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莫惜金缕衣 金缕衣的缕字读音
金缕衣的缕字读音

金缕衣的缕字读音
金 缕 衣读音
jin lv yi
第一声第三声第一声
金缕衣谁写的?
金缕衣 杜秋娘(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解]:
1.金缕衣:以金线制成的华丽衣裳.
2.堪:可.
3.直须:不必犹豫.
[韵译]: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
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诗词赏析]
此题作者<全唐诗>为无名氏.这首诗含义比较单纯.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
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
露.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
似乎低了.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写金缕衣 目的
是很早的生活一位叫杜秋娘的人写的
珍惜,爱惜时间
《金缕衣》的平仄
劝君莫惜金缕衣,仄平仄仄平仄平
劝君惜取少年时。仄平仄仄仄平平
花开堪折直须折,平平平仄仄平仄
莫待无花空折枝。仄仄平平平仄平
从平仄可以看出《金缕衣》是古诗,不是绝句。
LZ问到它的格律,我认为它只是押韵而已,应该还没什么格律可言,在平仄上没有律诗的“相对、相粘”。
金缕衣的赏析
之前有人回答过的,答案如下
金缕衣 杜秋娘(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解】:
1、金缕衣:以金线制成的华丽衣裳。
2、堪:可。
3、直须:不必犹豫。
【韵译】: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
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诗词赏析]
此题作者《全唐诗》为无名氏。这首诗含义比较单纯,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
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
露。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
似乎低了,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杜秋娘为镇海节度使李锜妾,善唱〈金缕衣〉。当以此而误题其名,实非其作
现代人皆以为 “劝君惜取少年时”为劝戒之意,
断章取义耳
由三四句可知 金缕衣者,实为狎妓之缠头(缠头:绫帛之类的礼物。 白居易琵琶行里有: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诗意为:劝君莫惜区区金缕衣,求欢须趁少年时,以免到老欲爱而不能之憾
杜秋娘原是间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虽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出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词作曲,作为歌妓曾风靡了江南一带。她十五岁时,艳名被镇海节度使李锜风闻,设法以重金买入府中充任歌舞姬。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学一些现成的歌舞,为主人表演取乐;人小心高的杜秋娘却不甘埋没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姬中,暗自思量,自写自谱了一曲“金缕衣”,在一次李锜的家宴上,声情并茂地演唱了给李锜听。李锜此时已年过半百,却也雄心不减,当他听了杜秋娘唱的一曲“金缕衣”,心中的欲火不禁被煽动起来。在他看来,这小曲充满了挑逗,虽然他已不是“少年时”,但临近暮年,似乎更要抓住美好年华的尾巴,及时享受生命乐趣,这小女子简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顿时,李锜对杜秋娘大为欣赏,当时就决定把她收为侍妾。李锜与杜秋娘成了一对忘年夫妻,但因两人都热情如火,所以春花秋月中,这对老夫少妻,度过了许多甜蜜醉人的时光。
