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坟五典九丘八索 文化謎蹤: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的散佚,與史實文化斷層
文化謎蹤: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的散佚,與史實文化斷層 現在我們熟知的先秦的相關書籍基本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的開篇是五帝本紀。還有另外一本叫《竹書紀年》,始自夏紀。《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

文化謎蹤: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的散佚,與史實文化斷層
現在我們熟知的先秦的相關書籍基本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的開篇是五帝本紀。還有另外一本叫《竹書紀年》,始自夏紀。《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誌。據《左傳》等書記載,在《尚書》之前,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但這些書都沒有傳下來。
根據《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靈王稱讚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孔安國《尚書傳序》: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以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八卦之書,謂之八索;九州之志,謂之九丘。
現在的理解就是,三皇時代稱為「墳」,有大意思,五帝時代稱為「典」,有常的意思,伏羲時代的書稱為「索」,有求的意思,大禹時代的書稱「丘」,有聚的意思。
三皇,也就是:伏羲,神農,黃帝,也稱天地人三皇,講的是天人之間的關係
五帝,也就是: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講的是治理天下的原則和方法
八索,索即求義之意。就是八卦之書;也有另一種說法,《道索》、《政索》、《牧索》、《天索》、《地索》、《水索》、《山林索》,每索八篇,共六十四篇。索有大繩、法、搜索、索引、索取等含義,但是,索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可能是結繩記事,或者是絲綢和編織物上的文字。所以小編覺得可能是古人通過結繩記事的方法,並衍生出了八卦。
九丘,即九州之志。九州是大禹時期,用青銅鑄造了九個大鼎,每個大鼎分別代表一個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記述九州的風貌,土地生長的,風物適宜等內容。
如果喜歡小編,想知道知道更多動態,可以嗽鎖、偉鑫共眾豪,玉、珣玗琪,可以看到更完整更精彩的內容。 目前這四部典籍可能在秦代以前就已經失佚,或者在秦朝焚書坑儒中失佚的。現在我們只知道這是很多古書的名字,具體是什麼書,它們的內容是什麼,目前來看是不得而知的。但無可否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匯聚了我們上古時代老祖宗們的原始智慧。
另外附送,林則徐和左宗棠左公湘江夜話以後留給左公的一副對聯:
很赞哦! (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