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历史简介变迁 厦门地名的由来
厦门地名的由来
厦门地名的由来
相传遥远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
厦门又称为鹭岛、鹭洲、鹭屿、鹭城、鹭津、鹭门,厦鼓海峡称
为鹭江。
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
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时,至今已有11
40多年了。
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
洲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并出现“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隶属于情源郡南安县大同场。五
代闽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场升格建同安县,嘉禾里归同
安县管辖。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岛上筑城
寨,置卫所,城名“厦门”,卫所称“巾左所”。厦门的地名,
从此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
”等。1935年厦门正式得名
厦门地名的来历
一.厦门这个地名的来历及内涵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 、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人称厦门岛为鹭岛,厦鼓海峡又称为鹭江。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州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厦门市的行政建制始于宋朝,属泉州府同安县。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迁开始在岛上筑城寨,置卫所,城名“厦门”意寓“祖国大厦之门”。厦门的地名,从此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等。1933年厦门正式设市,成为福建省设立的第一个市。
2.厦门历史沿革:
相传厦门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厦门市地名的由来拜托了各位 谢谢
相传遥远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 厦门又称为鹭岛、鹭洲、鹭屿、鹭城、鹭津、鹭门,厦鼓海峡称 为鹭江。 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 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时,至今已有11 40多年了。 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 洲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并出现“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隶属于情源郡南安县大同场。五 代闽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场升格建同安县,嘉禾里归同 安县管辖。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岛上筑城 寨,置卫所,城名“厦门”,卫所称“巾左所”。厦门的地名, 从此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 ”等。1935年厦门正式设市。
广东江门地名由来
广东江门地名由来
江门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面积9,541平方公里,人口395万人, 辖蓬江、江海两区及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县级市,是我国著名侨乡。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江门建市前为新会县属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以后又先后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并入江门市区。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
江门市历史文化悠久,历史上哺育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有明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陈白沙;近代维机关报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民主革命先驱陈少白;中国首位飞行师冯如;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等。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有东汉时期的新会玉台寺、唐代一行禅师观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灭宋的新会崖门古战场等。
厦门地名怎么念
音“A蒙”,呵呵,闽南语发音。
厦门乌石浦取名的由来?
乌石浦的“浦”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因该地有黑色石头,故名乌石浦
成都营门口地名的由来
1.蜀汉屯兵西门外——营门口的来历
