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籍宰相 楓亭籍宰相知多少
楓亭籍宰相知多少
宰相,是中國古代封建政製下,最高行政長官的泛稱。宰,主持之意;相,輔助之意。宰相即輔佐國君、總領國政的百官之長,亦即國君之“副官”。古詩文中“塚宰”、“宰廷”、“揆席”、“國鈞”、“元樞”“台鉉”、“鼎席”等,均指宰相職位。不過,中國歷代王朝的行政首腦,並不以“宰相”為其正式官名,而是另有稱謂,且常有變化,名目甚多。秦、漢以丞相、相國為宰相,禦史大夫為副相;隋、唐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仆射)為宰相,後改為由君主特選他官,加以“參知政事”或“同平章事”職銜者方為宰相(平章,辨別明白之意,指公平辨明,裁決政事)。此後,歷代相沿。宋代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合稱宰執(宋代將中書、門下省與樞密院並稱“二府”, 宋人稱二府的正副長官為宰輔,組成宰輔領導班子)。宋神宗時,設宰相二人,以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為首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為次相,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後宋徽宗一度又改左仆射、右仆射為太宰、少宰。南宋以左、右仆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後孝宗改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宋代還設平章軍國重事與同平章軍國重事,由內老臣或權臣擔任。元代由皇太子兼領尚書令,下設丞相,平章、參政等官。朱明王朝為防權臣纂逆,廢除宰相,由皇帝親決國政,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大學士職權漸重,等同宰相,又稱“輔臣”。清代於內廷設軍機處,軍機大臣遂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歷代宰相職名的變易,反映君權與相權的彼此消長,總的趨勢是相權被分割和削弱。
莆籍宰相知多少
莆陽歷史上出過多少宰相?按上述正式官名,即可得到較為清楚的答案。茲將詔命出任宰執及追贈官位者,列名於後:
翁承讚,字文堯,莆田縣北高人,乾寧三年(896)進士,後梁貞明二年(915)授閩國(今屬福建省)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輔佐閩王王審知,時年56歲。
陳洪進,字濟川、致先,仙遊縣楓亭人,軍旅出身,宋太平興國二年(977)七月,於平海軍節度使兼泉(州)漳(州)觀察使任上,獻所掌泉、漳兩郡及所轄十四縣,納入宋朝版圖。宋太宗賜詔嘉納,以陳洪進為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師奉朝請。時年63歲。
陳靖,字道卿,莆田縣荔城人,由德化縣(今屬福建泉州)尉官至諫議大夫,天聖四年(1026)卒,熙寧元年(1086)宋神宗詔贈尚書左仆射。
蔡京,字元長,仙遊縣楓亭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崇寧元年(1102)五月,宋徽宗詔以翰林學士丞旨蔡京為尚書左丞。七月,詔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時年55歲。明年正月為尚書左仆射,繼加太尉(最高軍事長官),進太師。後屢罷屢起,自號“公相”,通治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居相位達九年之久。
蔡卞,字元度,仙遊縣楓亭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紹聖二年(1095)十月,宋哲宗詔為尚書右丞,時年46歲。四年,為尚書左丞。宋徽宗時,擢知樞密院事。
葉顒,字子昂,仙遊縣大濟人,紹興二年(1132)進士,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詔除端明殿學士,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時年65歲。明年,進尚書左仆射兼樞密使,繼詔宰相兼國用使,參政同知國用事。
陳俊卿,字應求,莆田縣城南闊口人。紹興八年(1138)年進士。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宋孝宗詔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時年54歲。明年十月,授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龔茂良,字實之,莆田縣荔城人,紹興八年(1138)進士。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宋孝宗詔茂良以禮部侍郎升參知政事,時年53歲。繼以首參行相事。五年,受誣卒於貶所。
鄭僑,字惠叔,興化縣(今屬仙遊)象溪人。乾道五年(1169)年進士。慶元二年(1196),宋寧宗詔為參知政事,明年,進知樞密院事。
黃鏞,字器立,莆田縣涵江黃巷人。景定三年(1262)進士。德佑元年(1275)十二月,宋恭帝詔以吳鏞兼權參知政事,明年二月升右丞相,參知政事、平章軍國兼知樞密院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再授右丞相,與陳文龍共主國事,未赴任。

陳文龍,字君賁,莆田縣城南闊口人,鹹淳四年(1268)進士。德佑元年(1275)冬,宋恭帝詔為參知政事,時年43歲。明年五月,宋端宗於福州稱製,複以文龍參知政事,堅持抗元鬥爭,後被俘盡節。
周如盤,字聖倍,莆田縣黃石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進士。天啟六年(1625)明熹宗詔為東閣大學士,參與機務,繼入閣為首輔,閱三月即罷歸。
黃鳴俊,字啟甸,莆田縣荔城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歷明神宗、熹宗、思宗三朝,官至右僉都副禦史浙江巡撫。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製,起用鳴俊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年55歲。
朱繼祚,字立望,莆田縣黃石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唐王,隆武元年(1645)詔為東閣大學士,桂王永歷元年(1647),詔任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上列十四名莆藉能臣,均以宰相的相關正式名號位居揆席。其所處王朝政治社會背景雖大相徑庭,居官風績及其結局亦不盡相同,然均有朝廷詔命的正式宰相官名,則是不爭的史實,亦是判定其宰相身份的基本依據。
歷史自然不是鐵板一塊,莆籍宰相們的風績亦各有千秋。宋之蔡京、蔡卞兄弟,可謂大國之相,葉顒、陳俊卿、龔茂良、鄭僑所效忠的南宋己是金甌失缺、半壁江山了。其後的陳文龍、黃鏞,則屬未代王朝的臨危受命;明代的黃鳴俊、朱繼祚,更象外族入侵取代漢族政權後,堅持抗爭的“流亡政權”之相。這些受命於危難之際的莆籍精英,以其儒家士族強烈的民族氣節與磊落人格,譜寫令人欽敬的華章。
莆籍宰相大多進士出身,學養深厚,精於吏治,更有剛正不阿、磊落光明之人格。他們忠君憂國,濟世愛民,勤於職守,政績顯赫。葉顒,陳俊卿等人可謂功成而退,龔茂良任期最長,屢現愚忠,卻為奸邪構陷、貶謫屈死。陳洪進於宋初獻土有功受封相位,陳靖則是身後由政績追贈宰相名號。多位“末代之相”,無不以其民族氣節名垂青史。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為吾莆推出兩名奸相——蔡京和蔡卞。不可否認,這對孿生兄弟對某些政務的革新,及其對桑梓父老鄉親的奉獻。但不足以掩蓋、改寫其惑君亂政、禍國殃民的惡行。就歷史而言,實為不可多得之反面教員,亦可視為一份寶貴的歷史財富。其子孫後代及裡人,大可不必為個別先人的醜行惡名而羞愧不安、耿耿於懷。歷史總是有紅臉、白臉、黑臉等各式人物粉墨登場的,方顯得多姿多彩而引人入勝。雖難免因奸邪一時得勢,造成重大遭折、暫時倒退,但終必迎來光明、繼續前進。英雄和奸邪雙雙留下了大名,百姓眾生則默然以其血淚生命為其買單,榮獲“歷史創造者”的美名和諡號,實令人不勝感慨。
來源:莆田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