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帛 从唐代“以绢买马”到“以茶买马”,谈市场需求决定业务方向
从唐代“以绢买马”到“以茶买马”,谈市场需求决定业务方向
在风景秀丽的云南地区,有许多令人流连忘返的旅游景点,这其中就包括极具历史内涵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一条以马匹为主要运输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因为主要以交易茶马为主,所以又称为茶马古道。这条商路的通行起源于我国古代中原王朝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间进行的茶马贸易,这也是我国古代中原政权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交往的一种形式,在唐朝中后期出现,在宋朝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进一步兴盛。但茶马贸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经历了从“以绢买马”到“以茶买马”这一过程。
一 从“以绢买马”到“以茶买马”隋唐时期,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空前繁荣友好,可以说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融合与发展时期。当时,西域,南诏、突厥、吐蕃、回纥等都是与唐朝政府并存的地方民族政权。为了边境的稳定,唐朝与他们进行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和亲和朝贡贸易这两个方面。例如,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加强唐与西藏吐蕃地区之间的友好关系;而唐王朝与突厥为“父子之国”,与回纥以“约为兄弟”以此进行朝贡贸易。总体看来,相较于和亲,朝贡贸易更为频繁,也更为重要。
在《旧唐书》中,对唐朝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有一些相关记载:“贞观元年,真珠统俟斤与高平王道后来献万钉宝钿金带,马五千匹。”、“贞观六年,诏遣鸿胪少卿刘善因就蕃立为奚利邓陆可汗,赐以鼓纛,彩帛万段。”从以上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朝前期,唐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存在的贸易主要是“以绢易马”的贸易。少数民族贡献牛马,唐王朝赏赐绢帛锦缎。双方的交易也并非等价交换,只是朝贡体系下的交易内容之一,所以其政治作用远远高于经济作用。
但在唐后期以及五代十国以后,“以绢买马”的现象发生了改变。唐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五代时期,茶马贸易更加繁盛。如后梁开平二年,“湖南判官高郁,运茶于河南、北,卖之以易缯、纩、战马而归。”;后晋天福三年耶律德光遣使以羊马入贡,“持羊三万口, 马二百匹来鬻,以其价市罗纨茶药。”以前的“以绢买马”,变成了“以茶易马”。而且茶马交易渐渐摆脱了朝贡贸易体系,变成了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商业往来的平等交易。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其最大的因素就是双方市场的需求。主要包括游牧民族地区对茶的需求量增加,对绢的需求量减少以及唐后期中原王朝对马的持续需求。
二 少数民族地区对绢的需求量减少游牧民族地区人民对绢的需求量减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绢织物不太适用于游牧民族人民居住的地区。游牧民族人民居住地区较为偏远,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北部和西北部,气候偏寒。由于气候原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穿皮制和毛制衣物居多。
《旧唐书》中对吐蕃人民服饰有所介绍:“以皮为帽,衣多毛毼皮裘,全剥牛脚皮为靴。” ,可见从头到脚都是厚重打扮。而绢织物较为轻薄,不利保暖,在骑马时又极易破损,所以他们对绢织物的需求较少。
其次,游牧民族人民在于汉族人的逐渐交往中,学会了种麻种桑,以及绢布的制作方法。晚唐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一诗中描绘了这样一番场景,“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缫丝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足以体现游牧地区的人民已经学会了种植大米小米,以及养蚕缫丝和织布技术,这样他们自己就可以制作出绢布了。当他们已经拥有这种技术之后,对绢布少量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再需要从中原地区购买了。