2.康熙57年噶尔丹之乱,朝廷从湖北荆州紧急调防满蒙混编八旗入川进藏平叛。当时驻扎之地,即现今的营门口的地名即得名于此。平叛后,当时的四川总督年羹尧曰四川也需要部队保障,奏请朝廷将部队留下。先是三年一换防,后来觉得这样太费劲,即开始在成都修建小城,即“少城”。
居住在今天的宽巷子、窄巷子以及长顺街一带。房屋都是按北京四合院/胡同的格局修建的,八旗居所各有讲究,按红黄蓝白/镶红黄蓝白自成一统。
常州地名的由来
延陵邑: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
毗陵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毗陵郡:东汉建武元年。 晋陵县: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
常州:隋开皇九年(589年)。
常州望(全国十望之一):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 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
常州市:1949年。
常州市(地级):1983年3月1日
苏州地名的由来
苏州重要地名来历及含义
人民路:宋代称大街。后因形如卧龙,遂名卧龙街。后改护龙街。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路,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
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因旧有十口古井得名。后改为十全街。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友谊路,1980年恢复称十全街。
十梓街:由原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东路。严衙前为明代学士严呐故里。1980年统一称为十梓街。
道前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并而成,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西路,1980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干将路:由原干将坊向东延伸,合原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统称为干将路。干将坊为宋前古坊,因其正东有干将门及干将墓而得名。
白塔东路:由原东白塔子巷、中由吉巷、二门口合并而成。原东白塔子巷有白塔,由塔得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东路。
白塔西路:由原西白塔子巷和古市巷合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西路。
观前街: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故街名天庆观前。因观内遍栽桃树,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临顿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休息,宴赏军士。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路亦以此得名。
桃花坞大街:唐、宋时期,苏州城西北隅阊、齐门之间遍栽桃树,称为桃花坞,旁有桃花河,是当时春游赏花的胜地。宋朝太师章粢父子在此筑别业,亦称桃花坞。后人就以此作为街名。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于山塘水,故名为山塘街。
平江路:平江取自苏州地名。宋代称苏州为平江府,元代改为平江路。
石路: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
景德路:近代由原郡庙前、朱明寺前、景德寺前、申衙前、黄鹂坊合并拓建,改名景德路。因古景德寺而得名。
五卅路:1925年上海爆发五卅运动,苏州各界发起募捐声援。后用上海退回的捐款修筑了此路,取名五卅,以作纪念。
宫巷:玄妙观在唐代曾名紫极宫、开元宫,巷正对宫门口,故名。
太监弄: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遂名太监弄。西段曾名青年路,因基督教青年会的名。
仓街:清代为长洲、元和两县官仓所在地,有豫顺,青邱等仓,故名。
司前街:古名织里桥南街。后在此设司狱司署,遂改名司前街。
皮市街:因古代皮市所在得名。
书院巷:以宋代鹤山书院的名。
长洲路:以旧长洲县署所在地而得名。
元和路:以旧元和县署所在地而得名。
学士街:古名药士街,因药士得名。或因明代大学士王鏊住宅在此而该称学士街。
枣市街:约在宋朝,这里以枣子市场为主,故名。
留园马路:清末盛宣怀所筑。原称五福路,俗名留园马路,是苏州最早的一条马路。
南浩街:因阊门以南护城河称为南濠而得名南濠街,后称南浩街。
百家巷:据《平江城防考》载:东汉顾训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长幼有序,因以所居名百口桥,巷亦因此得名。
旧学前:长洲县学原设于此,明嘉庆二十年县学东迁,此处即称为旧学前。
吴趋坊:吴趋是宋以前的得古坊。吴趋即吴地歌曲。
古吴路:以旧吴县县衙所在而得名。
北局:明代在此设立专门供奉皇室丝织品的织造局,清初又在城南另建织造府,遂称此处为北局。
察院场:明代曾设都察院与此,故名。
范庄前:宋代范仲淹所创义庄所在地,故名。
憩桥巷:相传吴王率军出征时曾在此憩息,旧有憩桥,巷因桥得名。
羊王庙:因古有羊王庙而得名。南朝刘宋时,羊玄保任吴郡太守,为官清廉寡欲,离任后百姓思之,故为其立祠庙,原称羊太庙,演变为羊王庙。
皇废基:元末张士诚占领苏州称吴王,将春秋时的子城作为王府。1367年,张士诚兵败纵火将王府烧成一片废墟,故有皇废基质称。
锦帆路:原为河,即子城城濠,相传吴王与宫女乘锦帆之舟游乐于此,故名锦帆泾,又名锦泛泾,以两岸桃李春日花开倒影水中如泛锦而得名。近代填河筑路,仍名锦帆。
专诸巷:专诸为春秋时勇士,为阖闾刺死吴王僚,被杀后,相传葬于此地,故名专诸巷。
