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孙子兵法之战国传奇评价 中华兵魂--浅谈孙武和《孙子兵法》

火烧 2022-06-20 06:59:42 1058
中华兵魂--浅谈孙武和《孙子兵法》 中华兵魂--浅谈孙武和《孙子兵法》从人类社会形成的那一刻起,战争就是人类活动的主旋律之一。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5000年的文明史,5000年的战争史。据《大公报》做
孙子兵法之战国传奇评价 中华兵魂--浅谈孙武和《孙子兵法》

中华兵魂--浅谈孙武和《孙子兵法》  


中华兵魂--浅谈孙武和《孙子兵法》

从人类社会形成的那一刻起,战争就是人类活动的主旋律之一。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5000年的文明史,5000年的战争史。据《大公报》做过的统计,只到公元2000年,中国在过去的5000年中,真正没有战争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37年零四个月。反观东西方的战争,西方战争以直接达成目标而完成战争,算是“力战”的范畴,他们讲究力量的最终对决。而东方的战争,则充满了变数,诡异。战争成了双方将领对勇,对智的比拼。19世纪,一个德国军官克劳赛维茨因为写出了《战争论》,被西方军人封为“军神”。著名的军事评论家约米尼在点评《战争论》时说到:“《战争论》系统的总结了人类战争的所有观点,是非常优秀的军事著作。但是,人类战争创造性的观点,在2000多年前,就被一个叫孙武的中国人在他的《孙子兵法》中提出了。”2004年英国的主流媒体《镜报》评选出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十本书,《孙子兵法》排在第二位。美国的西点军校在选择战略思维和战争概论教材时,直接把《孙子兵法》英文版拿到了课桌上。

孙武,字长卿,出生于公元前535年,春秋时期齐国人。年轻时,著《兵法》十三篇,被人推荐给吴王阖闾,封为将军。10年后,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因为其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和战无不胜的战绩,被后人尊称为“东方兵圣”,被视为中华军事学的鼻祖。其著作《孙子兵法》,更是影响了以后中国爆发的所有战争。

《孙子兵法》,分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概括了战争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历史上首部科学,系统的战争论著。《孙子兵法》的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战争与国家的关系,2000多年后克劳赛维茨在《战争论》里才用现代的语言总结出:战争是为政治服务,政治则永远为国家利益服务。孙武对于分析全面的战争观,做出了这样的描述: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从战争的目的,战争的天气条件,战争的地形条件,战争的统帅领导能力,军队的日常管理和训练能力来阐述全面的战争观。在战场上,要能及时的掌握主动权,势者,因利而制权也,第一次提出了制权的概念。制权,是指用局部的优势来取得某方面的控制权,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现代战争中的制空权,制海权,制信息权,其战术核心都是控制。孙武的制权理论,无疑给后人带来很多启发。在第二篇作战篇中,孙武提出了后勤与战争的关系,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后勤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败,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生存。300多年后的秦赵长平之战,作战双方就围绕在后勤上做足了功夫,结果秦国因为后勤能力远远超过赵国而取得胜利。正因为战争是作战双方综合实力的消耗,孙武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战争就得速战速决。《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中,对于国与国的外交,军事斗争做出了前瞻性的指导: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当双方国家发生矛盾时,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战争,只是解决争端的最下策。而一旦发生了战争,就应该在战场上集中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长处来打击敌方的短处,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解放战争中,以md为代表的人民解放军就充分的运用了孙武的这一思想,在总体兵力低于国民党军时,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实行分割穿插,各个击破,最终取得了全国的解放。孙武也在这一篇中提出了信息战的原则: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在第四篇军形篇中,孙武提出了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粗看这段文字,很不好理解,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既然能做到在进攻中就能打败敌人,为什么还要等待??克劳赛维茨在《战争论》中,用进攻顶点理论,解释了这一切,所谓进攻的顶点是指攻者因战线扩大,补给线延长、物资缺乏等原因,进攻能力达到最大限度的那一点。孙武就要求进攻方进攻时,一定要把握进攻的度,保证自己始终掌握这战场的主动权。怎样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孙武在第五篇兵势篇中提出动的概念。动,就是我们所说的运动战,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原则之一就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孙武提出,先要善于调动敌人,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敌人进入我方的战术伏击圈时,就狠狠的打击敌人,消灭敌人。md著名的十六字真言,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打,敌疲我扰就从游击战的角度诠释了运动战的精髓。如何造势,孙武在虚实篇中就提出了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用水的流动来比喻我方应如何掌握和制造有利的态势。军队的行动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策略。取得了势,如何战胜敌人,就要从对方的军心,对方的战斗意志上做文章,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现代战争中的斩首论和点穴战就是这种军事观点的发展和放大。直接攻击敌人的指挥机关,消灭敌人的指挥系统,造成敌人的指挥混乱,军心涣散,最终打败敌人。在第八篇九变中,孙武对将领的军事素养提出了教导: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分析出将领的五大弱点:坚持死拼硬打,临阵畏缩贪生怕死,性情暴躁易怒,过分追求名声,过分的爱护民众。这五种弱点,肯定会使军队失败。孙武在行军,地形,九地三篇中,综合的阐述了战场中的各种因素,在火攻篇则重点说明了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在最后的用间篇中,系统的描述了情报战的作用,如何运用间谍,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纵观孙武的军事观点,除了对全面战争观的阐述,还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深刻内涵。其中不但有丰富的战略理论,还折射出睿智的中国人古老的以道析理的战略思维。其提出的制权思想,国家军事震撼力理论,运动战思想等等一切,都能启发着现代军事思维观念,指导着现代军事思维体系的构建。我只能用粗糙的文笔来简单的说明下孙武的军事思想。因为他那创造性的思维,会引出我们无限的遐想。孙武为后世奉献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兵经《孙子兵法》。此书是对上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对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春秋时期先进的社会思想交合的产物,是尚武崇智的齐文化孕育的奇葩,同时也是孙武个人天才和勤奋的结晶。当今,《孙子兵法》不但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军事指挥员们在战场上角逐胜负的武器,而且已登上了一些国家的最高“殿堂”,成为他们战略决策的理论依据之一;其在非军事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其中智慧,真可谓是“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