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苏联历史
苏联历史
列宁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
出现了由市民阶级组织的临时政府列宁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苏维埃(俄语意为“大会”)并存的局面。
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
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简称苏俄,其后与德国及其盟国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法国、日本、波兰、美国等国因不满苏俄单方面退出对德战争,以及沙皇俄国债务等问题,对俄国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
国内忠于沙皇的势力以及富农、地主和资产阶级力量组织白军发起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战争。
经过俄国内战,苏维埃红军击败了白军和众多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巩固了政权。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国庆日为每年的11月7日。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地位,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对手,以肃反的名义展开了大清洗。
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送进了古拉格群岛(劳改营)甚至遭到屠杀。
其中对军队内部的清洗使大批优秀军官死于非命,直接导致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军队屡战屡败。
虽然,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但斯大林残酷的犯下大屠杀罪行被西方国家的大多数人和部分苏联人视为独裁屠夫。
1932年至1933年间,斯大林推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导致乌克兰大饥荒,使250万到480万人死亡。
乌克兰独立后,许多乌克兰政治家和学者认为1932年-1933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斯大林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
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而不果,英法却相继同德国发表了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
此后,在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
(参考条目:冬季战争、卡廷惨案)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九百架飞机、几千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
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
1943年初,苏军经过浴血奋战,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
到了1945年5月,包括苏联红军的盟军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欧洲战事结束。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全歼日本关东军。
1941年秋天,德国大军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当时苏联政府与各国使节转到南方现在的萨马拉市。
11月7日当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抵达被围困的莫斯科市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所有校阅部队在典礼后立即开赴战场。
此活动振奋人心。
当年苏联政府将此悲壮仪式拍成记录片在各地播放,在二战时对团结国家民心发挥了极大效果,为苏联争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10月,苏联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1945年,苏联与中华民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造成外蒙古独立.
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令苏联倍感威胁,因此针锋相对地成立华沙公约组织。
冷战开始。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时期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最后赫鲁晓夫在打倒贝利亚、马林科夫等政敌后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

此后,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期。
赫鲁晓夫用秘密报告的形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
赫鲁晓夫对普通群众开放克里姆林宫,并取消了中央领导的“特殊供给”和官僚干部的各种特权以及“特殊津贴”,深得民心,但也招致众多官员的不满。
但赫鲁晓夫全面批判斯大林也一度引发东欧社会主义盟国的政治动荡。
(参考条目:布拉格之春、匈牙利十月事件、波兰十月事件)
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
对外主张“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
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曾策划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条目:加加林、东方1号)
勃列日涅夫时期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最高领导人,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多次引发武装冲突,并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一方面来说,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到了赶超美国的程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苏联的整体经济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
勃列日涅夫通过推行苏联式的福利体系来提高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但由于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这种福利体系为日后苏联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安德罗波夫时期
1982年11月10日,长期统治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去世,由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继任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安德罗波夫执政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
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
但由于健康原因未允许他完成这一任务。
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因长期肾病逝世,终年69岁。
契尔年科时期
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接替担任苏联领导人的是73岁的契尔年科
当时从契尔年科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威望来看,显然具有过渡性质。
他执政仅13个月,虽然未能改善苏联国内外面临的困境,但保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做了一些具体工作。
在他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首先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联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将国民经济变成一种高效率的有条不紊的机制。
指出,经济试验的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
戈尔巴乔夫时期
参见: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皆在上任不到两年便病逝。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特别是停止了武力干预),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纳屈主义”。
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在罗马尼亚却发生了暴力事件)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在国内实行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
但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
随着“开放性”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逐渐失去了民心。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
苏联开始走向解体。
戈尔巴乔夫 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
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契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
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著苏联不再存在。
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