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有花木兰这个人吗 冯道,历史上对冯道这个人最切实际的评价是什么?

火烧 2022-04-21 06:52:32 1045
冯道,历史上对冯道这个人最切实际的评价是什么? 历史上对冯道这个人最切实际的评价是什么?冯道 882-954 ,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今中国中部河北交

冯道,历史上对冯道这个人最切实际的评价是什么?  

历史上对冯道这个人最切实际的评价是什么?

冯道(882-954),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今中国中部河北交河东北)人。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4年)、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0年)时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到契丹任太傅。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48年)时任太师。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59年)时任太师、中书令。曾著《长乐老自叙》。

历史上有花木兰这个人吗 冯道,历史上对冯道这个人最切实际的评价是什么?
冯道死时七十三岁,正好与孔子同寿,“时人皆共称叹”。宋初的名臣范质对冯道的评价是:“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显然这是由于范质等人至少都有历二朝、事二主的亲身体会,理解冯氏的苦衷,不像欧阳修只要说现成话那么方便。其实,欧阳修遇事也未必都效法李氏。治平二年英宗要追封自己的生父濮王为皇,当时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与宰相韩琦赞成,天章阁侍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反对,结果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都被贬黜,而赞同欧阳修意见的蒋之奇被他推荐为御史,被众人目为奸邪。欧阳修的小舅子薛宗孺和他有怨,捏造他生活作风不正派。蒋之奇为了摆脱窘境,就上奏章要求对欧阳修进行查办。欧阳修闭门接受审查,因得到故宫臣孙思恭的辨释,蒋之奇等被黜逐,欧阳修也力求辞职,降任亳州知州。这一事件说明欧阳修并不那么光明正大,也不见得有李氏那样的廉耻之心。引经据典迎合皇帝的心愿,贬斥持反对意见的人,早已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围。蒋之奇的行为说明此人完全是一个无耻小人,但因为赞同自己的意见,就加以引荐提拔,显然已不是一般的用人不当。受人污蔑后并没有像他要求别人那样以死明志,只是老老实实接受审查,以降职为台阶,看来事到临头就不像议论别人那么轻而易举了。《宋史·欧阳修传》说他“数被汗衅”,但他的反应至多只是要求退职,说明他从来就没有李氏断臂的勇气。有人喝着参汤作发扬艰苦朴素光荣传统的报告,带着浩荡的豪华车队去访贫问苦,儿子拿了绿卡后再提议限制出国,挪用公款后却要公教人员体谅国家的困难;或者跑到海外去指责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独立人格,入了外籍后来教导我们应如何爱国;大概都深得欧阳文忠公的真传,继承了假道学的传统。

求冯道《偶作》的意思!不要诗词鉴赏!是译文!

其实,我也查这首诗的翻译好久了。我想知道的是这个不倒翁老头儿的诗中到底葫芦里卖什么药?你我与他事隔一千多年,他老人家道行那么高,而且身逢乱世多磨难,能完全弄明白他老人家的心思,你觉得是吃饭那么简单么?

勉强翻译一下吧,肯定没有触及到他老人家的高深莫测,但是抛砖引玉吧! 《偶作(五代·冯道)》 原文: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译文:不要因为时局危险就心神怆然,当前的路程现状往往是由过去的原因造成的。 原文: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译文:必须知道的是沧海山岳终将归属于英明的君主,可是(若遇到风起云涌的时代)中途的乾坤政权却未必总是能陷落在遵守道德却不懂变通的老实人手中(这种时代,乾坤交给老实人,对于乾坤和老实人而言都是一种堕入陷阱)。 (帅某按:这种时代是否卦的时代,不是泰卦的时代,所以他老人家或许早已看懂了,根本就不觉得这种时代政权非要在仁人君子手中,什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可以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只是形式和时间长短、以及产生的效果不同罢了;有泰卦就有否卦,哪有长泰不否的?也肯定不会长否不泰,而必将否极泰来。易经有云:“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这老头朝廷当大官,但也并非小人,生活还是简朴的,不铺张浪费,节俭费用,贴补人才,算是个大隐隐于朝的家伙。可是隐不住,没办法,缺人,否卦年代总得有个在权力中心能伺机保留一丝正义之脉的人吧!我们评价一个人,只要他不做坏事,哪怕做了一点点好事,那就是好人。有普遍性就有特殊性;普遍性而言,否卦年代君子当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但历史拣选他进入权力中心,他也能顺势而为,承担起这个特殊性的任务来。那个时代,厮杀暴戾之气横飞,能那样就不错了。后来的正人君子骂他也没骂错,因为后面的时代需要骂他才能彰显我们的时代多么多么正气凛然充满全宇宙者也,全是时代的需要罢了。不铺张浪费的人,愿意举荐人才的人,坏不到哪里去。) 原文: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译文:道德哪有什么时候曾离开过这个世界呢?车船哪有什么地方不能通往交通枢纽呢? 原文: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译文:但凭方寸之心没有诸般的恶念,就算在豺狼虎豹环伺的丛林里也能安身立命——有所作为! (帅某按:其实那个时代,离权力中心远一些,对个人来讲还更省心一些,还没那么多豺狼虎豹;当然,这老头如果离开权力中心,不会像陶渊明那样,肯定会继续认真地开荒种地、教化乡邻……而不是这家那家的蹭酒蹭饭<详见《五柳先生传》>;就算是才高八斗,总得认真做实事才能有实际意义的;知识就是力量没错,可总得把力量用上才有实际意义,有力量不在实际中用,其意义也就是留下灿烂的诗词文赋了——当然,能留下诗词文赋也算是有点用处——但是小心——美文有小毒!再又当然,陶渊明比起那些沆瀣一气者又要好的多。)

