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科夫什么意思 问一下哈尔科夫坦克工厂的历史
问一下哈尔科夫坦克工厂的历史

苏联刚刚成立时,根本没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当然谈不上坦克制造了,国内工业企业至多只能偶尔完成一些修理工作。
但是,在外国干涉下风雨飘摇的红色政权又迫切装备战斗车辆来加强红军的战斗力。
1924年5月6日,国防工业中央管理局在莫斯科成立,这是苏联国家坦克制造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这个系统中,成立了一个分管坦克设计和制造的部门,它在1926-1929年间被称为Ordnance Arsenal Trust总设计局(GKB OAT)。
[编辑本段]开端
这个设计局的任务就是研制履带战斗车辆并协助工厂建立生产线,使图纸成为实际的产品。
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工具和设备,GKB OAT的早期工作几乎没有什么成效。
尽管如此,GKB OAT仍与国内几家实力比较雄厚的机械制造厂合作(其中包括哈尔科夫机车厂——Kharkiv Lootive Plant),组织技术力量和生产设备,建立坦克生产企业,为国产坦克的诞生做着准备。
哈尔科夫机车厂在1923年设计并制造了共产主义(Kommunar)履带拖拉机,该厂拥有生产履带车辆的生产设备和一定的经验,这为建立坦克生产线奠定了良好基础。
苏联关于正式研制和生产坦克的官方文件最早出自1927年12月1日动员委员会的决议,当时国防工业中央管理局在1928年1月7日发布了第1159/128号文件,文件规定“……应当立即考虑在哈尔科夫地区建立坦克和拖拉机生产线……”(哈尔科夫地区档案馆,93号档案文件、第5页)。
根据这些决议,1927年12月,当时的哈尔科夫机车厂挑选了几位拖拉机设计师组成了坦克设计小组(Tank Design Team),由一位年轻的机械工程师伊万·N·亚历克先科领导。
这个设计小组最初的任务是与GKB OAT密切合作设计一种坦克,项目代号1-12-32,同时向工厂提供设计图纸并参与建立坦克生产线的筹备工作。
随着设计工作范围的扩大,1928年初,哈尔科夫机车厂获准扩大设计小组的规模,再招入8名设计师。
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的雏形就此建立起来。
[编辑本段]快速坦克时代
1928年秋天,哈尔科夫机车厂赢得了制造一辆快速坦克的原型车(1-12-32项目)。
这辆快速坦克原型车就是T-12坦克。
T-12坦克是一种双炮塔坦克——主炮塔上方有1个小型的机枪塔,可独立旋转。
主炮塔装有1门45毫米火炮,火炮两侧的球状机枪座上各安装1挺7.62毫米机枪。
坦克安装了一台苏联研制的M-6发动机。
参加设计工作的包括GKB OAT的自行车辆部主管——V·I·扎斯拉夫斯基教授——他后来成为苏联红军机械和摩托化军官学校(Military Academy of Mechanisation and Motorisation of RKKA,今天的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的坦克部主任。
航空发动机设计师,后来的苏联科学院院士A·A·米库林则设计了坦克的动力系统。
哈尔科夫机车厂在制造T-12坦克之前只制造过拖拉机,所有生产坦克必需的特种制造设备他们都没有,工人们也没有制造坦克的经验,但尽管条件艰苦且缺乏经验,T-12原型车的制造工作仍然进展很快。
1929年底,T-12坦克原型车下线,1930年1月开始工厂测试,2月,官方测试正式开始。
由于T-12坦克原型车的车重超出了方案设计时的要求(实际车重20吨,超标4吨),并且在结构和机械方面也有不少问题。
坦克设计小组不得不在紧迫的时间下参考测试结果进行重新设计。
这个推倒重来的方案实质上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设计——坦克重量和单位压力被降低;而发动机输出功率和坦克速度都得到了提高;坦克前部驾驶舱左侧安装了第4挺机枪,并设置了机枪手座位(由此,坦克的火力分成了三层,这是坦克发展史上的创新)。
新的坦克设计方案被命名为T-24坦克。
T-24坦克是由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Kharkiv Komintern Lootive Plant,前哈尔科夫机车厂)坦克设计小组独立研制的第一型战斗车辆。
T-24坦克在1931年开始生产,同年,25辆T-24坦克开下生产线。
这也宣告除了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的坦克生产线外,另一个坦克生产中心在苏联南部现出雏形——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
那时,工厂已经专门建里了一个特别T2车间,用以生产坦克,而1927年组建的坦克设计小组已经成为新成立的由伊万·N·亚历克先科领导的T2K坦克设计局的核心,参与设计、制造和测试T-12和T-24坦克的工程师们也加入进来。