这时唐德宗驾崩,李诵继位为顺宗,顺宗因病体不支,在位仅八个月就禅位给儿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唐宪宗年轻气盛,一登基就决心扭转国内藩镇割踞的离散形势,因而采取强制手段,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身为节度使的李锜为之大为不满,依仗手中的兵力,举兵反叛朝廷,在朝廷大军的镇压下,叛乱很快平息,李锜也在战乱中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依据她的专长,让她仍旧充当歌舞姬。有心的秋娘趁著为唐宪宗表演的机会,再一次卖力地表演了“金缕衣”。唐宪宗李纯这时倒正是青春“少年时”,曲中那种热烈的情绪深深感染了他。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艳而雅洁,气韵在众佳丽中独高一格,不禁为之心动;况且此曲还是由她亲自创作,才情也不一般。不久,杜秋娘被封为秋妃。
作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宪宗宠爱,她的一笑一言,一举一动,都别有风韵,令年轻的宪宗为之沉醉。春暖花开时,他们双双徜徉于山媚水涯;秋月皎洁时,又对对泛舟高歌于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时,共同调教鹦鹉学念宫诗;冷雨悽悽的夜晚,同坐灯下对奕直至夜半。期间情深意挚,颇似当年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翻版。然而,比起纵情放荡的杨贵妃,杜秋娘又高一筹,她不仅与宪宗同享人间欢乐,而且还不著痕迹参与了一些军国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为皇夫分忧解劳。
唐宪宗执政之初,由于锋芒凌利,对藩镇采取强压手段,引起藩镇纷纷的不满。后来番邦犬戎侵犯大唐边境,宪宗对藩镇施以宽柔政策,不但抵御了外侮,而且取得了本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兴。宪宗之所以能及时转变态度,除了大臣的建议外,重要的还是靠秋娘枕边风的吹拂,她以一颗女性的柔爱之心,感化著锋芒毕露的唐宪宗。
国家太平后,手下有大臣劝谏唐宪宗用严刑厉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动乱,这建议颇合宪宗的性格;但秋娘闻言则说:“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岂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见识深远,入情入理,让唐宪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见,以德政治天下。
秋娘在唐宪宗身边,似乎既是爱妃、玩伴,又是机要祕书,几乎占居了宪宗的整个身心,使宪宗对其他佳丽无以复顾。当国家逐渐平定昌盛之后,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劝唐宪宗可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他说:“天下已平,陛下宜为乐。”唐宪宗此时还不到三十岁,而宪宗则自得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李元膺有‘十忆诗’,历述佳人的行、坐、饮、歌、书、博、颦、笑、眠、妆之美态,今在秋妃身上—一可见,我还求什么?”李元膺的“十忆诗”是这样的:
其一:
瘦损腰肢出洞房,花枝拂地领巾长;
裙边遮定双鸳小,只有金莲步步香。
其二:
椅上藤花撩面平,绣裙斜罩茜罗轻;
踏青姊妹频来唤,鸳履弓弓不易行。
其三:
绿蚁频摧未厌多,帕罗香软衬金荷;
从教弄酒春衫涴,别有风流上眼波。
其四:
一串红牙碎玉敲,碧云无力驻凌霄;
也知唱到关情处,缓按余声眼色招。
其五:
纤玉参差象管轻,蜀笺小研碧窗明;
袖纱密掩嗔郎看,学写鸳鸯字未成。
其六:
小阁争筹画烛低,锦茵围坐玉相欹;
娇羞惯被郎君戏,袖掩春葱出注迟。
其七:
漫注横波无语处,轻拢小板欲歌时;
千愁万恨关心曲,却使眉尖学别离。
其八:
从来一笑值千金,无事夸多始见心;
乍问客前犹掩敛,不知已觉两窝深。
其九:
怩娇成惘日初长,暂卸轻裙玉簟凉;
漠漠帐烟笼玉枕,粉肌生汗白莲香。
其十:
宫样梳儿金缕犀,钗梁水玉刻蚊螭;
眉间几许伤心事,不管萧郎只画眉。
秋娘深得唐宪宗的专宠,从这里可见一斑。幸而秋妃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虽然拴住了宪宗的心,但并没使他沉溺于享乐而忘却国事,相反的倒是潜移默化地帮着他治国安邦。这种夫唱妇随,同心协力的日子,又岂是一般的“折花”之乐。
不料,元和十五年新春刚过,唐宪宗就不明不白地驾崩于中和殿上,年仅四十三岁,正值年盛体强之时。有人说宪宗是服食长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说是内常侍陈弘志蓄意谋弑,然而当时宦官在朝中势力庞大,也就无人胆敢往下追究了。二十四岁的太子李恒在宦官马潭等人拥戴下嗣位为唐穆宗,改元长庆。
此时,进宫十二年,年已三十开外的杜秋娘,在宫廷中颇有声望,而且朝中重臣也对她相当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风暴,并没有影响她的地位,在某些军国大事上,唐穆宗还经常要听取她的意见!
