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原文 张蠙《登单于台》原文及翻译赏析
张蠙《登单于台》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单于台原文: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登单于台翻译及注释
翻译春日里无战事士兵都已返回,我独自一个人登上了单于台。白炽的太阳从大地内部升起,奔腾的黄河从远天之外涌来。黄沙翻滚纹痕好似大海波浪,狂风呼啸响声疑是平地生雷。很想跨越阴山关隘看个究竟,阴山关隘虽已天亮门户不开。
注释1单(chan)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2边兵:守卫边疆的士兵。3地中出:从平地升起。4沙翻:沙随风翻滚。5响疑雷:响声如同雷鸣。6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屏障,绵亘今内蒙古自治区。
登单于台鉴赏
张蠙早年曾游塞外,写了不少边塞诗。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这首诗,描写边塞风光,语句浑朴,境界开阔,虽出于晚唐诗人之手,却很有些「盛唐气象」。
首联是全诗总领。「春」字和「独」字,看似出于无心,实则十分着力。春日兵回,边关平静无事,乃有登台览物之逸兴;虽曰春日,下文却了无春色,更显出塞外的荒凉。独上高台,凝思注目,突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轮白日,跃出平地,写它喷薄而上的动态;千里黄河,天外飞来,写它源远流长的形象;「白日」、「黄河」对举,又在寥廓苍茫之中给人以壮丽多彩的感觉。白日出于地中而非山顶,黄河来自天外而非天上,一切都落在视平线下,皆因身在高台之上的缘故。
颈联继续写景。两句比喻,牢牢把握住居高临下的特点:居高,所以风急,所以风如雷响,惊心动魄;临下,才见沙痕,才见沙似浪翻,历历在目。不说「如雷」而说「疑雷」,传神地写出诗人细辨风声的惊喜情态。而白日、黄河、沙浪、风声,从远到近,自下而上,构成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图画,把边塞风光,写得势阔声宏,莽莽苍苍之至。尤其是「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联,语句浑朴,境界辽阔,学盛唐而能造出新境,很为后人激赏。
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上向北眺望阴山,那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诗人很想到阴山那边去看看,但见那起伏连绵的阴山,雄关似铁,虽然天已大亮,门户却紧闭不开,无法通行。
诗人分明看到横断前路的不可逾越的阻障,于是,激越慷慨的高吟大唱,一变而为徒唤奈何的颓唐之音。诗到晚唐,纵使歌咏壮阔雄奇的塞外风物,也难得有盛唐时代那蓬蓬勃勃的朝气了。

登单于台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蠙生而颖秀,幼能诗,作《登单于台》,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之句,为世所称。」辛文房《唐才子传》载:「疑《登单于台》及《蓟北书事》诸诗,皆系落第时北游燕云边地之作,至早亦应作于年轻时。《郡斋读书志》所载恐误。」则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张蠙(pin)早年游塞外,观黄河,望阴山有感而作。 诗词作品:登单于台诗词作者:【唐代】张蠙诗词归类:【边塞】、【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