下面这些人是苏联坦克工业的先驱,我们有必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伊万·N·亚历克先科、L·L·阿尔费罗夫、A·S·邦达连科、P·N·哥里永、E·T·季卡洛夫、V·I·多罗申科、V·T·基里连科、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N·G·波利雅可夫、M·I·塔尔西诺夫。
S·N·马霍宁负责工厂的全盘生产工作。
考虑到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在此前的坦克设计和制造中已经获得了一些经验,1930年,他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为苏联红军陆军部队研制一型快速坦克。
为了保证快速坦克的研制工作并改善管理状况,苏联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管理局(Administration of Mechanisation and Motorisation of the Red Army)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军事工程师N·M·托斯金前往T2K坦克设计局,领导研制工作。
BT快速坦克(俄语中快速坦克的字头缩写)的研制工作很快超出了计划的限制,而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工程,它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研制一种新型坦克而是制定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车辆规划。
其核心内容是研制一种轮履两用的装甲战斗车辆(常规公路机动使用轮式机动,越野时改为履带)。
所有与BT坦克有关的工作都由N·M·托斯金统一负责。
第一辆原型车被命名为OBT(实验型快速坦克),在1931年9月底制造完成。
经过测试后,设计局又对实验车型做了修改,定型后的坦克被称为BT-2型快速坦克。
1931年11月7日,第一批3辆BT坦克参加了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
随着快速坦克研制工作的完成,托斯金被召回红军机械和摩托化军官学校继续他的教学工作。
1931年12月6日,A·O·费尔索夫被总参谋部派往T2K坦克设计局。
他的到来也标志着提高BT-2性能,也即研制BT-2坦克后续车型BT-5的工作正式展开。
研制工作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用国产M-5航空发动机(由米库林领导设计)取代进口的自由发动机(Liberty)。
除此之外,BT-5坦克还将安装威力更大的45毫米火炮,替换BT-2上的37毫米炮。
BT-5坦克还为车长装备了71-TKI无线电台,并在炮塔上安装扶手状天线。
1932-1933年,设计工作的重点转向装甲防护方面,准备用焊接装甲板制造车体和炮塔,淘汰了铆接工艺。
这种带有焊接车体和炮塔的改进型BT-2坦克被命名为BT-4坦克。
BT系列坦克的进一步改进工作被不断推进着,T2K设计局的工程师们在1935年研制出了更新的后续车型——BT-7坦克。
该型坦克安装了性能更先进的M-17T航空发动机,并对传动系统做了大的改进。
其中一些坦克还安装了高射机枪。
1935,在BT-2坦克基础上还改进研制了一种安装1门76.2毫米火炮的原型车。
它被称为“炮兵坦克”(artillery tank),用于为进攻坦克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编辑本段]扩张时期
1936年下半年,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被命名为183工厂。
数字命名方法也被引入了工厂内部,T2K坦克设计局更名为KB-190设计局(KB是设计局的俄文字头缩写)。
1936年12月28日,米哈依尔·I·科什金代替了费尔索夫成为设计局局长,后者遭到了清洗,其罪名是领导设计了一个糟糕的变速箱,尽管数量众多的变速箱故障都是由操作不当引起的。
米哈依尔·I·科什金领导对BT-7坦克进行了改进,安装了由183工厂自行研制的新型V-2柴油机。
它也成为世界上第一辆安装柴油发动机的坦克。
183工厂将这辆改进型的BT-7坦克命名为A-8型坦克,在交付苏联红军时,正式军用编号改为BT-7M。
少量BT-7M坦克安装了大口径的76.2毫米主炮,并加强了装甲防护,成为BT-7A型坦克。
在制造BT系列坦克的同时,183工厂也制造了少量T-35五炮塔坦克,该型坦克由列宁格勒基洛夫实验工厂(Kirov Experimental Plant)的KB-35设计局研制(局长I·S·别尔)。
1937年10月,苏联红军汽车与装甲车管理局(Automotive and Armoured Vehicle Administration)要求183工厂研制一种全新的快速轮履两用坦克。
