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揭秘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既然也是铁帽子王那为什么清朝12铁帽子王

火烧 2022-05-07 21:55:43 1069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既然也是铁帽子王那为什么清朝12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既然也是铁帽子王那为什么清朝12铁帽子王里没有他呢?这个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 最初,获“铁帽子王”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既然也是铁帽子王那为什么清朝12铁帽子王  

大揭秘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既然也是铁帽子王那为什么清朝12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既然也是铁帽子王那为什么清朝12铁帽子王里没有他呢?

这个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

最初,获“铁帽子王”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在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这是因有军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著特殊亲密关系中受封,属於恩封。 咸丰帝赐僧格林沁“博多罗巴图鲁”称号。咸丰四年(1854年),又在连镇大败北伐军。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咸丰帝加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四月,诏世袭罔替。 按清制,皇帝之子可封亲王,而亲王以下之子孙,一般都要降袭,如亲王之子降袭郡王,郡王之子降袭贝勒,贝勒之子降袭贝子,贝子之子降袭镇国公……这种制度是吸取了明朝封王太多的教训,避免了数百年后亲王遍天下的局面。因此,清朝的亲王是不多的,因而显得极尊贵。但是,这种降袭制度也有例外。清高宗纯皇帝乾隆规定,清初开国定基的八位王爷,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 后改号庄亲王 、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的子孙可有一人“世袭罔替”,即不必降袭而按原爵袭封。此八人,即民间俗称的八位“铁帽子王”。除此之外,乾隆帝仅特批一人,康熙帝十三子、雍正帝弟弟、乾隆帝叔叔 怡亲王胤祥,他因辅佐雍正有功,也被列入“世袭罔替”之类。 僧格林沁以蒙古贵族进封亲王,已属特恩,此次再获“世袭罔替”的破格待遇,反映出来的是咸丰帝对时局的估计,以及僧格林沁击灭太平天国北伐军之功,有如再造大清。 因此,他是铁帽子王里面极为特殊的一例。

蒙古王 僧格林沁是铁帽子王吗?

蒙古王僧格林沁不是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著名爱国将领,晚清名将,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贵族出身,善骑射。

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袭扎萨克多罗郡王。旋入京,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后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

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咸丰五年(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俘林凤祥、李开芳,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

扩展资料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辅国将军以上还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

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俗话说的“铁帽子王”。因为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12大“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但其后世也不乏被夺爵的历史记载。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僧格林沁

百度百科-铁帽子王 (世袭罔替王爵的俗称)

蒙古王 僧格林沁是铁帽子王吗?

太平天国第一悍将,前军统帅,英王陈玉成的头颅被送进京师之后,满朝震动。此战的意义即使和攻陷安庆相比,也丝毫不差。攻陷安庆是战略上的胜利,斩杀陈玉成则是给本就已经人心惶惶的太平天国军心又一次重击。 此战过后,朝廷对前线官兵给予了巨大的奖赏。兵部尚书文祥加东阁大学士衔,补上了桂良的缺,为正一品,另外又加封一等忠勇侯。 最初人意料的是对僧格林沁的封赏,僧格林沁原为科尔沁亲王,这次竟然诏其“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也就是说,僧格林沁被加封为铁帽子亲王! 大清的爵位,最高的就是亲王、以下依次是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等等。这些封号只限于赏赐给皇室宗亲或者蒙古汗王。 至于汉人和非皇族的满人,则不能做王爷、贝勒,他们的封号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为了防止封号的过滥,所以朝廷规定,封号是随着继承而逐渐下降的。比如奕,他现在是恭亲王,但是他死了之后,继承他爵位的儿子必须降一级,只能是郡王,他的孙子则只能继承贝勒,从孙子就是贝子,再往下,还要降为奉恩镇国公。到了这个级别,就不用再降了。 也就是说,一个爵位,需要降四次才算到底,到了第五辈才算稳定下来。但是即便是一个亲王,降到第五辈也只剩一个镇国公了。更不用提其他的郡王、贝勒这等爵位了。 但是也有极其个别的王爷,是铁帽子王。何为铁帽子?就是说他们的王爵是不用降的,帽子和铁打的一般,子子孙孙都能平级继承王位。 到目前为止,大清只有九大铁帽子王,而其中的八个是大清建国之时的八大功臣。 比如努尔哈赤的二子代善,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侄子济尔哈朗,皇太极长子豪格等人。这些人都是为大清的江山立过汗马功劳,所以才被封为铁帽子王。而且这八大铁帽子王之中还有两个只是铁帽子郡王,而非铁帽子亲王。 除了建国初期的八大铁帽子王之外,满清入关之整整两百三十年,只封过一个允祥为铁帽子怡亲王。 允祥是康熙帝的十三子,在雍正争夺储位的过程中,允祥出了很大的力。但是,即便这样,允祥也是在死了之后才被雍正帝追封为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本就是蒙古科尔沁部的汗王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郡王封号。后来因为其战功卓著,朝廷将其破格提升为亲王。但是,任谁也没想到他竟然能做到“铁帽子亲王!” 这个爵位可是和多尔衮,豪格,代善这种开国元勋相等了,无论是什么荣耀都不及其万分之一。 僧格林沁接到封赏之后,也是震惊不已,连忙上书推拒。但是朝廷不许,僧王见状,再度上书推辞,朝廷又是不许,如是者三,僧格林沁才知道朝廷是真心封他为铁帽子王,这才接受了封号。

晚清科尔沁王爷僧格林沁是清初科尔沁部世袭的爵位吗?

