园歌声乐声自成节奏。
在日本,对普通音乐,妇人懂晓者甚多。
女子师范的学生,都能弹筝。
所以女子比男子更具生活的“弹性”,还可藉以改变其忧郁的“弹性”,增进家庭的快活,同时社会也呈现欣欣喜色。
于是一篇篇的关于音乐的游记和论文纷纷发表,1900年,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谈道:“如果从事教育,唱歌课,实在是学校中万不可缺的科目。
否则全国无一人能谱新乐,这便是我们社会的羞辱。”康有为也向光绪帝上折:“请远(效)法德国,近采(纳)日本,以定学制。
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
1902年,在废除科举制度办新学堂的背景下,新兴学堂开办了音乐课,当然,那时的音乐课程内容单纯,主要是教唱学堂乐歌。
我们所指的学堂乐歌,是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
学堂乐歌从创始到现在已将近一百年,是我国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
沈心工:中国“学堂乐歌之父”
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是创作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有“学堂乐歌之父”之称。
沈心工对编写乐歌教科书做出的最突出贡献,在于他是最先针对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的特点,以接近口语式的新词来编写乐歌教科书。
他编写的歌词质朴如话,而又神味隽永,许多歌曲在词曲的结合上处理得很好,例如《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赛船》、《铁匠》、《竹马》,这些歌曲唱起来很顺口,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男儿第一志气高》
沈心工借鉴日本歌曲《手戏》曲调作词
男儿第一志气高,
年纪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
来做兵队操。
兵官拿着指挥刀,
小兵放枪炮。
龙旗一面飘飘,
铜鼓咚咚咚咚敲。
一操再操日日操,
操到身体好。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学堂乐歌,创作于1902年,数十年广泛传唱,流行不衰。
是沈心工留学日本东京时的处女作。
1904年出版。
后不胫而走,传遍全国。
李叔同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挥‘5566553’之曲。”
沈心工创作重在选曲填词,所取题材比较广泛,涉及到中小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这些丰富的题材,他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教育,例如他所写的《革命军》、《从军歌》等曾是辛亥革命时期很有代表性的优秀歌曲。
《十八省地理历史》是一首根据日本歌曲的曲调填词的学堂乐歌。

当时全国分为18个省。
《十八省地理历史》
“溯直隶涿鹿之区,最古一战场,獯鬻屏去蚩尤灭,历史增荣光。
更有侠子出燕冀,时演悲壮剧。
易水萧萧芦荻秋,英风高千丈。
……”
学堂乐歌和基督教赞美诗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你来我往,相互影响。
供学堂乐歌填词用的赞美诗不下20篇。
沈心工创作的学堂乐歌,常常根据基督教赞美诗的曲调填词。
1946年,他在疾病缠身的痛苦中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
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是《流血之泉》的填词歌曲《春游》。
《春游》歌刊出后,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青睐,成为乐歌课的热门教材,在中小学中广泛传唱,风行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