为了完成这个重要的设计任务,米哈依尔·I·科什金从KB-190和KB-35设计局挑选了部分工程师,组织了一个小型设计局——KB-24。
其21名成员包括:米哈依尔·I·科什金、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A·A·莫洛施塔诺夫、M·I·塔尔希诺夫、V·G·马丘辛、P·P·瓦西里耶夫、S·M·布拉金斯基、雅·I·巴朗、M·I·科托夫、尤·S·米罗诺夫、V·S·卡连京、V·E·莫依先科、A·I·斯帕依勒、P·S·先图林、N·S·科罗琴科、E·S·鲁宾诺维奇、M·M·鲁里耶、G·P·福缅科、A·I·阿斯塔霍娃、A·I·古杰耶娃、L·A·布莱施密特。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组建的KB-24设计局完成了A-20轮履两用坦克的设计工作。
A-20坦克是严格按照红军汽车与装甲车管理局的要求来设计的,它与BT-7M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全新的外形。
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它开风气之先的采用了倾斜装甲板,这种防护运用原则很快为各国所接受,至今仍在影响着各国主战坦克的设计。
由于A-20坦克在性能上与BT-7M相比提高的程度并不算大,因此,设计局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设计T-32坦克上。
它与以往设计的快速坦克最重要的不同是放弃了轮履两用的行走系统而采用了单一的履带式行走系统。
放弃轮履两用式行走装置的原因有2点,其一是简化坦克设计,便于战时的大规模制造;其二则是可将行走系统节省出来的重量用于加强装甲防护。
T-32坦克还安装了威力更大的76毫米火炮。
1938年8月,在最高军事委员会上(Supreme Military Council),讨论了苏联红军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的生产任务,科什金设法获得了制造A-20轮履两用坦克、T-32坦克原型车的许可。
1939年中,T-20和T-32坦克原型车先后完成并交付苏联红军测试。
测试委员会认为“这两种坦克在性能和技术指标上都超越了以前设计的坦克”,但委员会认为这两种坦克仍然不够好,还没有达到值得推荐成为制式装备的程度。
1939年爆发的苏芬战争成为T-20和T-32坦克的第二阶段测试的实验场。
实战清楚无误的表明,只有全履带式的坦克才能满足在恶劣地形(特别是在秋冬季节)上的战术机动性要求,这也进一步宣判了轮履两用式行走装置的“死刑”。
此外,实战表明,T-32还需要增强其战斗力,尤其是在装甲防护方面。
留给设计局升级改进T-32坦克、加强其装甲防护和火力的时间非常有限,但设计局成功完成了这两方面的改进。
改进后的原型车被命名为T-34坦克,此后不久便成为苏联红军在到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主战兵器。
由于T-32坦克设计定型尚有大量细节修订工作没有完成,同时研制T-34坦克的工程量很大,也因为T-35多炮塔坦克项目的正式下马,1939年,3个坦克工厂各自的设计局(KB-24、KB-190和KB-35)合并为一个设计局——KB-520设计局。
米哈依尔·I·科什金被任命为联合设计局的总工程师,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成为设计局局长和副工程师,库切连科则担任副局长。
[编辑本段]乌拉尔的战争岁月
1940年1月,T-34中型坦克的第一辆原型车完成,而早在1939年12月19日,它就已经被苏联政府认可为为陆军制式中型坦克。
在随后的测试中,T-34的优越性能被一一证实。
1940年3月,在科什金亲自领导下,2辆T-34坦克在哈尔科夫和莫斯科之间完成了一次往返长途行军测试。
在长途行军中,T-34坦克的机械系统表现出很高的可靠性。
T-34系列坦克的批量生产在1940年6月开始,到年底共有115辆T-34中型坦克下线。
1940年6月,苏联政府决定在国内其他几家大型坦克生产企业也建立T-34坦克生产线,同时开工,以使陆军部队能尽早的装备这种优秀的坦克。
决议做出后,KB-520设计局立即将大量技术图纸和文件送达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Stalingrad Tractor Plant)和索尔莫沃造船厂(Sormovo Shipbuilding Plant)。
T-34坦克的量产是183厂的设计师和工人们长达三年的努力工作的尾声,就在黎明的曙光已经展现的时候,因为积劳成疾,米哈依尔·I·科什金于1940年9月26日与世长辞。
科什金的早逝是苏联坦克设计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学生和挚友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接任了KB-520坦克设计局总工程师的职务。