冯道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什么?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冯道是奸臣?还是治世能臣?

每个人都有两面 比如张居正 后代褒贬不一 冯道,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三不欺: 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 南怀瑾先生曾经为冯道伸冤 ,如下: 我们举出一个人来做例子,这是讲到这里,顺便讨论历史。在此要特别声明,冯道这个人,是不能随便效法的。现在只是就学理上,作客观的研究而已。唐末五代时,中国乱了八十多年当中,这个当皇帝、那个当皇帝,换来换去,非常的乱。而且都是边疆民族。我们现在所称的边疆民族,在古代都称为胡人。当时,是由外国人来统治中国。这时有一个人名叫冯道,他活了七十三岁才死。在五代那样乱的时候,每一个朝代变动,都要请他去辅政,他成了不倒翁。后来到了宋朝,欧阳修写历史骂他,说中国读书人的气节都被他丧尽了。他曾事四姓、相六帝,所谓“有奶便是娘”,没有气节!看历史都知道冯道是这样一个人,也可以说冯道是读书人中非常混蛋的。 我读了历史以后,由人生的经验,再加以体会,我觉得这个人太奇怪。如果说太平时代,这个人能够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摇,倒还不足为奇。但是,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终不倒,这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人物。第一点,可以想见此人,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是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 古今中外的政治总是非常现实的,政治圈中的是非纷争也总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当时没有一个人攻击他。如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他,可太不简单。而且最后活到那么大年纪,自称“长乐老人”,牛真吹大了。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吹牛,其中一个是当皇帝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做了六十几年皇帝,活到八十几岁死,样样都好,所以自称人生已经十全了。做人臣的只有冯道,自称“长乐老人”,这个老人真不简单。后来儒家骂他丧尽气节,站在这个角度看,的确是软骨头。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历史上、社会上,凡是被人攻击的,归纳起来,不外财、色两类,冯道这个人大概这两种毛病都没有。他的文字著作非常少,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留下来,他的文学好不好不知道。后来慢慢找,在别的地方找到他几首诗,其中有几首很好的,像: 天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 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北使还京作 去年今日奉皇华,只为朝廷不为家。殿上一杯天子泣, 门前双节国人嗟。龙荒冬往时时雪,兔苑春归处处花。 上下一行如骨肉,几人身死掩风沙。 像他“偶作”中的最后两句,就是说自己只要心地好,站得正,思想行为光明磊落,那么“狼虎丛中也立身”,就是在一群野兽当中,也可以屹然而立,不怕被野兽吃掉。我看到这里,觉得冯道这个人,的确有常人不及之处。尽管许多人如欧阳修等,批评他谁当皇帝来找他,他都出来。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人有他的了不起处。 在五代这八十年大乱中,他对于保存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为了顾全大局,背上千秋不忠的罪名。由他的著作上看起来,他当时的观念是:向谁去尽忠?这些家伙都是外国人,打到中国来,各个当会儿皇帝,要向他们去尽忠?那才不干哩!我是中国人啊!所以他说“狼虎丛中也立身”,他并没有把五代时的那些皇帝当皇帝,他对那些皇帝们视如虎狼。 再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清廉、严肃、淳厚,度量当然也很宽宏,能够包涵仇人,能够感化了仇人。 所以后来我同少数几个朋友,谈到历史哲学的时候,我说这个人的立身修养,值得注意。从另外一面看他政治上的态度,作人的态度,并不算坏。几十年后文化之所以保存,在我认为他有相当的功劳。不过在历史上,他受到没有气节的千古骂名。所以讲这一件事,可见人有许多隐情,盖棺不能论定。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今天我们是关起门来讨论学问,可绝不能学冯道。老实说,后世的人要学冯道也学不到,因为没有他的学养,也没有他的气节。