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山几点关门 上杭圆通山历史
上杭圆通山历史

位于上杭珊瑚乡的圆通山,形如巨桶,旧时文人会意取名“圆桶山”,后谐音带禅意称“圆通山”,海拔1041米。
明成化六年(1470),进士九一僧人在山上创业,广建寺亩。
圆通寺气势恢宏,“丹墙映碧瓦,绿树掩宫观”。
远望似天府神阙,神奇动人,500余年神灯长明,一度成为杭、武、汀的佛教中心,成为释迦牟尼弟子的朝拜圣地,古时有泗洲亭、雷音寺、象坪、浇月池、拂子水、冷石泉、圆通岩等九寺八刹三十六景。
建国后在山麓北侧建杨梅山水库,由于其海拔高,人称“天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清光绪六年(公元1879),闽浙水师提督钟宝山退隐到此,带发修行,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
可惜“文革”期间,寺庙文物毁坏甚多,1987年光明法师募化重修,古刹重放异彩,盛时常住30余人,种植良田50多亩,粮食自给有余。
他们“以农养禅,禅农并重”的经验在全省佛界推广。
1998年10月,上杭旅台乡亲丘达人偕夫人丘李九妹女士朝拜圆通山,首期捐款7.2万元人民币作该寺发展佛教事业及旅游开发经费,圆通山旅游开发建设进入新阶段。
钟宝山的故事
钟宝山系上杭旧县人,清同治年间官拜闽浙水师提督,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屡建战功,晚年看破红尘,带发修行。
据说,钟宝山在佛堂挂出一幅精致的对联轴,亲笔书写了上联“天地有情容我老”,下联却空白,声言让后人续。
钟宝山升天后,一个阳春三月云淡风轻的近午时刻,福州鼓山一位老和尚云游至圆通山,看到钟宝山上联,当即要来文房四宝,挥毫疾书下联“子孙无用惹人嫌”,并合掌朝天轻声说:“钟师兄,贫僧冒昧续联了……”而且慷慨解囊,将化缘银子百余两献上佛案说:“钟宝山非平庸之辈,当有一尊‘金身’供后人瞻仰,谨此银子充作薄资,聊表寸心。
”然后走了。
后人把鼓山老和尚传为菩萨显灵,说钟宝山英灵上了西天,感动了雷音寺众罗汉。
原来钟宝山家三代为官,垂青史册,遗憾的是第四代三个少爷不成器,不学无术,不忍写出下联。
清朝贡品——圆通茶
圆通山气候温和,土质优良,流水潺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盛誉佳茗——圆通茶。
圆通茶用泉水烹煎或开水冲泡,百步之内可闻其香,汤色碧绿,味更醇厚,喉韵强劲,沁人心脾,药膳俱佳,有“入肺经,益脾气,定喘咳”之功效。
相传乾隆皇帝到此饱览山水田园风光后,坐下休息,有僧人把茶献上,皇上啜饮之下,连呼好茶,遂下旨,年年岁岁采制送京,供皇家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