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变理论代表人物 反清复明的代表人物,反清复明组织领袖是谁
反清复明的代表人物,反清复明组织领袖是谁
清初反清复明组织有哪些
南明桂王 天地会
桂王即南明永历帝,名朱由榔(1623-1662)。明神宗孙,思宗堂弟。初封永明王,隆武时袭封桂王,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死后受瞿式耜、丁魁楚等拥戴,于肇庆监国。旋即帝位,建元永历。据有两广、云贵、江西、湖广、四川等地。大顺、大西军余部亦受其招抚,并联络郑成功活动于海上。但因朝臣派系复杂,植党相争,致朝政紊乱,危机纷呈,不断退败。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为李定国迎至昆明。十二年(1658年)清军入滇,出逃缅甸。后被缅人交出,为吴三桂所杀。 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因它崇尚“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故名天地会;又因它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而明太祖年号为“洪武”,故对内又称为“洪门”。 天地会创立的时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为郑成功部下陈永华所创﹐一说起于康熙十三年。一说起于雍正年间。近年来又有起于乾隆二十六年﹑三十二年的说法﹐至今尚无定论。乾隆中期以后﹐开始广泛传播﹐组织多次起义﹐均受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反清复明
反清复明,指的是在清政权期间,民间所采取的对抗清政权力的行为。
国语辞典记载所谓反清复明是指:"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明朝王室。"后引申为推翻异族统治,拯救中华。如:"以前不知有多少人为了反清复明,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反清复明是明朝政权被李自成颠覆,清朝继而灭亡李自成,确立政权以后,中国境内一系列反抗清朝满族统治而要求恢复明朝汉族政权的运动。其中有明郑在台湾的郑氏和清初朝鲜李氏王国的"反清复明",还有三藩之乱时吴三桂打出的反清复明旗号。 参考资料:://baike.haosou/doc/6497400-6711115.。有哪些人试图反清复明?
有明郑在台湾的郑氏和清初朝鲜李氏王国的“反清复明”。朝鲜李朝孝宗忠宣大王李淏,早年跟他哥哥朝鲜昭显世子一起,曾经被入侵朝鲜的皇太极掳到盛京当了很久的人质。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定鼎中原。11月9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召见作为人质的昭显世子李澄(李淏的哥哥,当时的朝鲜王储)和凤林大君(李淏),说“未得北京以前,两国不无疑阻。今则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凤林大君则姑留与麟坪大君相替往来……”。同时,清朝还宣布减少朝鲜的岁贡币物。 1645年3月,久居满清做人质的昭显世子返回汉城,随行清使勒令朝鲜仁祖李倧出城迎接“天使”到来。忠于明朝的朝鲜两班朝臣士大夫对此心生忌恨。5月21日,昭显世子被宫人在饵饼中下毒,暴毙于昌德宫中。李倧随心知肚明,但是讳言此事,怕多尔衮深究,向清朝上报“世子病亡”。6月7日,被多尔衮释放的凤林大君回到汉城。 昭显世子在清廷为质近十年,历尽艰险,亲眼目睹了明亡清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积累了处理朝清关系的丰富经验。多尔衮对其逝世“深为惊悼”。虽对其暴毙觉得可疑,但是在朝鲜使臣众口一词的“确系病殪”的说辞下,也不得不信。1645年11月14日,清朝册封李淏为朝鲜世子。 朝鲜李朝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朝鲜《仁祖庄穆大王实录》,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在仁祖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实录》,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仍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儒家最看重的“正朔”问题,朝鲜就是这样处理的。由此可见, 朝鲜对於大明的忠心,对於满清狄夷的蔑视。 孝宗的“反清复明”战备 当时朝鲜君臣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李朝孝宗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他对大臣说:“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对大臣“万一蹉跎,有覆亡之祸,则奈何”的担心,他说:“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 为了北伐,孝宗首先采取措施,扩军备战。驻汉城的都城御营厅军由7000人增加到21000人。禁军由600名增加到1000名,全部改编为骑兵。御营厅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10000名,御营厅军增加20000名。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实现。(韩国姜万吉《韩国近代史》) 李朝君臣确信“胡人无百年之运”的儒家格言,将地震、彗星等自然灾害视为清朝灭亡的征兆,对南明政权、吴三桂和三藩分裂势力、台湾郑成功、准噶尔蒙古等反清势力寄以厚望,准备派使臣渡海联络,策划夹击清朝。台湾郑氏多次请日本联合出师伐清复明,朝鲜对日郑联合乐观其成,甚至建议“假道朝鲜,出送援兵”(《仁祖大王实录》二十四年十二月甲午)。 李淏的儿子显宗李棩和孙子肃宗李焞,对联日伐清之事也很积极。1650年,李淏向清廷奏报“日本近以密书示通事,情形可畏,请筑城训练为守御计”,企图以防御日本为由扩军备战。清朝警觉到朝、日、南明联手组成军事同盟的危险,于是派遣密使前往朝鲜核实情况。结果查明朝鲜与日本素和好,奏折不实,顺治皇帝下诏斥责朝鲜国王,罢其用事大臣。这就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六使诘责”事件。 “反清复明”与清朝与朝鲜的关系走势 由于朝鲜财政困难,军备薄弱,北伐大计难以实施。而且由于新兴的清朝连续有顺治、康熙两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不仅巩固了全国的统一,而且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南明残存势力灭亡,影响中、朝、日关系的不确定因素消失。作为实际行动纲领的朝鲜北伐计划,寿终正寝。朝鲜没有介入中国内战,也没有铤而走险联合日本跨过鸭绿江入侵辽沈,冒犯正处于全面上升和旺盛时期的新兴满洲军事强权。这是朝鲜的大幸,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北伐虽没有成为事实,但是加重了朝鲜的财政负担,延缓了中朝关系改善的步伐。满清剃发易服,大肆破坏中原文化 ,这个时候朝鲜以小中华自称。 明朝灭亡后,李朝王室一直进行各种追思活动。仁祖不忘宫中焚香望阙之礼。1704年甲申,明朝灭亡六十周年,李朝肃宗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崇祯皇帝。又命汉城府在后苑春塘台设“大报坛”,祭祀神宗皇帝。“大报”出于《礼记》郊特牲,是郊天之义,而兼有报德之意。1749年(乾隆十四年)又以明朝太祖、神宗(万历)、毅宗(崇祯)并享大报坛,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这种祭祀活动每年进行,直到李朝末年。 朝鲜的反清复明计划和北伐准备是在隐蔽状态下进行的。清朝政府知之甚少。对清朝的鄙视仇恨和恪守藩属朝贡制度同时并存。由于以追求实利为标准的外交传统始终在朝鲜起作用,清朝政府又主动采取种种善意举措,1683年台湾沦陷满清后,与朝鲜的关系出现缓和,但朝鲜忠心于大明之心仍不会改变

反清(11)领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