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请您谈一下在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 处理的?带给您的收获或者教训是什么?

火烧 2021-07-18 06:10:32 1055
请您谈一下在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 处理的?带给您的收获或者教训是什么? 请您谈一下在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 处理的?带给您的收获或者教训是什么?简单的

请您谈一下在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 处理的?带给您的收获或者教训是什么?  

请您谈一下在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 处理的?带给您的收获或者教训是什么?

简单的说;学习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 迷惑 !然后 在迷茫中缓行!
收获只在努力后才可能有的,每个人对收获的理解是不同的!
我现在还在读大学,我只知道我现在很迷茫,我不知道所谓的教训是什么,也许走过了可能会有所知!

好眼熟的题目

作为电大的辅导教师,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多引导同学们听课,鼓励大家听课。

您希望生活中哪些小事可以用智能化的方式解决?或者您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麻烦,小困惑。

处理室内灰层。灰太多,不好搞

请您谈一下在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 处理的?带给您的收获或者教训是什么?

生活中您是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谈谈您的方法?

让孩子做一些让他自己觉得有些难度的事,比如一道比较难的应用题。他自己独立完成很困难,这个时候你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可以给他提供一些解题的思路,最终他自己解答了这道题,这个时候他就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辅导员在您的学习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如何?

这要看很多方面的因素了。我平时很少和老师打交道(哪怕是班主任),所以辅导员对我来说没起到很大作用;有些同学很喜欢找老师帮忙,或是生活、学习、校内工作等方面都喜欢和老师交换意见……对于这类同学来讲的话,辅导员的作用该是很大的,毕竟各方面都比我们有经验。不过我觉得辅导员要发挥自己作用的话,还是应该要主动一点的,例如像我这类的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会主动找老师帮忙(当然,这也是和学生各人的习性有关,不强求……)。

您觉得您的孩子在学习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些年一直在教学一线,无论是网校这种一个人孤独的录课,还是200人班,60人班,30人班,10人班,或者是1对1都接触过,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导致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这个问题是一个教育上的基本问题,在qq群里,很多家长和学生经常问的问题就是“我数学不好怎么
办”或者是“我数学怎么学好”。每次遇到这种问题,我都很无奈——如果我能用几句话说清楚“怎么学好数学”,我应该找个山买个庙,还上啥课呢。
注意我没有说“差距”,因为每个学生的特质都是不同的,而且每个学生的人生经历也是不同的,可以说,这是学生之间差别的根本原因。但是,这样的区别并不足
以导致学生在学习结果上的差距——每年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方,有人高中就是黑客也有人从来没用过电脑,但是他们在大学混的一样好。我本科宿舍一
个杭州的同学英语牛到极点,所以大一就抓住一个机会转学去了港大,也有同学普通话都说不明白,现在在新加坡工作。所以,我想,抛开客观环境条件上的变化,
在外部环境几乎对等的情况下,一定存在对知识的认知规律上的某种规律,导致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或许会体现在成绩上,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是致命的
和决定性的。如果解决了一些原因层面的问题,我们相信,即使在高考制度下,很多孩子也可以做的更好。
实话说这个话题困扰了我非常久,每次见到不同的学生,我都希望观察他们的全部的行为,以此找出他们差异的原因,不能说已经找到答案,但是至少发现了一些端
倪。常规来说,很多人会用注意力、学习策略、学习动力、学习方法来作为解释,这种解释其实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我们都知道问题的存在,但是却无法
解决。成功学的讲座听过很多,“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或者是“笔记很重要”,再比如说“要选择性做题”之类的,都是说起来很不错,但是却不知道怎么执行。所
以我特别注意到,尽可能少谈一些大而范的概念。另一个方面,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都完全不同,如果太细节,可能对一些孩子适用,对另一些孩子不适用。所以,
我在探讨这些话题的时候,尽可能站在一个“中端”的角度——不谈一些宏观概念,比如“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去谈一些特别细节的策略,比如说“怎
么记笔记”之类。
比如说,我在访谈中发现,学习的“第一次”对孩子非常重要。我经常在qq群里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他们问问题的视角可以说是“匪夷所思”,比如
有一个学生问我:数学大题的格式应该怎么写。当然我知道,这个问题还有许多人想问,我只想说,凡是问这个问题的,都是被坑过的小伙伴。因为在第一次接触证
明题和解答题的时候,老师没有在讲“如何把一件事情说明白”,而是告诉我们,要有规范的过程。于是,在“第一次”之后,我们的思维就被调整到了“规范格
式”的频道上。其实数学的大题就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和写作文一样。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再比如说,很多家长说孩子平时感觉学的还不错,为什么一到考试就考不出来——这里面其实是一个“学会”和“学懂”的区别。我们特别习惯用“会做题”来作为
孩子学懂的标准,但是这是有问题的。我在教学中发现,让孩子做题是比让孩子“懂”更容易的一件事情。就好像我大学时候学托福,老师都会讲怎么看不懂文章的
情况下就做阅读理解。会做题但是不懂有什么问题?很简单,任何一个“不懂”的东西都会忘记——到了考试很容易遗忘。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我在决定写这些文章的时候,也想过,会不会因为写的太长了,大家都不看。但是后来我想明白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捷径的过程,如果能用一些文章将我的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我想也是做了件善事。