三 游牧地区人民对茶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游牧地区的人民不再需要中原地区的绢布了,那为什么偏偏选择用茶叶来代替绢布呢?这主要是由于汉族饮茶习俗对游牧地区人民的影响以及游牧民族地区人民自身对饮茶文化的认同。
游牧民族人民在与汉族人民的交往中,受到了汉族人民的饮茶风俗的影响。晚唐时期,唐地方的藩镇割据情况愈演愈烈,而且许多割据政权的建立人都是杂胡出身,与游牧民族地区的人民交往过密。加上游牧民族地区的人民在这一时期向南扩展,逐渐接触到了汉文化圈。也就是在这一来一回的交往中,汉族人民的一些生活习惯对游牧民族地区的人民产生了一些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饮茶习俗。“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当游牧民族地区人民对饮茶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饮茶风气开始盛行。可是边远地区的气候条件限制了茶叶的生产,他们不能够自给自足,所以对中原地区茶叶的需求自然也越来越多。
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茶叶的需求增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自身对饮茶好处的认同。以吐蕃地区为例,茶叶之所以能够在藏区流行是因为其自身优势,茶叶有提神、解腻、明目、祛痰、助消化、软化血管等功能,牧区人民多以肉食为主,饮茶正好能帮助他们缓解经常食肉来带的种种不适。所以当茶叶的好处在藏区流传开甚至夸大后,茶叶就好像地藏王菩萨的仙丹一样,吸引着藏区人民,逐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并形成对饮茶的依赖。
藏区人民甚至流传着一句俗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足以体现茶叶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在《汉藏史集》还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都松莽布支在位之时得了一场重病,食欲不振,后来有人进献了茶叶,饮过茶后松莽布支觉得舒畅许多,身体渐渐好转。”这个故事说明,藏区人民饮茶的习俗不仅是因为受到汉族饮茶文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饮茶确实调整了他们的饮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好处。所以在以后与中原王朝易马时,他们选择用茶叶来取代绢布。
四 中原王朝对马的持续需求交易需要双方都能获得满意的物品才能继续进行,之所以能够从“以绢易马”变为“以茶易马”其重要因素是中原王朝对于马的持续需求。
在盛唐时期情况还好,在安史之乱以后,“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由于战争的频发,所以需要更多的马匹以备军需。可也是正是因为战乱,使得中原地区可供养马的地区进一步减少了。
在安史之乱时期,唐政府“内重外轻”对内疏于防守,使得吐蕃有机会入侵。唐政府豢养的军马,一部分被战争消耗,另一部分被吐蕃入侵者抢夺一空,甚至中原地区一些肥沃的草场牧地也被侵略者占领,出现“监牧使与七马坊名额尽废”的状况。

可以说,这是对唐朝养马业的重大伤害,想要恢复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再加上各地节度使有极大的权力,甚至地方马政也归他们自己管辖,唐朝中央军队用马十分困难。这时需要用马,而又无马的唐朝政府只能顺应游牧民族地区人民的需求,接受从“以绢易马”改为“以茶易马”。
而且茶叶并不是什么稀缺贵重之物,自从唐朝以来,茶叶在中原地区的产量逐年上涨。《封氏闻见记》中有记载,到玄宗开元年间, “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以此可见茶叶在中原地区供给量十分充足,所以唐朝政府愿意“以茶易马”。
到了两宋时期,“守内虚外”的宋朝政府受到契丹、西夏和蒙古人的相继侵略,为了应对战争,自然所需马匹更多。但重文轻武的宋朝对马政疏于治理,所以只能依靠与游牧民族地区的交易来获取更多的马匹。正好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所以茶马贸易在两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结语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双方的市场需求是唐中后期业务方向由“以绢易马”变为“以茶易马”的重要原因。因为中原地区在战乱之时需要用马,可马场被破坏后产马量减少,所以需要向游牧民族政权购得马匹。
而游牧民族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茶叶不能够自给自足所以只能够从与中原地区的商业贸易中获得茶叶。根据一般的经济规律,一国因出口的产品,应该是它具有相应生产优势的产品;一国应进口的产品,是它相对稀缺而且缺乏生产要素的产品。茶马贸易完全符合这一经济规律,而且也正是这种由需求决定的产业结构使得茶马贸易顺利进行。
吐蕃(8)中原地区(1)茶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