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家里老人道德绑架 什么是伪道德?老人为什么喜欢利用道德来说年轻人?

火烧 2021-09-13 18:52:24 1065
什么是伪道德?老人为什么喜欢利用道德来说年轻人? 什么是伪道德?老人为什么喜欢利用道德来说年轻人?用一种道德观念统领全民,要求万众一心,步调一致,是荒唐的。人间没有"君子国",刻意求之,结果可能是"伪

什么是伪道德?老人为什么喜欢利用道德来说年轻人?  

什么是伪道德?老人为什么喜欢利用道德来说年轻人?

用一种道德观念统领全民,要求万众一心,步调一致,是荒唐的。人间没有"君子国",刻意求之,结果可能是"伪君子国"。——"范老"道德思想研究(之一):自由是道德的灵魂此开卷第一回也。写完《序言》,我就知道这回的玩笑开大发了,没读过几本有关道德的书,连"范老"的文字也仅限于《序言》中列举的几篇,谈什么"研究"啊。但开弓没有回头箭,郭象不会注庄子,那就让庄子注郭象吧。先向"范老"说声抱歉吧。一范美忠被都江堰市教育部门责令解聘的消息传出后,博联社博友周治国提出为他捐款,不少博友表示响应,我也是响应者之一。一场地震把他的"道德"震没了,一篇言论把他的工作震没了,这不是"双料灾民"么。但捐款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总得受捐人接受才行吧。于是我给在成都的一位朋友发短信,"我要给范美忠捐款,请你帮助查一下他的手机。"朋友立即回复"好的"。第二天又回信,"经上网检索,成都市有547个范美忠,你说的是那一个?"晕!你居然连"范美忠"都不知道,你还算成都人吗?就是那个不顾学生死活自己先跑的那位。电话里我给他介绍半天。朋友说,范美忠那一瞬间的表现一点都不奇怪啊。你知道天摇地动那一刻我是什么感觉吗,一句话:傻了!谁经过这事啊?都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更别说考虑别人。我的邻居夫妇俩在地震发生那一刻夺门而逃,从十楼跑到五楼,才意识到半岁的小女儿还在摇篮里睡觉呢,你能说他们不爱女儿吗?英雄确实有,但绝大部分灾民都是范美忠,这是人自救的本能啊。你也不想想,这次地震七千多间教舍倒塌,上万学生死亡,有多少老师是等学生都跑出教室自己才跑啊,"先跑"老师应当是大多数吧。楼说一声垮就垮了,就几秒钟的事,要求老师最后一个离开,不等于让老师给学生陪葬吗?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规定老师对学生有保护、监护的责任。我说。那得分什么事。老师的责任是"有限责任",不是"无限责任"。让老师搭上命去救学生,除了老师自己愿意,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这个权利。老师的命就不是命吗?你给老师发多少工资?老师死了,他的父母、孩子谁管?我说谁说你对范美忠不了解,你简直就是范老师的"知音"啊。朋友说,因为我经历了地震。二昨晚正要"研究范美忠"呢,有师弟从南方出差来京,说一块坐坐。席间谈到了这次为地震灾区捐款的事。他说,他已经捐了六次了,回去还有一次,还不知会有几次。这哪是捐款啊,简直就是摊派!因为范美忠在博文也说到捐款的事,或许可以相互启发,我让他说得详细点儿。他说,第一次本单位组织捐款,场面相当感人。与往常捐款一样,单位提出了一个参考数字,处级1000,科级500,一般干部300。这个数字一出,大家都觉得标准太低了。一位科长对单位领导说,爱心不该论等级,分高下,我这次要冒犯您了。他一下就捐了2000。几乎所有人都是"上浮一级"地捐。那一次大家都是出于真心,自觉自愿。很多人还通过社会渠道悄没声息地表达了爱心。但接下来就让人感觉不好了。竖着来的,横着来的,行政渠道的,社团管道的,名义上是自愿,实际上你能自愿吗?别人都捐,你不捐,往小说是没有爱心,往大说是你不服从组织安排。哥哥,你说这还叫捐款吗? 这不叫捐款,这叫“政治”。他又说,我们不知道这各种名义的捐献都干吗使了,是不是能按我们所愿全部捐给灾民,我们只有捐献的义务,没有知情的权利。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组织捐献的部门,有功可表了。 我想,这就是范美忠所说的"道德绑架"。大地震以来,与爱心一起潮涌的,就是"道德绑架",即以公众道德的名义,谴责别人,要求别人,甚至强制别人。遭遇道德绑架的人,又岂止王石、刘翔、姚明。一个习惯了被道德绑架的民族,都已见怪不怪,安然受之。但范美忠看不惯,他自述写那篇博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道德绑架的反感"。他说:"既然是捐款,就应该是自愿,不是强制的义务。既然这样,不捐也没什么可以谴责的。如果他捐了,无论多少,哪怕是一块钱,也表示感激,如果我是受惠的灾民。但看到王石居然被逼得道歉的时候,我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对这些道德家产生了强烈的反感。""道德绑架",显然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被匪徒绑架,会失去自由;被"道德绑架",也意味着失去自由——心灵和意志的自由。 三中国的汉字都是有来历的,往往蕴含着中国人最初始的文化价值。你看"道"字,从首从车,"老大"坐在车上,是为"道",象征一种至高无上的主宰;再看"德",从双人从心,从双人意味着"德"是用来处理人际关系的;从心,即"德"一定发乎人的内心,是人自觉遵从自愿奉行的规范或行为。查汉语词典,"德"还有一个写法,就是"直"下一"心"。存乎道,发乎心,施于人,至于善,这就是"道德"。法律上对人有"责任行为能力"的区分,道德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道德主体也一定是具有部分或者完全"责任行为能力"的人。父母领着三岁的孩子去捐款,捐给谁、捐多少,父母说了算,那孩子就不是道德主体,充其量算个道德见习生。