后来,杜秋娘被派为穆宗之子李凑的保母,负责皇子的教养,杜秋娘自己没有孩子,便把一腔慈母之爱倾注到李凑身上。
而唐穆宗李恒是个好色荒淫的皇帝,即位后,很快就沉迷于声色游乐之中,藩镇相继发生叛乱,河朔三镇再度失守,他都不闻不问。已做保母的杜秋娘则在一边冷眼旁观。
长庆四年,不满三十岁的唐穆宗竟又莫名其妙地一命呜呼;年方十五的太子李湛继位为唐敬宗,改元宝历。这位小皇帝童心未泯,性躁贪玩,特别喜欢击毬的游戏和在深夜里捕猎狐狸,天天带着一班宦官伴臣东游西荡,花样百出,还不时地发一顿小皇帝脾气,无缘无故地将身边人痛打一顿,根本谈不上操心国事。
宝历二年腊月冬寒,唐敬宗夜猎回宫后,又与宦官刘克明及击毬将军苏佳明等一伙人在大殿上酣饮。夜深酒醉,唐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灯火忽然被一阵狂风吹灭,待再点亮时,人们发现小小年纪的唐敬宗被弑于内室,这时他还不过是十七岁。
紧接着,枢密使王守澄又与宫内宦官内外相结,保举唐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昂入宫,成为唐文宗。因文宗年幼不更人事,朝廷大权实际落在一帮大臣和宦官手中。
这时,李凑已被封为漳王。杜秋娘眼看着李家皇帝一个个被宦官所弑,又一个个在宦官操纵下登基,简直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在杜秋娘的悉心调教下,漳王李凑养成一副有胆识的个性,并立志要作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眼看时机即将成熟,杜秋娘周密筹划,与朝中宰相宋申锡密切配合,企图一举除掉王守澄的宦官势力,废掉文宗,把李凑推上皇帝宝座。
无奈宦官的耳目众多,虽然杜秋娘的计划十分隐密,仍然被王守澄有所探知。好在没有什么把柄落在他们手中,自然不便严加处置,结果是李凑贬为庶民,宋申锡则谪为江州司马,而杜秋娘也削籍为民,放归故乡,结束了她这一段绚彩的“折花”岁月。
自古女子的命运多掌握在别人手中,而出身微贱的杜秋娘,却敢于凭著自己的才智向命运挑战,博得了一段辉煌的历程。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的。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 “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 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 “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339513.htm
金缕衣全歌词
董贞 - 金缕衣(不知道是不是这首)
作词:胡桃夹子&董贞 作曲:董贞 编曲:朱金泰
春来早 清梦扰 楼台小聚诵今朝
又何妨布衣青山坳
月如腰 琴指蹈 醉时狂歌醒时笑
莫辜负青春正年少
千金不换伊人回眸金步摇
眉间朱砂点绛秋水蒿
浆声灯影流连处 青杏尚小
羞闻夜深海棠花娇
空自恼 夕阳好 前尘往事随风飘
恬淡知幸福的味道
霜鬓角 难预料 尤记昨日忆今宵
却不知岁月催人老
拄杖南山为把柴扉轻轻敲
白发新见黄口旧知交
对饮东篱三两盏 何妨轻佻
把酒问月姮娥可好
赢也好 输也好 自古难料
不如布衣青山坳
喜也好 悲也好 醉时狂歌醒时笑
不辜负青春正当年少
悲也好 醉也好 大梦一场全忘掉
白也好 黑也好 都是有缘聚春宵
思前想后即使春宵无聊
怕只怕孤独醉人倒
千金不换伊人回眸金步摇
眉间朱砂点绛秋水蒿
浆声灯影流连处 青杏尚小
何时红了樱桃
拄杖南山为把柴扉轻轻敲
白发新见黄口旧知交
对饮东篱三两盏 何妨轻佻
把酒问月姮娥可好
金缕一曲羨煞尘嚣
金缕衣歌词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空折枝恨已迟
情难寄梦无依
年华似水逝
啊不忍再穿旧时衣
---music---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空折枝泪迷漓
心已碎意悽悽
时光催人老
啊那堪再见旧时衣
金缕衣作者
应该是杜秋娘
金缕衣 杜秋娘(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跟“金缕玉衣”一回事吗?
