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宫斗的厉害吗 历史上真实的宫斗
历史上真实的宫斗
一、历史上真正的宫斗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具体的事例
兄弟相残:郑庄公克段于鄢、齐桓公与公子纠、秦二世大杀兄弟姐妹、曹丕逼弟七步成诗、隋炀帝杀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赵匡胤赵光义斧声烛影
父子相残:晋献公杀子、楚平王杀子、冒顿单于杀父、汉武帝杀子、杨广杀父、李世民逼父。
宗室相残: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燕王扫北。
太后乱政:吕后、武则天、慈禧
宦官外戚:赵高、诸吕、王莽、十常侍、曹操、杨坚、魏忠贤
内宫争权夺宠:赵飞燕姐妹、武则天杀女陷害皇后、朱由校奶妈客氏、慈禧慈安
二、历史上真有赫舍里清如吗
中文名:赫舍里氏(谥号孝诚仁皇后) 别名:清仁孝皇后 国籍:中国清代 民族:满族 出生日期:1654年2月3日(农历12月17日) 逝世日期:1674年6月6日(农历5月初3日) 职业:皇后 丈夫:爱新觉罗·玄烨 儿子:承祜,胤礽 入宫历程 在八岁的玄烨继承皇位之后,由于冲龄无力理政,故顺治帝临终前委幼子于四大辅政大臣,即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随着四辅政大臣内部势力的变化,本来位居末位的鳌拜的势力日益强大。鳌拜为人十分专横,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和其他辅政大臣放在眼里。
而此时历经三朝、经历多次宫廷斗争的索尼,以年老多病为由,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持不与鳌拜发生冲突的回避态度。 眼看鳌拜权倾朝野,孝庄太皇太后为达到遏制鳌拜的目的,转而笼络了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两朝均在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选择皇后的传统,册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其实在候选人中,既有鳌拜的女儿,又有遏必隆的女儿,选谁为皇后必然会导致皇后所在家族力量的壮大,当时,鳌拜的狂妄已经日益暴露出来,洞察力极强的孝庄文皇后当然不会没有察觉,因此,鳌拜的女儿被第一个从名单中去除。 遏必隆是一个两边倒的人物,哪一方强大,他就倾向于那一方,对待遏必隆既不能完全依靠,又不能置之不理,所以遏必隆的女儿可以进宫为妃,但不可以为后。
同时,赫舍里氏的入宫之路也极其坎坷:鳌拜多次上奏以“满洲下人之女”不可立为皇后为由,不断嘲讽着索尼一家,同时毫无主见的遏必隆也迎风附和。 就在这些闲言碎语的包围下,年仅十二岁的赫舍里氏终于在康熙四年九月嫁入皇宫。

事实证明,孝庄文皇后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在与鳌拜的斗争中,赫舍里氏家族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索尼中途去世,但是他的二儿子,即孝诚仁皇后的叔父——索额图,在这次斗争中帮助康熙皇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孝诚仁皇后也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宠爱。
皇后之子 长子承祜 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皇后生下康熙皇帝的第一位嫡子,即皇次子承祜。此时的康熙皇帝,刚刚除掉自己的心头大患——鳌拜集团,此时承祜的降生无疑是双喜临门。
小皇子承祜天性聪明伶俐,不仅皇帝皇后夫妇喜欢,更是宫内上下的宠儿。 康熙十一年正月,因孝庄太皇太后“身疾特甚”,所以孙子玄烨陪伴祖母前往赤诚汤泉(位于今天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疗养。
二十四日正式启程。二月初三抵达目的地,初五日,承祜薨,时父亲康熙正在赤城。
当他听说唯一的嫡子夭折的消息后,“痛悼之”。因为怕祖母悲伤,所以他虽然“郁闷不已”,并连续多日痛苦难耐,深居简出,但依旧在祖母跟前“笑语如常”;随行官员们眼见皇帝痛苦不堪,于是接连上奏加以规劝,康熙强忍悲痛,道出“稚子事,朕无济于事…”,并召安葬皇子的官员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哭着安排了后事。
赫舍里皇后无法承受爱子突然夭折的打击,这年十月,她病倒了。康熙皇帝闻知此信,征得祖母同意,即刻飞骑进京探望,并在宫内陪伴皇后整整一天,直到皇后病情好转,方才放下心来。
承祜是为康熙真正的嫡长子,他可以说是康熙帝早殇诸皇子中最受宠爱的一位,因独有他得到皇父“甚爱之”、死后得到“痛悼之”的明确记载(这些文字记载甚至连胤礽都未得到)。 只是有福无命。
他的幼殇,不失为皇后早逝与胤礽幼立太子的一大诱因,因康熙册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吉日正是承祜的生日,十二月十三日。后皇二子承祜不序齿,皇二子之位恰为承祜亲弟胤礽取代。
次子胤礽 皇后第二子保成(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巳时,但因难产出现的危症,在两个时辰后的申时,年仅21岁的皇后在坤宁宫辞世。 再得嫡子之喜与突丧皇后之悲的同时发生,这给年轻的康熙帝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尽管伤心,但对于这位皇后以生命为代价孕育的皇子,康熙帝道出“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之语,因此即便是日理万机,仍坚持亲自抚养这个儿子,对其宠爱至极。 康熙十四年六月,在皇后去世一周年之际,康熙决定册立保成为皇太子,特发布谕旨于礼部命择定吉日;本年十二月十三日(该日恰为早殇的承祜的生日),一岁半的胤礽被正式被授予象征皇太子身份的册、宝,成为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受正式册封礼的皇太子。
康熙十九年五月初三日,在仁孝皇后去世六周年之际,康熙特遣六岁的胤礽第一次前往陵寝为无缘谋面的母亲致祭,以尽孝道;康熙二十年,在送仁孝、孝昭二后的梓宫至陵寝之前,康熙又命太子前往致祭,至后又读文大祭。此后亦不乏派太子往奠母后陵寝祭奠的旨意。
确立胤礽皇太子之位后,康熙帝倾尽全力悉心培养皇太子。康熙帝对太子教育甚严,无论寒暑从无间断。
太子亦勤学好问,对待学习认真严肃,从无懈怠。由于皇太子天资聪颖,且勤奋刻苦,毫不懈怠,对所读书籍读过数遍即能背诵不漏,但他仍按皇父要求每篇必背足一百二十遍方罢——他读书“声韵清远,句读铿锵,反覆抑扬,讽咏不辍”,因此学业进步很快。
康熙自己说过“皇太子从来惟知读书,嬉戏之事一切不晓”,因此太子能熟练运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骑射、言词、文学,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