(二)学习中第一次的重要性
在几个我认为的重要原因中,第一个便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知识时候的场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第一次认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孩子不到2岁,有一次听一个做艺
术的老师讲课,他说成年人普遍是缺乏创造力的,不信你们画个鱼,于是我迅速想了一个标准的用两条曲线画鱼的过程,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下,问我们:你们
是不是都是这么想的,大家连连称是。他说,这就是成年人没有创造力的表现。我们认为鱼就是这个样子的,于是我们告诉孩子说“鱼”应该这么画——因为这是孩
子第一次知道“鱼”怎么画,于是大部分人这辈子都只知道这么画一条鱼——对于“鱼”的第一次认知,就这样被我们这群没有创造力的成年人剥夺了。第一次认识
不一定就改变一生,但是这次对事物的认识必然会对后来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孩子的认知规律是什么?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从“已知”到“未知”。没有人愿意被强行灌输一个知识,而这也符合知识的规律。人类发现的所有知识,都是从最原
始的状态开始,通过观察、归纳和演绎的方式获得。所以从理论上说,不会有那种莫名其妙就出现的知识
,或者说,“知识的孤岛”其实是不存在的,在中小学领域就更是如此。我是教数学的,以数学为例,初中和高中的所有的数学知识,除了极个别的章节之外,都是
为了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初一开始学“负数”,负数是要解决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概念而产生的一种数学表示,零上零下,借钱还钱,所以
负数和减法是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我们是怎么讲负数的?我听过一个还算很有名气的老师的视频,开篇就是“像‘-1’,‘-2’,‘-3’这样前面有一个
‘-’的数叫做负数”——我只想说,学生对于“负数”的第一次认知,就这样被老师夺走了。最大的问题是,或许一个孩子过了十年都想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学负
数。
不信大家可以回去问问孩子,我曾经问过孩子:你们为什么要学函数?我发现大家的回答几乎一致:考试要考。我只能说,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次”认知被不靠谱的
老师灌输了概念的结果。函数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很多东西用图表示比较直观,函数的理论建立在沟通代数与图形的关系这件事情上,所以在中学阶段,函数
的核心就是图象。很多孩子到了高考,都觉得函数问题画图象是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方法,但是如果他真正懂了函数这个知识,就会知道,我们学函数就是为了用图
象,函数的问题不画图象,才是例外。
林林总总,都是“第一次”被剥夺的结果。我们所看到的教学,大抵是“今天我们来讲一下有理数的定义”,“今天我们来讲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稍微好一点
的,会在上课的时候做一点“引导”,比如讲一个故事,我听到的很多版本这个故事和内容关系并不密切,美其名曰:吸引孩子注意力。这些都是庸医——讲预习课
的老师,应当是压力最大的老师,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不应当有任何强制灌输,不应该有任何“听不懂”的情况。我经常听老师说孩子“你怎么听不
懂”,每次我都想冲上去反问一句:你这么讲他怎么能听懂。“一,定义;二,性质;三,应用”这种逻辑,根本不是一个正常人学习新知识的的逻辑。
昨天晚上和我的助教老师讨论一道题,一道立体几何的求体积问题,这个老师一上来就说“这是一道口算题”,我立即就打断了他,我说:学生为什么要知道这是一
道口算题?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吗?一个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难道要先判断“这是不是一道口算题”吗?虽然这个老师给出的方法确实简单,但是我认为,一
个学生在拿到这道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体积怎么求?那么按照正常人的思维,不规则图形,就是割补,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到这个思维。太多的老师都以自己已经
熟悉的知识结构为大纲,定义,性质云云,其实都是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教科书没办法用的原因——教科书是写给编书的人自己看
的,根本不是给一个啥都不懂的新人看的。其实初高中的还好,大学的情况尤甚。
或许很多家长会想,我当年第一次学某个知识,也是完全没有印象的。确实如此,但是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你现在还能记得的那些知识,要么就是经常用到,要么就
是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被惊讶到了,或者说,第一次就明白的。那些靠记忆获得的知识,往往忘记的最快。我高中生物就是这样,当时觉得特别好,高考几乎是满
分,现在连光合作用都不太记得了,更不要说细胞结构那些东西。有印象的其实是遗传那块,因为当时学的时候很清楚,遗传的本质就是一人一个基因的组合,这个
本质学明白了,自然就不会忘记。
那什么样是“第一次”的感觉?我想,有两种感觉都是对的,一种是觉得“好像什么都没说,但是我懂了”,所谓清风化雨,润物无声,你感觉没有压力,但是学会
了一个东西;另外一种是“醍醐灌顶”,“原来如此”——似乎一百年想不明白的事情,一下子全都明白了。典型的反应,就是“那这样说来,XXX也是
XXXX,XXXX也是,对不对!”所谓的“举一反三”,从来都不应该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而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预习”很重要,其实“预习”就是典型的“第一次认知”的一个场景。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提前学”已经从少数学生的自觉行为变成了一个大部分孩
子都要遵循的学习方法。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就说六年级要升初一的孩子,看看各个做培训的机构都盯着这个市场,就知道这一定是大家的需求。市场大,竞争激烈
之后,难免良莠不齐,但是,认知的“第一次”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我想,如果能为孩子做点事情,能让孩子舒服的获得第一次对知识的认知,是件大好
事。