一个疯子骂你,骂得再狠,恐怕也不能斥之为"恶",因为他没有"责任行为能力"。责任行为能力,即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作主张、自负其责的能力,即道德主体的权利。飞机、轮船、火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员,法律没有赋予他们"紧急避险"权利,在发生突发事故时,驾驶员不能"先跑"。先跑了,就是违法,后果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但法律没有规定教师不能"紧急避险"。所以,地震发生时,范美忠的"先跑"还是"后跑",只是一个道德选择。如果说"先跑"意味着自私,"后跑"意味着高尚,那么自私也是一个选项。如果认为范美忠只能高尚,不能自私,你自私了我就要骂你,甚至要处罚你,实质是无视他作为道德主体的权利。这就是"道德绑架"。遗憾的是,反对"道德绑架"的人,最后被彻底"绑架"了。四道德主体的权利,我认为至少涉及三个面:一是道德观念的选择。比如什么是老师的"底线道德",范美忠认为,"做文科老师,在课堂上,教历史,教政治,应该说真话,不应该说一些人云亦云的话,不应该欺骗自己,欺骗学生......我对这种道德观很看重,一个老师做到这方面就可以了。"他不认为老师的"底线道德"是有人认为的"冒生命危险去履行责任"。他说,"我之所以觉得我的跑是无可指责的,从职业道德上讲,就是因为我觉得我确实有带学生的义务,但没有冒死的危险去疏散学生的义务。"二是道德目标或境界的选择。有人把人的道德境界分为"高尚"、"普通"和"卑下"。范美忠也不否认有"高尚"的道德,他说,冒生命危险去履行责任,"如果别人自愿选择,那是高尚。" 他显然没有选择"高尚",那他选择了什么呢?他说,"冒生命危险去履行我的责任,那根本不是道德的问题。"他认为他的先跑"只是本能反应而已",是一个下意识动作,根本不是在分析、判断、选择基础上做出的决定,所以不是"道德的问题"。也就是说,就他的"先跑"而言,对他进行道德评议,是一个伪命题。我不认为这是"狡辩"。人是血肉之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险境,表现难免反常。一位名博在博文中自述,在炮火连天的中东战场上,他就曾被吓得"头发直立、两股颤栗、几乎尿裤子",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因此认为他胆怯、懦弱。一种本能的生理反应,跟道不道德无涉。假如范美忠胆子再小一些,当时没有被吓得"先跑",而是给吓晕倒了,最后被学生拖出教室,因为是“最后”,会不会有人因此认为他"恪尽职守"?或者被有关部门一番包装,弄成一个"抗震英雄",被领着到处报告英雄壮举也未可知。三是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早年有一个笑话,上小学的儿子让爸爸帮他"解词",孩子说"骄傲",爸爸说"牛×呗";孩子说"谦虚",爸爸说"装×呗";孩子说"奉献",父亲说"傻×呗"。这笑话当然是讽刺爸爸的粗陋和没文化,但启示意义在于,同样一个行为,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就会不同。北京一个老头常年上街义务铲除各类"小广告",上了电视。有人赞许,说老头“高尚”;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那是市容部门该管的事。依据你认为的"高尚",就判定与这个老头认识和行动不一致的其他人"不高尚",不合适吧。"道德"作为一个形容词,就是"善"。"善"在哲学上属于价值判断,不可能脱离判断主体而存在。所以,"道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由于人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生活目标、行为方式的不同,人类道德必然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人进行道德评价是危险的。用一种道德观念统领全民,要求万众一心,步调一致,是荒唐的。人间没有"君子国",刻意求之,结果可能是"伪君子国"。五从道德实践者是否拥有道德权利而言,可以把道德划分为"圣人的道德"和"公民的道德"。传统中国几千年奉行的都是"圣人道德"。道德信条和规范是"圣人"制定的,目标也是教人做"圣人"。圣人道德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哲学基础之上,但自私自利却是人性的本相,所以从目标设计上,圣人道德就是违背人性的;实践上多借助强权,强买强卖的,"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在传统中国,你要做什么样的人,由不了你,圣人道德的推行者(及其臣民)说了算。你自私,也不能表现出来,而要"装高尚",否则就可能遭遇唾沫星子和惩罚。说彻底些,圣人道德治下,人根本就不是道德主体,只是盛装道德的容器。公民道德,是区别于圣人道德的全新的道德观念和体系。它是是建立在"天赋人权"、"人人生而自由"的哲学基础之上,观念由我,境界由我,举止进退亦由我。我可以质疑,可以说不,可以"非千万人,吾往也"。一句话,我的道德我做主,只有法律是底线。其实生活中的范美忠并不像他自我表现的那么"坏",不少学生撰文称赞他,他跟母亲的关系也不错。他所以要把那一刻的行为曝光、放大,把一些表达推向极端,其实多少有些恶作剧,目的就是要"刺刺某些道德家"。他的"以身试德",成效显著, "道德家"们大为光火,口诛笔伐之外,把他吃饭的家伙事儿也给砸了。范美忠撕开"圣人道德",呼唤"公民道德"。他是地震的"逃兵",却是思想的斗士。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奢侈品