且看他能包容敌人、感化敌人,可见他几乎没有发过脾气。有些笨人,一生也没有脾气,但那不是修养,是他不敢发脾气。冯道能够在如此大风大浪中站得住,实在是值得研究的。这是讲历史上比较大的事。我们看社会上许多小人物,一旦死了,他这一生到底是好人,或者是坏人,我们到殡仪馆中去仔细推详看,也很难断定。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另外,在《庄子》讲记中,南怀瑾先生讲: 看了《庄子》这一段,我们想起有一个人,永远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就是五代之间的冯道。我很替他不平,如果有姓冯的朋友在这里,应该替他申申冤。冯道一生经过唐末五代八十余年政治,五代五次亡国,他每一次都是站在最高位置,最后还封王。每一个朝代变动,都非请他出来辅政不可,他成了不倒翁。后来宋朝的欧阳修写历史,把他骂得一塌湖涂,说他是中国读书人里最不要脸的东西,叫无耻之极。他曾事四姓、相六帝,所谓“有奶便是娘”,没有气节。因为中国读书人爱讲气节,而且中国读书人的气节,最后最高明是白养了一个头,这个头最后一定要割下来。如果这个头还连在脖子上,不行。这是中国文化很特殊的地方,专门教人耍头的,对与不对,这是人生哲学的问题。结果冯道后来活到很大年纪,自称为“常乐老人”。 我们年青时受老前辈的影响,都知道冯道把中国读书人的气节丧尽了。后来,人生的境界经过了,尤其在我们这一代活了七八十年,所看的太多了,我想起来,现在找一个冯道很不容易,再一读历史,发现冯道真了不得。如果说太平时代,这个人能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摇,倒还不足为奇。但是,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终不倒,这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人物。那个时候,一个政治的变动中间,岂只领袖被杀。旁边左右大臣都要杀掉,可是这个刀锋决不会到冯道旁边来,每一个政权更替,每一次大动乱,还非请他出来不可,当然得有他本身的条件,第一点, 他本身的行为没有缺点,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它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 历史上,社会上,不管是上至皇帝,下至挑夫,凡是被人攻击的,归纳起来,不外两件事情:一个是男女之间;一个是钱财。这两件事很难有对证的事,譬如说他贪污,你看到了?看到不叫做贪污。但是冯道大概这两种毛病都没有,没有缺点抓在任何人手里。他本身非常正,冰清玉洁,没有嗜好,真的是学佛的。乃至他的儿子买了一条活鱼,他一看到,把儿子叫过来,就把活鱼放生了。 你们要研究研究五代的冯道,在乱世中间拨乱反正要做到这样一个人,太难太难。他一生著作很少流传,只有几首诗,像其中的两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他说自己只要心地好,站得正,思想行为光明磊落,那么“狼虎丛中也立身”,就是在一群豺狼虎豹里头,也可以屹然而立,不怕被野兽吃掉。从他的著作上看,他并没有把五代时的那些皇帝当皇帝,他对那些皇帝们视如虎狼。看到这里,我觉得冯道真是了不起,大家要他尽忠,中国的知识分子读书人,最高就是尽忠道,五代这一段八十余年的历史,这个上来当皇帝,那个上来当皇帝,搞了几年十几年又下去了,都是野蛮民族外国人来当中国的老板,他为谁去尽忠啊!所以他说“虎狼丛中也立身”,他自己认为站在狼虎丛中,这是真的下地狱的精神。在五代这八十余年大乱中,他对于保存中国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顾全大局,背上了千秋的罪名。所以后来苏东坡同王安石都赞叹他, 苏东坡讲冯道:“菩萨,再来人也。 ” 王安石讲冯道,“佛位中人”。说他是活佛。 都是宋朝的三个人, 欧阳修那么骂他,苏东坡王安石赞叹他,在这点上,我投了苏东坡和王安石的票,不但投了这一票,而且我在讲《论语别裁》时为他伸冤,把这个历史案子彻底翻了。因此我发现,人有许多隐情,盖棺不能论定,历史上很多人的冤枉带到棺材里头的。 像冯道,我总算替他翻案了,辩护了。我一辈子做了三次辩护人:一次替冯道;一次替孔子,就是讲《论语别裁》;还有一次替关公,在关公的传记上写了一篇文章。 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冯道当宰相时,有一位青年才子,在他手里考取,考取了来见老师,冯道衣冠穿得很整齐地出来见这位学生。冯道坐在那里,把腿那么翘起,大概地问了一下,结果之间没有什么话谈了,因为冯道话也很少。这位学生就没有话谈找话谈,他因为刚才低头跪下来行礼,看到老师脚上穿的鞋子同自己刚刚买的新鞋子一样,就问:“老师啊,你这双皮鞋,”手一指脚上,“多少钱买来的?”冯道说:“五百。”“糟糕,我上当了!我的买成一千啦。现在商人好没有信用,好可恶。”冯道把腿一换,另一只腿又抬上来,说:“这一只也五百。”你看这个教育之妙,这位青年才子,怀抱救国之志,你认为自己有本领有学问,性情那么急躁,脾气那么坏,没有定力,没有耐心,你何以处世啊!就这双鞋子上,冯道就很轻微地教育了他。当然还对这位青年说:“天下事,不要那么急,问话也清楚,做事也弄清楚。”这么一说,光是五百还不够,就变成二百五了,就糟糕了。所以我们现在看这一段话,从历史上找出一个人物,就是冯道,那真是得了庄子的秘诀。

