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什么时候 嘉靖的权谋,掀起了明代强人政治的序幕
嘉靖的权谋,掀起了明代强人政治的序幕
为什么嘉靖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大明朝依然散发着生机,甚至小有所成;为什么崇祯勤勤恳恳,夜以继日地工作最后却成亡国之君?大家经常提起这件事情,往往会套用“崇祯困局”去阐释崇祯面对的困顿局面。
朝史暮想的观点也很直接,这一切和明朝中后期的强人政治格局有关。而掀起明朝强人政治序幕的,就是我们这次要聊的明世宗——朱厚熜。
做皇帝,总体上还是需要培训的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他的大位是继承了堂哥明武宗朱厚照的。朱厚照没有子嗣,按照祖宗成法,朱厚熜是血脉上最近的一支,这是符合“兄终弟及”的顺位继承标准的。
朱厚熜原先不过是一个藩王,朱厚照的盛年离世,朱厚熜才得以继位。说他的皇位说是捡来的也不为过。尽管朱厚熜打小就非常机敏,书读的也很好,之前在处理王府事宜上也表现出超卓的管理能力,但藩王毕竟只是藩王。一个藩王家庭的教育和一个帝皇家庭的教育,是有实质的区别的。
如果你是太子,你以后是要成为君主的。从你出阁读书的时候,你的教育内容和其他王子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教材的选择上,侧重点就会放在读史上;比如你常常会和老师谈论国策政略,学的是治国之道;比如你的父皇会言传身教,把自己的执政经验传授于你;比如会给你选择一套东宫班底,作为你执政后的人才储备等等。
而其他的皇家子弟,因为没有继承权,所以学的更多的是为臣之道。忠孝是必须学的,儒家经典是要熟读的。要能懂是非,明忠奸,善进言,一心一意地团结在帝皇身边,辅佐君王。
一个学为君,一个学为臣,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朱厚熜的父亲就是藩王,朱厚熜从小学的都是忠孝礼义廉智信那套儒家理论,身边的人也多只是玩伴和藩王幕僚层次,突然做了皇帝,你让朱厚熜一开始如何面对这满朝科举出身,情商智商高绝的文官集团?
所以朱厚熜本能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抗拒。与其说“大礼议之争”是文官集团给朱厚熜的下马威,还不如说是朱厚熜对于初掌皇权的不适应和对利益冲突带来的繁杂局势的抗拒。
你就看朱厚熜一开始用的法子,明明是文官集团没理,要让他不认自己亲爹,他却除了表明自己坚定的立场外,只能和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套好话,或者不合作。后来逼得没办法,软的不行就只能用硬的,训斥,贬官,甚至廷杖,硬是杠不过文官集团。要不是张璁适时地写了篇文章给他送来了“理论武器”,“大礼仪之争”不知道后面会出什么幺蛾子。
而正是由于这次“大礼议之争”朱厚熜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给他的执政思想留下了两点重要的印象:第一,做皇帝对臣下,态度必须硬;第二,任何事情都可以用文官集团的内讧来解决。
朱厚熜这算自学成才吗?朝史暮想认为他是走偏了。明代真正自学成才的皇帝只有一位,那就是朱元璋,而朱厚熜这次领悟到的,只是术,不是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怎么理解?术,是体系下的一种方法,是在体系思想指导下用以达成目标的一种手段。但可怕的是,从此以后,朱厚熜把这个术当做了驭下的唯一法宝。你就看朱厚熜以后的几个内阁大臣,张璁,夏言,严嵩,徐阶,无人不是此法的受害者。
再比如在对待蒙古问题上。随着气候开始变冷,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是必然趋势。但是其所求也不过是为了开通边境贸易,以换取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嘉靖年间,北面蒙古几十次通过正规途径要求同大明行“朝贡”,均被朱厚熜所拒绝。
除了国防安全和经济利益得失的考量之外,更多的是朱厚熜把与蒙古的贸易这一经济问题上升到了政治高度,觉得此举有失国体。很多后代的史学家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嘉靖时期能和蒙古哪怕保持最低限度的贸易往来,嘉靖朝也不会至始至终都被蒙古的边患问题所困扰。
从以上事例来看,朱厚熜不是不够聪慧,而是根本就没把握到为君治国的实质。
嘉靖看似怠政而能揽权的秘密武器——密疏密疏制度在明代一直都有。说白了就是大臣的一些见不得人的小报告,小想法通过密疏直接呈给皇帝看。但是在嘉靖朝以前,密疏都只是作为和皇帝交流的辅助途径而使用,主要还是用朝会,廷议或者小规模的见面交流来商讨事宜。
但我们知道,朱厚熜从遭到宫女暗杀之后,性情大变,就搬离了后宫住到了西苑。以后就不上朝了,除了偶尔见见几个内阁首脑,外臣基本上是很难再见到朱厚熜。朝会,廷议,交流会没了,密疏自然成为主要的交流渠道。
从朱厚熜开始,明代后来被后世认为怠政的几个皇帝,无一不对密疏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但是密疏有密疏的优势,因为他是直接呈送给皇帝的,不需要经过内阁票拟,可以避开六部的抄发,保密性很强。同时渠道单一,流程简便,皇帝可以直接决策,保证了皇权的独立性。

嘉靖朝的密疏开始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以密疏言事之人数量剧增。
其二,密疏成为理政的重要方式。
其三,朱厚熜对密疏格外重视。
特别的第三点。朱厚熜对密疏的回复是非常及时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很多密疏朱厚熜都是当天或者第二天就给予回复,很少拖到第三天的。
比如朱厚熜回复杨一清的一份密疏写道:
今早得卿密疏告朕,切见爱朕至意......