1940年底,尽管T-34坦克的许多必要的最后细节的修订工作尚未完成,KB-520设计局就已经铺开了T-34坦克的改进设计工作。
改进重点集中在炮塔和车体的装甲防护方面;用扭杆悬挂系统代替了原来的弹簧和带有内部减震器的负重轮;增加了燃油携带量、备弹数量等。
改进型T-34坦克被命名为T-34M。
T-34M坦克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很快便准备齐全,随时可以送达工厂制造原型车,日丹诺夫冶金工厂(Zhdanov Metallurgical Plant)甚至已经为T-34M坦克原型车制造出了5套装甲钢板,并将其交付给了183工厂。
但在1941年初,T-34M坦克的制造工作实际上已经完全停顿下来,原因是各坦克制造厂的生产任务太沉重,T-34坦克的大批量生产使得生产线上没有T-34M坦克的空间。
1941年,KB-520设计局的规模扩大到了106人,分为12个设计小组,由总工程师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和他的两位副手N·A·库切连科和A·V·科列斯尼科夫领导。
1941年9月12日,由于前线战事吃紧,整个苏联的欧洲部分都面临着德军的威胁。
根据苏联政府的第667/SGKO号决议,183厂领导尤·E·马克萨列夫发布命令:逐步降低产量,将工厂和设备尽最大可能分批疏散到内地。
183工厂在命令发布后的一周,1941年9月19日进行了第一次疏散,目的地是下塔吉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地区的乌拉尔汽车厂。
这次疏散带走了KB-520坦克设计局的几乎所有设计师、技术文件、设计图纸和绝大多数有用的设备。
撤退到下塔吉尔的183工厂与当地的乌拉尔汽车厂合并成立了新的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
在这个工厂里,原183工厂在战前采用的部门编号方式被保留下来,KB-520坦克设计局的名称不变,总工程师仍然是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
1941年12月,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生产的第一辆T-34坦克下线,来年4月,工厂的坦克产量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战时的物资紧缺以及许多生产原材料、零部件的工厂被破坏或是落入德军手中,使得坦克生产变的十分困难。
橡胶短缺、钢材短缺、电气设备短缺,除了德国人的威胁,几乎什么都缺。
为了维持工厂的正常生产,为红军输送更多的T-34坦克,KB-520设计局尽了最大的努力节省每一吨橡胶、钢材、装甲钢、电线和一切珍贵的生产物资。
T-34坦克的几乎所有部件都被做了修改以适应这种战时的艰苦环境。
设计师们用铸铁件代替了铜部件、用焊接代替了铆钉。
这些努力的结果是坦克零部件减少了765个,生产程序被极大简化,生产速度加快、成本降低。
这对T-34坦克在战时条件的大规模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简化设计使红军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T-34坦克,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危机中的战局。
尽管在T-34坦克的生产和改进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在1942年下半年,在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的坚持下,设计局开始了对下一代新型坦克的先期概念研究,新项目被命名为T-43。
这个项目建立在183工厂早在疏散前就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的T-34M坦克设计方案上。
设 计局设想的T-43项目应该具备如下特征:5档变速箱;安装在主炮塔上方的车长指挥塔;车体外形简洁便于焊接工艺的大规模使用;增加燃料携带量;扭杆悬挂等。
坦克的设计进展之迅速即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也相当惊人,到1943年第三季度前,第一辆T-43坦克原型车就已经完成。
但T-43坦克再也没有在原型车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根本性的原因还是在于T-43坦克的性能与T-34相比并没有重大的进步,虽然它在设计上做了很多改变。
1942年底,KB-520设计局在开发T-43坦克(实际就是T-34坦克的全面升级版)的同时,还同步进行了另一种全新坦克的概念研究。
按照设想,该型坦克将有3种不同的变型车,分别安装122毫米、100毫米和85毫米炮。
