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孟子简介 閱會|從孟子的天下定於一說起
閱會|從孟子的天下定於一說起 孟子拜見梁襄王,梁襄王問他,天下定於什麼?孟子說,天下定於一。梁襄王接下來問誰能一之?梁襄王的回答,片面理解了孟子的話,他是過分看中了人治的力量,過高估計了自己,認為自己
閱會|從孟子的天下定於一說起

孟子拜見梁襄王,梁襄王問他,天下定於什麼?孟子說,天下定於一。
梁襄王接下來問誰能一之?
梁襄王的回答,片面理解了孟子的話,他是過分看中了人治的力量,過高估計了自己,認為自己的能力巨大,可以一統天下。
而事實上孟子所說的一併非指一個人的意思,應該是一個「道」,至少應該是一種理念,一種思想。
老子也曾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天下平。」易經中也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縱觀孟子和齊宣王、梁惠王的交往中就可以看出,孟子的本意就是自己一直在推廣的王道學說。這也是「道」,一個大的治國理政的法則,即王道仁政,得之,可以一統天下。
雖然,孟子一直在努力,一直在遊說,但現實無情,他的王道仁政就像佛家禪語一樣,可以聽聽,可以消遣,在當世未被認可。
孟子的失敗,或許就在自己的王道仁政理想,自己恪守師道臣道思想,雖然也對人君說出了自己的思想,但是缺少霸道,一直再順著人君的話題,對自己的學說缺少了自信,沒有陳述王道仁政的近利與遠利,完全不像蘇秦、張儀等人,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給國君們描繪未來,從而說動六國,即使同時期的鄒衍也比孟子得到的禮遇,風光很多。
應該說,當時的幾位人君,應該說還是比較有為的人君,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們都不能接受孟子的這種思想,更多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太注重近利,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能看到未來,或許他們也等不到未來,因為他們所處的戰國本來就是好戰的,說不定明天他們就會投入戰鬥,明天不知會在哪裡呢。
天下定於一,任何事都是這樣。所謂的抓住牛鼻子,抓住事物的關鍵環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但是很多人不是這樣,鼠目寸光,只求蛋,不顧雞,只要產蛋數量高,哪管明年雞不再生蛋,哪管雞會累死,反正,我們就是鐵路警察,只管一段,到最後,苦的只能是雞。(段慶雷)
很赞哦!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