丁启阵 长久以来,一直有人把“金缕衣”跟“金缕玉衣”当做同样的东西。 较早有这种看法者,我所知道的,是郭沫若先生。他曾有两句诗云:“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说的是汉墓出土的两种国宝级文物,铜奔马和帝王殓尸服。前者先后被称为“马踏飞燕”和“马超龙雀”,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后者就是通常所说的“金缕玉衣”,最有名的是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出土的两件。 持这种看法的,也有台湾学者。例如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自序》云:“……杜秋娘唱《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可能是劝人与其在死后穿镶金缀玉的寿衣,不如惜取年少可爱的时光。” 两三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指出唐诗中的“金缕衣”跟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不是一回事。结果,在部落格中发表后,遭到了许多人的责骂,说我“多事”、“无聊”、“吃饱了撑的””——至今我还是认为,吃饱了撑的,便写篇这样的考证文字,总比上网骂人要有意义一些——由此可见,大家已经认可了“金缕衣”就是“金缕玉衣”的说法。 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证据有二: 一是,汉朝帝王及其后妃(妻子)死后的玉制寿衣,原本总称“柙”(匣),分称则上身称“襦”,下身称“柙”,未见称“衣”的。有“玉柙”、“金缕玉柙”,没有“金缕衣”、“金缕玉衣”。《后汉书·礼仪下》:“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黄绵、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梁刘昭注引《汉旧仪》:“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广]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旧题晋葛洪撰《西京杂记》卷第一“送葬用珠襦玉柙”条亦有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柙。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武帝柙上皆镂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之蛟龙玉柙。” 二是,南北朝至唐朝诗歌里的“金缕衣”,指的分明是女子平时所穿着的一种以金线织成或镶金线的布料缝制的衣裳,包括舞衣,跟寿衣没有丝毫关系。请看:许浑《听歌鹧鸪辞》“山行水宿不知远,犹梦玉钗金缕衣”;裴虔余《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嫋凤双飞”;韩偓《遥见》“悲歌泪溼澹胭脂,闲立风吹金缕衣”;欧阳炯《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地神对出宝瓶子,天女倒披金缕衣”;某故妓《诗》“歌罢玉楼月,舞残金缕衣”;孙光宪《菩萨蛮》“握手送人归,半拖金缕衣”。词牌名有[金缕曲],或与“金缕衣”为舞衣有关。 台湾学者黄永武为了反驳他人筵宴上唱出“寿衣”犯忌讳不吉祥的质疑,证明杜秋娘《金缕衣》诗中的“金缕衣”就是寿衣“金缕玉衣”,引白居易《狂歌词》为佐证。《狂歌词》全诗为:“明月照君席,白露沾我衣。劝君酒杯满,听我狂歌词。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生前不欢乐,死后有余赀。焉用黄墟下,珠衾玉匣为。”黄永武认为,这首诗的意思跟杜秋娘《金缕衣》几乎一样。但是,他在证明筵宴之上可以唱出“寿衣”的同时,却也于无意中提供了不利于他自己的证据,白居易诗中所用的称呼寿衣的词语,是“珠衾玉匣”,而不是“金缕衣”,或“金缕玉衣”。不免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尴尬。 写这篇短文,我无意纠正大家称汉墓出土玉制寿衣为“金缕玉衣”的习惯。语言符号跟事物之间的关系,原本就是“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的,实际上,“习非成是”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我的主要用意不过是,希望大家在读杜秋娘《金缕衣》以及其他唐诗的时候,不要一看见“金缕衣”就联想到汉墓里的寿衣,或者直接认定它便是“金缕玉衣”,那太煞风景了!
金缕衣的内容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简析】这首诗作并非艺术上最为上乘,然确也不让须眉,可诵可传。诗可理解为惜阴,亦可理解为及时行乐,但主题似为劝人及时进取,不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首“金缕衣”的诗,词句直白,富含人生哲理,因此久传不衰,至今还常为人吟诵和援用。可谁知道这首小诗竟改变了作者杜秋娘一生的命运,使她获取了一段绚烂多姿的“折花”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