清朝皇室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应是十二个: 1、礼亲王:代善 2、郑亲王:济尔哈朗 3、睿亲王:多尔衮 4、豫亲王:多铎 5、肃亲王:豪格 6、庄亲王:硕塞 7、克勤郡王:岳托 8、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9、怡亲王:允祥10、恭亲王:奕忻 11、醇亲王:奕譞 12、庆亲王:奕劻。前八个就是著名的“八大王”,靠军功获封;后四个均因与皇帝(或西太后)有独特政治、家族关系而获封。

还有,清初时皇太极诏命蒙古各旗旗主,又称扎萨克,享郡王爵,世袭罔替。僧科尔沁就是被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扎萨克,也是本族族长过继为子、承袭郡王的。后因打败太平天国北伐军,战功卓著,被誉为“有清三杰”,受封亲王、世袭罔替。其功绩和恩宠,又远非承袭科尔沁郡王所比了。

风光无限的清朝铁帽子王竟被一少年斩杀于麦田,这是为何?

这位杀了清朝铁帽子王的少年叫张皮绠,因为他对清军特别痛恨,也是机缘巧合之下才杀了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是蒙古族人。他是成吉思汗的侄孙,同时也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将领。

要知道清朝末期,不仅有西方列强的入侵,更有内乱太平天国的动荡不安。这个时候僧格林沁一马当先,发挥了他作为一个将领的作用。

僧格林沁率领自己的部队抵御着英法联军,同时又要进行平定太平天国军队的北伐。所以他功勋卓著,被封为清朝的“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击破了太平天国的北伐,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当时一片风光无限。可惜后来他奉命讨伐捻军,这下子被捻军给刷了。捻军的统帅张宗禹跟个老鼠一样喜欢东躲西藏,而僧格林沁却孤军深入乘机追击,没想到这是捻军的计谋,要的就是诱敌深入想要埋伏于他。

结果这位铁帽子王滑铁卢了,他受到了埋伏中了计,情急之下突围的过程中死在了一个叫张皮绠的少年手里。

张皮绠非常痛恨清军,因为他的父亲和哥哥由于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被杀死了,他一直在心里都有复仇的欲望。

僧格林沁败逃突围之时,张皮绠接到搜索残余敌军的命令,他在麦田之中发现了一位清军将领。

就是已经身受重伤毫无反抗之力的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因为体力不支,躲藏在麦田里,但因为有血迹还是被发现了,所以张皮绠手起刀落就把他给杀了。

事后很多人都想找到这个张皮绠,给清朝的铁帽子王复仇,终于有一天张皮绠酒后说了这件事被抓起来,杀掉了。

清朝铁帽子王有12个。森格林沁也是铁帽子王,但是他不是皇族,为什么也可以获得世袭的荣誉呢?他有子孙世

僧格林沁本名Sengge Rinchen,Sengge藏语意为狮子,Rinchen藏语意为珍宝。据《蒙古世系》载,僧格林沁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代孙,少贫,后为远房堂叔科尔沁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养为嗣子。

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袭郡王。 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僧格林沁领兵大败太平天国北伐军于天津南郊。1855年,受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罔替。同年在山东冯官屯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1857年以钦差大臣督天津防务。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指挥大沽口海战,大败于英法联军。1860年大沽口、天津失陷,他统率以蒙古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退至通州防守。其部与英、法联军战于通州之八里桥,八里桥之战惨败,蒙古主力尽丧。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毁圆明园。旋被夺爵,仍任钦差大臣。1860年九月,直隶、山东一带捻军四起,后奉旨“剿捻”于山东、河南、安徽。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高楼寨之战,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州菏泽县高楼寨附近的吴家店,遭捻军赖文光部和宋景诗部包围。僧格林沁于是自领少数骑兵突围,隐于树林,遭捻军张宗禹部入林内发现俘之,被杀于麦田。 他这个亲王是蒙古亲王,是凭着自己的战功受封世袭罔替铁帽子亲王,对于晚清来说,是挽救了一部分清廷的颜面,但也仅仅只是穿了他自己这一代而已。所以和传统的满清皇族八大铁帽子王不一样。

清朝王爷的品级?

大清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王爷的品级是正一品,等级是“和硕亲王”是最高一级。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宗室爵位,又称宗室觉罗世爵,掌于宗人府,共分为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它们分别是:

①和硕亲王 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一隅)

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②多罗郡王

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③多罗贝勒

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④固山贝子(固山;满语意为一角)

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扩展资料

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清爵位

清朝的八旗旗主 在后来雍正乾隆朝还存在吗? 那些旗主都是谁 铁帽子王的后代?

八旗旗主只要是清朝在就会在。

1601年设立四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长子褚英统领; 正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统领。 正、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阿敏统领。 镶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 顺治十七年旗主定汉名为“都统”,称八旗都统。满蒙汗各八旗。满族上三旗(满正黄镶黄正白)下设包衣三旗,称上三旗包衣。上三旗没有都统,皇帝就是都统。康熙中后期,封谁当都统是看皇帝心情(和珅当过好几个旗的都统),因为都统其实是个名义职位,实权在佐领身上。至于是铁帽子王的后代当都统很少了,因为雍正和乾隆这两代和宗室的关系还真不是很好。 僧格林沁(9)帽子(1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