应该怎么评价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这个人

中国人评价历史人物最常用的一个标准是“忠”,合乎这一标准,便是英雄好汉忠臣孝子,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千古骂名从此休想摆脱。五代十国时期的政坛奇人冯道的遭遇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欧阳修编《新五代史》时斥之为“无耻之徒”,司马光骂为“奸臣之尤”,就连对他持肯定态度的《旧五代史》,也不得不对他的“忠”提出了疑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直到范文澜写《中国通史》,还是要花不小的篇幅对冯道的“忠”大加挞伐。

也难怪历代史家要如此疾言厉色了,冯道的性格, 在一般正人君子看来有点像墙头草, 那边风大他就往那边倒,谁有势力他就投奔谁, 可以说丧失“气节”到了极点。尤其是投奔契丹时, 他说过一句话:“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 令稍有一点廉耻心的人大跌眼镜。可奇怪的是, 随后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 反让他在本朝连任太师。 冯道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其资格之老, 人们常说的“三朝元老”已不足以概括,冯道则不但超越了三倍之外还得再加一朝, 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厚、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这就不由得人要啧啧称奇了。  冯道一生担任的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等达40余种之多。冯道的历次散阶(指无固定职事的官员品阶,属于荣誉称号)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等等。 冯道虽然在一般人看来没有气节, 但却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介官僚, 而是满腹锦绣文章, 乃是当时大江南北的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请到他做官为荣。他在南朝为官时, 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 就想偷袭将他抢走, 只是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才没有得逞。 值得一提的是,别看冯道表面上缺少点钙质,但绝不是贪官污吏。冯道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的家庭。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为官以后,他更是严于律己, 能够体察民间疾苦。他的家乡闹饥荒时, 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而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南北战乱频仍, 他从北方逃回, 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 心中不忍, 就变卖东西将她们赎回, 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 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更难得的是,冯道还不好女色,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 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 冯道就“金屋藏娇”——找间屋子养着, 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就连身后事也安排的特别节俭,他留的遗嘱中说,死后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 不要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 也不用穿豪华的寿衣, 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 最难能可贵的是,冯道当官,并不是一个只知对上唯唯诺诺逢迎拍马的尸位素餐之人。他有胆有识,对上级乃至皇帝也敢直言进谏,甚至还敢为民请命。 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桀燕帝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李存勗与后梁军夹河对垒之时,郭崇韬要求裁减闲散人员,李存勗怒而欲“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令冯道草拟文告发表,冯道执笔久之不写。李存勗正色催促,冯道说:“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不久,郭崇韬向李存勗道歉,经过冯道的调和,此事顺利解决,人们开始佩服他的胆量识见。李存勗称帝后,冯道被破格升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 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太平无事。冯道却打比方告诫李嗣源,借自己在河东任掌书记时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路过井陉(今属河北)地区的险恶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没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时以为可以放心大胆,结果反而跌伤的事说:“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李嗣源问他丰收年景的百姓情况时,他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并且特地吟诵了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李嗣源听了很受感动,命人抄下经常诵读。 当李嗣源为得到一只刻有“传国宝万岁杯”字样的玉杯而高兴时,他说:“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无形之宝便是“仁义”。冯道劝谏起皇帝来,确实有两下子,能够因势利导地展开规劝,既使对方乐于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他还因为“诸经舛谬,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今陕西西安)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这是见于记载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代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冯道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 ,即贫穷的、无背景的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则必定会被抑制或冷遇。