因为这样他在朋友的面前会很有面子,朋友也会给他一些帮助,其实就是一种用来炫耀的东西罢了。

家里老人道德绑架 什么是伪道德?老人为什么喜欢利用道德来说年轻人?

顺其自然点好,看淡点也要看开点!
有些事自己喜欢就行了,
去做你想做的事,开心就好别太累!

人为什么喜欢撒谎,喜欢利用人。

因为现实社会就是这样,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出卖任何人.! 对于撒谎的人来说,! 人才是他真正的工具..! 呵呵!明白了吗`?

为什么感情的事喜欢用道德来解释?

因为符合道德的事情 , 是获得更多支持的主流,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习惯。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过圣诞节

哼哼
因为可以和女/男朋友一起去逛逛街啊买买东西
这种温馨时光不多的
而且这是学校不让做的
越是不让做的年轻人觉越想去做
就像你读了很多年的马克思但是你在以后已经再也不想读了
你没玩过的游戏在以后会一直玩这样

年轻人为什么会喜欢老太婆了

现在的社会走向与趋势
没听过现在男人找对象的计划?
20岁之前 找你心仪的 20岁之后找成熟点的女人
25岁以后找老女人 30岁找小姑娘
35岁以后才找情人那种女人
40岁以后就可以考虑找合适你的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玩高空滑索

以为大部分年轻人都喜欢寻找刺激感和满足感,而高空滑索不仅可以体验其惊、奇、险的高空滑翔快感,还能让参与者实现分解压力、克服心理障碍、挑战自我和突破自我的刺激体验。

为什么年轻人更喜欢用QQ?

01
微信产品更注重隐私,隐私大于便利。
QQ整体更热闹,功能多样化,方便大于隐私
02
高中生使用手机频率没有大学生频繁
家长管教也比较多
但是我没有高中生使用手机情况的数据,只能这么猜测
微信主打移动端,后推出的电脑版功能也十分有限
而qq就功能多得多,电脑手机两不误。
03
功能差异。
qq功能繁复强大、微信功能较少以简洁为目标
qq定位于多年龄层、微信相较定位于更加成熟的年龄段
成年人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太多了,太多冗杂的功能反而成了负担
而高中生生活圈子有限,qq的丰富多采更符合他们的胃口。
当然,这些高中生毕业后入了大学
大学校园里身边的人用的是什么
一年不到他们就会半放弃原有的使用习惯
去主动融合进身边的、新的圈子
社交习惯来自于环境的倒逼。

年轻人为什呢喜欢喝酒?

因为年轻人开始是对喝酒好奇,觉得好玩,有潇洒的感觉,喝机一段时间后,就有了依赖,成瘾了,就有了喝酒的嗜好了,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