(三)学过、学会和学懂
上一篇文章探讨了学习中“第一次”的重要性,为什么第一次接触知识的学习过程特别重要?其实核心的问题在于,第一次的学习过程对是否“学懂”产生了至关重
要的价值。在我们对孩子的观察中,有三件事情我们经常认为是同一件事情,但是正是这三件事情,让孩子的学习产生了不同的变化,那就是“学过”,“学会”和
“学懂”。
我在课间的时候,经常听家长问孩子一个问题:老师上课讲的这个你以前学过吗?往往那些上课比较活跃的孩子会说“学过”,我曾经在xx地方看过。这就是“学
过”的含义。学过,更多强调的是一个印象,有没有曾经见到过。而孩子对于“学过”的理解,也是“是否有印象”,这种印象,是一个“模糊匹配”的概念。比如
说行程问题有若干类型,如果你问孩子“你有学过行程问题吗?”大部分孩子都会说“学过”,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孩子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匹配“行程”两
个字——这也是为什么一般来说无论你问什么知识,孩子的回答往往都是“学过”。
其实我们都知道“学过”是没用的,于是就出现了“学会”的概念。由于家长都不是专业老师(即使家长是数学老师,但是不是语文老师啊……),所以如何判断孩
子是否“学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有一个方法,就是看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好为学会,考试成绩不好,就是没学会。这种方法简单粗暴,虽然可以从一定
程度上判断是否学会,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考试是一个综合的考察过程,除了是否学会之外,身体状况和心情也会对考试结果有比较大的影响。“学会”也包括学会
知识和学会考试。就像我大学上新东方,老师告诉我们如何在读不懂一篇文章的情况下可以做出阅读理解题。于是我做阅读理解的正确率提高了,这叫“学会考
试”。
我们可以看到,在功利的模式下,如果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速成”和“提高成绩”,最终一定会选择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我的观察中,这样的老师并不在少数。
如何让孩子“学会”?方法是很多的。比如说,“把这句话记下来,然后背下来”。我在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一章,研究了一些简化计算的方法,我分享给其他数学老
师后,许多老师觉得我给出的几个结论非常好用,上课就让学生背下来——算判别式,可以直接默写。这样做的好处特别明显,学生计算速度一下子就上去了。从某
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学会”了。
那什么是“学懂”,结合昨天谈到的“第一次”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此关注接触知识的第一次的原因。我们先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学懂”的感觉——一种恍
然大悟甚至是醍醐灌顶然后就觉得自己前面若干年都被骗了的感觉,如果用时髦的话说,就是那种“毁三观”的感觉。在这一点上,不可否认,国外的很多科普节目
做的很好。我算个思维比较变态的人,我经常琢磨,这飞机在天上飞着,要是突然掉下来了怎么办……后来看了一些国外的纪录片,我突然就明白了,一个飞机在天
上飞的好好的,是不会掉下来的,如果掉下来,一定是由于“升力”不够,而“升力”不够,则是因为翅膀不够大或者速度不够快。什么叫翅膀不够大?比如说倾斜
太厉害,或者是机头太高或者太低,都是相当于减少了翅膀的面积;而飞机迎风面过大,则可能导致速度变慢,速度变慢升力不足,也会出现掉下来的情况。你看,
我刚才的解释中没有用到什么“伯努利原理”或者“流体力学”这种话,而且我写不出任何一个物理公式,但是我可以把“飞机为什么飞的好好的会掉下来”这件事
情解释明白了。
那么,学懂是否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呢?我作为一个大学非理工专业的学生,基本没学过物理,但是我相信一点——任何知识都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有了一定的
知识基础,总是可以用一个合适的路径理解那些复杂的知识点。我在微博上看到过“一张图告诉你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什么”——这就是让人真正“学懂”的东
西。我们学懂一件事情,是知道这件事情的本源、本质或者是内部逻辑,而对于一些细节,则还是需要深入学习的。所以,学懂反而不建立在必须有非常深厚的专业
知识的基础上,而建立在我们的逻辑思维是否缜密,是否能够按照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问题。
我来说一个我觉得最失败的教育,就是驾校。可以说,在驾校,没有人学懂了怎么开车。我记得我学的时候,在学移库的时候,教练直接写了几句话,什么情况下往
右打满,然后到哪里停。所以一旦中间出现任何意外,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调整,而教练这个时候只是大喊“你少打半圈轮就好了啊”——我连原理都不知道,怎么
能知道“少打半圈轮”。这就是典型的“学会”但是“没学懂”的案例。后来我自己琢磨,看别人各种崩溃的状态,终于领悟(我确实是自己领悟的……)了在倒车
过程中方向盘和车行进路线之间的关系,于是后来就完全没有理会教练的那些“口诀”——事实上我后来也教过一些人怎么倒车,我发现只要讲清楚原理了,大家都
会自己调整了。于是他们都说我应该去驾校当老师……我只能说,让学生“学懂”真的比“学会”要重要太多。“学懂”之后,大家自己的思考能力就会被释放。
在学生这里,道理也是一样的。一个学生可以“学会”,学会之后就能做题,但是到了考试就会忘记掉。和学车的道理一样,过几天就忘记了“在哪里要打轮来
着”。而如果“学懂”了,即使忘记了具体的知识,也可以去想,去思考。有些同学有这样的问题:一道题,第一眼看到会,就是会;第一眼看到不会,多半就想不
出来了。这也是“学会”和“学懂”的区别。很多老师提到的“孩子给家长讲题”,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证明“学懂”的方法。这几个话题,下一篇文章我们会继续
深入展开探讨。这些问题如果有方法能够解决,我相信决定孩子成绩的,不是智商,也不是报辅导班了。