朱家园:北宋末,朱勔为徽宗经办“花石纲”致富,自营园林于此,名“同乐圃”。朱家园即其遗址。
宜多宾巷:原名糜都兵巷。糜都兵系宋代武将糜登,都兵为其职衔。糜凳曾练兵以抵御北兵入侵。里人追念,将其故里名为糜都兵巷,后讹为宜多宾巷。
富郎中巷:宋代刑部郎中、秘书监富严所居,故名。
侍其巷:宋代“善士”侍其沔所居,故名。
铁瓶巷:相传有仙人枕铁瓶卧此,故名。
尚书里:古名修竹巷。明代尚书吴宽居此,遂于宏治17年改名为尚书巷,后改巷为里。
闾邱坊巷:北宋时为朝议大夫闾邱寿终宅第立坊,因名得坊。
孔付司巷:原名孔夫子巷,因古有孔夫子庙。明代付司孔镛居此,遂更名为孔付司巷。
胡厢使巷:原名胡厢使桥巷,俗名胡厢使巷。厢使为古代官名。
大儒巷:古为大木巷,转为大树巷。后因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而转为大儒巷。
燕家巷:因原有燕国夫人庙,故名。
船坊巷:据《平江城防考》,舫是“坊”之讹称,船舫巷原为船坊巷。此处是古代船坊所在地,故名。
石匠弄:古有石作居此,故名。
唐家巷:古名官太尉桥巷。明代有千户唐岳住此,因改唐家巷。
醋库坊:为官立储醋场所,即醋库所在地,故名。
庆元坊:南宋时武状元周虎将军居此,庆元2年立坊名庆元坊。
神道街:宋名雍熙寺巷,因直对雍熙寺的名。明初,在雍熙寺故址改建府城隍庙,遂改巷名神道街。
三茅观巷:有一道观曰三茅观而得名。
吴殿直巷:宋代天圣年间殿中丞吴感所居,故名。
慕家花园:清康熙年间,由慕氏所建遂园,俗称慕家花园,因以命巷。
颜家巷:以宋代工部侍郎颜度居此而得名。
社坛巷:旧长洲县社稷坛所在,故名。
东麒麟巷:古名骑龙巷。相传附近河中有龙潭,曾有万鲤来潮之异,故名骑龙巷,今讹作东麒麟巷。
邾长巷:本作朱张巷,元代时有逸民朱清、张瑄居此,故名。今讹为邾长巷。
丁家巷:宋代淳化年间丞相丁谓故里,故名。
潘儒巷:宋代章倞居此,名章桥巷。明代潘时用居此,改称为潘时用巷,今转作潘儒巷。
桐芳巷:元末张士诚曾作桐芳阁于此,故名。
窑基弄:相传古窑所在,曾于蔡汇河头东掘得古陶器如韩瓶状者无数。
接官厅:此乃是清代迎接官吏的埠头,原有屋三间。
皇亭街:原有康熙御碑亭一座名万寿亭,俗名皇亭,街因此得名。
朱进士巷:明代进士朱纨所居,故名。
彭义里:清代彭氏义庄所在,故名。
五龙堂:五龙堂建于唐贞元年,宋淳熙年间香火大盛,又名灵济庙,旧有龙潭。弄名以此命名。
镇扶司前:明代镇扶司衙门设此,故名。
文丞相弄: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名。文天祥号文山,南宋末年任右丞相。
小仓口:清吴县和丰仓所在,故名。
皇宫后:因在万寿宫后而得名,万寿宫俗称旧皇宫。
百狮子桥:以桥命巷。百狮子桥为一宋桥,以桥栏雕百狮闻名,现已拆除,仅留弄名。
草鞋湾:以三多桥得名。三多为旧时祝词,即多福多寿多子。
梅家桥弄:宋代诗人梅晓臣(圣俞)居此,故名。
铁局弄:元至正年有铁匠局在内,故名。
书院弄:再旧学前原平江书院旁而名。
蒋庙前:因蒋侯庙得名。
承天寺前:因承天寺得名。承天寺为一古佛寺,宋代名能仁寺。
雍熙寺弄:因雍熙寺弄得名。“雍熙”取自宋代年号。
祥符寺巷:因祥符寺得名,北宋有“大中祥符”年号。
狮林寺:因狮林寺得名。狮林寺建于元代,寺后之花园即狮子林。
天官坊:此乃明代为大学士王鏊宅第所立得坊。
文衙弄:因明代大学士文震孟居此,故名。
恤孤局:亦称恤孤局前。恤古局是过去抚育孤儿得机构。
占鱼墩:本作鲇鱼墩,以形名。
佑圣观弄:因佑圣观得名。佑圣观为一道观。
宝莲寺前:因宝莲寺得名,宝莲寺为一古佛寺。
北浩弄:因阊门以北一段护城河称北濠而得名。今讹为北浩弄。
席场弄:旧时居名多在此织席,故名。
濉溪地名的由来
濉溪地名来源于1950年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县城设在濉溪口。
据说古时此处有一徐姓人家,为往来过客提供食宿之便,故此处被称为徐口子、徐溪口、濉溪口。明代濉溪仅为相城乡的一个农村集市。清顺治三年(1646年)相城乡移驻于此;雍正八年(1730年)宿州州府移驻,旋撤;同治四年(1865年)凤颍府知署由南坪集移驻于此。1950年7月析宿县西部新设濉溪县,县治设于濉溪镇。
附录相关:
濉溪周围地势低洼,又处于黄泛区,加之东有濉河,西有溪河,所以旧时水患频仍。溪河原于老城东汇入濉河,水从东来也汇入濉河的西流河相距甚近,每当汛期,溪河受洪峰侵入常倒灌成灾。为除此患,明嘉靖年间水利总督白昂治濉时,将溪河入濉之口堵死,使其移至濉溪南黄桥入濉。此举虽有所改善,但并未根除水患。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安徽巡抚高晋勘修濉河,看到濉溪口“宛在水中”,于是便命凤阳知府项樟环濉溪城筑堤防水,民感其惠,称之为“项公堤”。直到清咸丰年间,朝廷拨款,将溪河改道引入巴河(今王引河),才基本解除此处水患。

明万历年间,徐溪口村民便在村四周挖壕筑圩,既防水又起防卫作用。1855年(清咸丰五年)捻军首领张乐行攻占濉溪口,此后为抵御捻军,沿水圩四周筑土城。1886年(光绪十二年)由地方绅士倡议,采取官府拨款、集市抽税、商民捐款捐工等办法,废土城建砖城,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竣工。城墙呈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周长近3000米。1947年第二次解放后,该城被全部拆除。
明代时濉溪仅为相城乡的一个农村集市,因为濉河水运之便,故商业日益兴盛,酿酒业也日益发展。1646年(清顺治三年)相城乡移驻于此;1730年(雍正八年)宿州州同移驻,旋撤;1865年(同治四年)凤颍同知署由南坪集移驻于此。清末修建城墙后,濉溪有大发展,作为小城镇,有居民约2000余人。
建国后,1950年1月析宿县西部新设濉溪县,县治设于濉溪镇。1977年2月濉溪县由宿县地区划归淮北市。由于濉溪老城属采煤塌陷区,所以该县从70年代后期起在符夹铁路以西的无煤地带建起三纵六横街道的新城,濉溪镇面积扩大。 据说古时彼处有一徐姓人家,为往来过客提供食宿之便,故此处被称为徐口子、徐溪口、濉溪口。明代濉溪仅为相城乡的一个农村集市。清顺治三年(1646年)相城乡移驻于此;雍正八年(1730年)宿州州府移驻,旋撤;同治四年(1865年)凤颍府知署由南坪集移驻于此。1950年7月析宿县西部新设濉溪县,县治设于濉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