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白居易的诗 因為一句詩,父親說她是失行婦人,送去道觀,最後死於亂棍

火烧 2022-09-20 10:15:00 1034
因為一句詩,父親說她是失行婦人,送去道觀,最後死於亂棍 古代的女詩人像李清照這樣能得到後世認可的並不多。除了女詩人基數不多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女詩人多情,讓後世的人不喜,經過時間的洗禮,

因為一句詩,父親說她是失行婦人,送去道觀,最後死於亂棍  

白居易的诗 因為一句詩,父親說她是失行婦人,送去道觀,最後死於亂棍
古代的女詩人像李清照這樣能得到後世認可的並不多。
除了女詩人基數不多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女詩人多情,讓後世的人不喜,經過時間的洗禮,後代能知道他們的詩句跟事迹,也就越來越少。
唐朝一位李季蘭就是這樣,她才華橫溢,容貌出挑,但一生多情,也是這樣,讓後來苛刻保守的朝代對她行為感到不適。
李治,字季蘭,出生在公元709年,是唐代女詩人,也是一名女道士。
她的家世背景,歷史並沒有明確記載,只有一些小片段,但從她接受過琴棋書畫方面的熏陶來看,家境應該算不錯的。
不過,除了後天的培養,她的天賦也是極強,從小就會作詩,他的父親也感到欣慰。
然而在她六歲時,作了一首詩,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今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其中『架卻』是『嫁卻』的諧音,李季蘭父親聽到她作這句詩,覺得她這麼小就思春,十分生氣地說:「此女狡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思考良久,就把她送到道觀里去了,希望她能夠守住道教的清規戒律。
但似乎,李季蘭長大並沒有如她父親所願,依舊是性情豪爽,多才也多情。
道教在唐朝時,待遇極高,所以也極為自由。
道觀觀主,見李季蘭十分聰慧,所以繼續培養她的琴棋書畫,所以來到這裡之後,她並沒有停止學習。
經過不斷的練習,李季蘭實力增強,才情在當時也被傳開了,加上她的姿色出眾,引來很多人傾慕。
《唐才子傳》中就這樣描述:『美姿容,神情瀟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
有充沛的情感,才能做出有感情的詩句,所以愛情對她必不可少。
年少時候,她遇上隱居的朱放,兩人相見甚歡,不久就談起了戀愛。
這場愛情沒有享受多久,朱放就派去外地做官了,在他離去的時候,作了一首詩:「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來傳達她的相思之情。
那時候交通跟通信都不便,異地戀難以維持,最後這場戀情也就消失了。
即便失戀了,但是李季蘭的生活還是豐富多彩的。
她又遇上「茶聖」陸羽,他是一個閑人雅士,擅長茶道,喜愛遊山玩水。
倆人的相遇,是源於他的刻意「偶遇」。
他聽聞李季蘭文采出眾,容貌姣好,所以就去她所在的道觀一睹真容,而陸羽本人,也是風度翩翩,加上飽讀詩書,談吐自然不凡,所以兩人相遇之後,李季蘭對他也很有好感。
有一次李季蘭患了重病,陸羽特地跑過去照顧她,她還寫了一首詩《湖上卧病喜陸鴻漸至》,來描述那時候的場景:「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
相逢仍卧病,欲語淚先垂。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不過,這段感情,也因為第三人的出現而打破。
陸羽有一個好朋友皎然,兩人會經常在一起談天論地,但有段時間,總是見不到陸羽的人,在追問之下,才發現他是去找李季蘭去了,後來陸羽就把皎然介紹給李季蘭認識。
在後來相處聊天中,她發現有點喜歡這個男子,也表明了心意,不過對方對她倒是沒有任何情愛心思,就寫了句詩回復她:「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李季蘭一生感情,不止這三次,有成功也有失敗,她情路坎坷,卻也活得肆意,但她沒有想到的是,晚年她的死法竟然這樣殘暴。
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局面形成,德宗李適上位後削藩,長安陷入了動蕩局面,李適逃走了。
李季蘭留在了長安,叛軍進來之後,聽說過她的大名,讓她作詩,後來德宗李適回來之後,清理叛軍殘餘,而李季蘭因為那首詩,也被列入背叛者之列。
將她召進宮中質問她,李季蘭如何應對沒有記載,只是最後德宗對人說「撲殺」。
這就是亂棍打死的意思,那首詩沒有流傳出來,無人知道裡面的內容,可是在法律完善的朝代,可以斬首,但德宗卻要求用這樣的私刑,足以看出他的怒氣有多大。
人無完人,對於李季蘭來說也同樣適用。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會帶著濾鏡看歷史名人,可大部分人,他們也只是在某一方面很出眾。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