一个被后世嘲弄了一千多年的人,竟然能有如此的执政举措,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称道的。 李嗣源死后,他在闵帝李从厚时仍任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从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后晋灭后唐时,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事无巨细,悉以归之。其荣宠程度更胜前朝。石重贵时,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后出任匡国军(治同州)节度使,又徙镇威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县)。 后世对冯道诟病最多的地方,是他对契丹的态度。史书这样记载道:“契丹灭晋,冯道又臣事契丹,朝拜耶律德光于京师。德光责道事晋无状,道不能对。又问曰:‘何以来朝?’对曰:‘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诮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这种自甘贬辱的态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兴,被任为太傅。耶律德光曾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说:“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有人说这种谄媚的谀词讨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欢,因而没有夷灭中原人民。不过后世更多的人则指责冯道的这种奴颜媚骨,这只能说明后人患了很严重的道德洁癖,而且分析问题非常肤浅。冯道表面上的恭顺,一方面是他“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一贯本色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韬光养晦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举措,使他能在暗中保护汉族士人。耶律德光北撤时,他一直随从到了常山。见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钱赎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后为她们寻找家人领回。耶律德光死后,汉兵起来反抗契丹军队,驱逐了辽将麻答,冯道亲自到战地慰劳士卒,军心大振。失地收复后,冯道又选择将帅,使军民能够安定下来。 其实,冯道应辽主之召到开封以及后来的行动,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时契丹军队只占领了开封一带,他当时在南阳并无危险,要投奔其他割据政权并不难,以他的声望和政治手腕,博取荣华富贵那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他却甘冒风险去开封,在复杂的形势下减少了契丹入侵造成的破坏。当时的文武大臣,有的一心想着卖国求荣,争着当儿皇帝孙皇帝;有的则趁机烧杀抢掠,大发战乱财;而畏葸懦弱只知对辽主唯命是从,不敢稍有作为的,更比比皆是。冯道与这些人比起来,对社会和民众的贡献不是要大的多吗? 刘知远建汉称帝后,他以太师奉朝请。后周灭后汉之后,冯道又被后周任命为太师兼中书令为首相。后周取代后汉时,冯道已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政客,连郭威都要细察他的反应来决定行止。当郭威进攻洛阳,刘承祐为乱兵所杀后,郭威认为后汉大臣一定会推戴自己为帝。可是在见到冯道时,发现冯道一点表示都没有,只好像往常一样先向他行礼,冯道仍像平时一样受之。郭威就意识到取代后汉为帝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就假意提出立刘赟为帝,并且派冯道到徐州去迎接。因此当时的舆论并没有把后汉之亡归罪于冯道,而冯道对于改朝换代丧君亡国也因习以为常而并不在意。 冯道人生最后的谢幕也非常精彩。柴荣继位后打算亲征刘赟,冯道以为不可,再三谏阻。当柴荣说要以唐太宗为榜样时,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因而惹怒了柴荣,亲征时就不要他随行而让他去处理郭威的后事。结果郭威刚安葬完毕,冯道不久也就患病,四月去世,终年73 岁。谥文懿,追封瀛王。 冯道这个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是因为从道家老子的“无为”中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上善若水”中悟出了随波逐流。他有一首诗正好说明自己的心声:“莫为危时便怅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 虎狼丛中也立身。” 对后世毁誉不一的评价,冯道也早预料到了。乾祐三年(950)夏,冯道写了一篇题为《长乐老自叙》的文章,历述自己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及契丹入主时期所获官爵荣宠,真是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他写道:“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然而,在文中他也承认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并且明白指出这不足在于“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因而他清醒地预见到后人对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后人还是按照“忠”的政治道德标准把冯道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就太有失公允了。什么是“忠”?是忠于一家一姓一帝一朝,还是忠于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倘若人人都“忠臣不事二主”了,那旧的腐朽的王朝还能灭亡,新兴的王朝还能建立吗?老百姓不是永远都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吗?别的且不说,赵宋王朝又有谁去辅佐呢?欧阳修司马光等等史家还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去指责冯道吗?

冯道的一首诗

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从中也立身 是这个吗 评价(25)切实(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