除了武器装备外,这种新型坦克(后来被命名为T-44坦克)与T-34坦克的不同之处还包括:采用新的发动机布置方式,缩小动力舱的体积;炮塔座圈位置后移,缩短车身长度;车身高度降低了30厘米;增强了车体前方装甲防护——增加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度、将驾驶员舱口从车体前装甲移至车体顶部;采用扭杆悬挂系统;取消了无线电操作手/机枪手编制,改用3人乘员组以增加坦克携弹量。
T-44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43年底完成。
第一辆原型车在1944年上半年完成。
测试清楚的表明,由于许多结构上的原因,T-44坦克根本无法容纳122毫米或100毫米的大口径坦克炮。
因此,进一步的研制工作被迫停止。
整个1943年,KB-520设计局真正取得了实质性结果的是T-34/85坦克的设计定型。
1943年,德国陆军得到了全新的坦克——虎式和豹式。
它们都拥有的更厚的装甲,足以抵御T-34坦克的76毫米火炮。
苏联迫切需要能应对虎和豹的新型坦克。
KB-520设计局的工程师们立刻投入到日以继夜的工作中,德军新式坦克在战场上的技术优势像鞭子一样在后面抽打着他们。
国防委员会也对新坦克的研制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帮助,研制任务在很短的时间里不断进展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1943年年底,新的大威力85毫米炮被安装到T-34坦克上,这使T-34坦克几乎拥有和德国新型坦克相同的火力。
车长指挥塔也出现在主炮塔上,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善了坦克乘员组的目视观测能力。
这种改进后的坦克被命名为T-34/85坦克,1943年12月15日正式被苏军采用。
1944年3月,第一辆T-34/85原型车在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下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1944年里仍然在世界各地燃烧,但苏德前线的局势已经发生明显的改观。
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除了继续大批量生产T-34/85坦克外,还继续测试他们的T-44坦克,T-44坦克安装上T-34/85的85毫米坦克炮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修正,测试工作在年底完成,一种全新的中型坦克宣告诞生。
1945年6月,T-44坦克的量产在第75工厂(苏联政府决定在收复的哈尔科夫原183工厂基础上建立T-44坦克生产线,为了与下塔吉尔地区的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厂相区别,重建的工厂被命名为75工厂)全面铺开。
第一批T-44坦克在1945年8月被装船运往远东,参加对日作战。
战争末期,KB-520设计局的工程师们在协助生产T-34/85和T-44坦克的同时,开始研究更先进的坦克,在新型坦克的研制过程中,设计师们详细研究了苏军在二战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设计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坦克火力;提高装甲防护水平;使坦克具备较强涉水能力。
1945年第一季度,2辆新坦克样车完成,被命名为T-54中型坦克,测试工作在同年进行。
到1946年初,设计局完成了最后的细节修定工作,解决了在试制和测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100毫米坦克炮、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3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7.62毫米同轴机枪。
铸造炮塔前装甲厚190毫米,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100毫米。
加强火力和装甲防护导致车重上升,为了不影响坦克机动性,T-54坦克安装了一台大马力柴油发动机(V-54)。
1947年,T-54坦克在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厂投入量产,1948年在哈尔科夫75工厂也开始量产T-54坦克。
在4年战争岁月里,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领导的KB-520坦克设计局成功疏散到下塔吉尔地区,不仅保存了对苏联至关重要的坦克生产实力,还研制出一系列优秀的坦克——T-34/85、T-44和T-54,并为下塔吉尔地区建立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坦克生产和研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