垃圾分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请举两例。政治问答题

最大的困难是认识问题,人们并没有关于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分类后加大了工作量。

生活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怎么解决的?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估计有也是很少的,知足常乐

球一篇周记。(最好是原创。题材是平常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烦恼事)

清明节扫陈光烈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快到清明节了,我校三到六年级的学生,穿校服,带着手制的小白花,去七星公园扫陈光烈士墓。走在路上,我们的心情很沉痛,天阴沉沉的,不时飘点小雨,和我们的心情一样。
来到了目的地,我环视四周,只见这矗立着一个银灰色的纪念塔,高约8米,塔身四方,顶部是一个鲜红色的五角星,上面可这几个苍劲有力的七个大字“陈光烈士纪念塔”。塔后是一个红色圆墓,呈半球形、直径3.7米,高1.45 米,墓围11.6米,墓中沉睡着一位身经百战的革命先辈。
四周松柏环抱,青翠欲滴,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春夏秋冬,都不会枯死,象征着烈士留芳千古,永垂不朽。
这时,李真副校长来到我们的前面,介绍起了陈光烈士的生平事迹。她用庄严的语气说道:“陈光 (1918-1949),广东梅县人。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中共桂林市城工委书记,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10月5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遭受种种酷刑,坚贞不屈,于11月11日晚,在原北站附近英勇就义,距桂林解放仅11天,时仅31岁。”李真副校长刚说完,便又高声宣布道:“肃静!全体师生鞠躬三次!”
我们便怀着悲伤的情绪,默默的鞠躬了三次。
“全体师生默哀三分钟!”李真副校长又宣布道。
我们安静的闭上眼睛,轻轻地低下了头。此时此刻,我心想:烈士们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我们的红领巾是用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为了解放中国,他们舍弃小家,聚在一起,才换来了今天大家的安宁。
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正在炮火与硝烟中奋力拼搏着,为革命作斗争。我仿佛听见了战士们在胜利的小号声中快乐的呐喊着,他们欢呼雀跃,脸上满是胜利的喜悦……
三分钟到了,我抬起头,看到一些其他的同学正在献花圈。我们绕着烈士墓,轻轻的,轻轻的走了一圈。再把虽然不精美但是精心制作小白花轻轻的放在了墓上。墓上已经放满了小白花,那不仅仅是小白花,更是我们对革命先辈的尊敬与哀悼……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好日子都是革命烈士、革命先辈们换来的,让我们珍惜现有的一切,让我们学习革命先辈大无畏的精神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