又比如答复张璁的一份密疏:
只才午间得卿一疏,足见辅导至切。......
看到没?“今早”,“只才午间”,我们可以看出朱厚熜对密疏的回复是非常及时和看重的。朱厚熜的执政方式其实也是一个缓慢转变的过程。从一开始的朝会廷议,到后来偏重批阅奏书,再到最后的密疏。
而正是密疏的私密性和快捷性,才会给世人造成朱厚熜常年懒政的假象。事实上,通过密疏,朱厚熜虽然不再经常和外臣碰面,但是却更加能掌握朝局的第一手信息,更善于挑动文官集团的内讧。文官们内斗得越凶,作为裁判的朱厚熜日子就越好过,手中的权力就更稳固。正如李维桢说的:
斋居数十年,图迴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
强人政治的崛起,源于内阁权势日重朱厚熜虽然通过密疏操控朝局,但是毕竟是常年躲在西苑。而且还有修仙问道这一兴趣爱好。所以很多具体的政务,慢慢倾向于内阁处理。
明朝政务流程,大体上是内阁票拟——皇帝(司礼监)批红——六部执行——御史监察。而内阁大学士的品级一般都控制在四五品的样子。即使有些高官如二三品大元进入了内阁,但是其原有职位要么主动辞职,要么保留名誉职称,但绝不准拥有实权。
而到了嘉靖朝,内阁大学士不但品级高了,甚至开始出现掌握行政或者监督实权的态势。比如张璁入阁后,一度依然掌控者都察院。按照明代流程分权:建议权——决策权——行政权——监督权,张璁居然一边有建议权,一边有监督权。后来的内阁首辅,都开始染指六部事宜,内阁权势日重。再加上朱厚熜一味打压宦官集团,直接的结果就是政治强人开始抬头。
嘉靖朝几十年,从一开始的张璁,到夏言,严嵩,徐阶,几个内阁首辅一个比一个权势滔天,一个比一个位高权重。只要得到朱厚熜的默认,朝里的人对首辅基本上都要选择站队或者表面臣服,不然就是丢官丧命。
强人政治不能说它不好,其优点在于以强人为首的政治集团,在垄断了朝局之后,政令通达,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只要得到政治派系领袖的支持,具体办事人便能得到充分的资源支持,哪怕有错上面也有人担着保着。做事环境变得很好。比如嘉靖朝在南边解决倭寇问题的胡宗宪;比如后来得到张居正支持的戚继光。
其缺点也一样清晰,一旦这个政治团体倒台,很大一部分官员都要受到政治清算。同时派系四起,纷争更为繁杂,没人敢做事,除了打嘴炮挑毛病,无人担当。
从嘉靖朝开始,夏言,严嵩,到后来的张居正,魏忠贤,无一不是这种强人政治格局。
我们最后回到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嘉靖万历几十年不上朝,没有亡国之忧,而崇祯勤政刻苦却亲手埋葬了祖宗基业?万历用张居正用了十年才开始清算,崇祯上台就搞掉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这中间的区别各位明白吗?强人政治的倒台和被清算,最后就是整个朝局的无人可用和无休止的派系斗争。
明世宗朱厚熜,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而被迫自学帝王之道,最后搞出了一个强人政治。用文官集团的内斗,选出那个获胜的强人政治团队,从而使其迎奉自己的需求,管理国家。同样没有培训过怎么做皇帝的崇祯,却打破了强人政治的格局,以至于最后亡国。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明朝的中后期政治格局,是成也嘉靖,败也嘉靖。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明通鉴》。
朝史暮想,总有一些干活可以在历史中挖掘。